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荣成市某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分析

时间:2024-07-28

邱炜 彭伟 闫兆凤

[摘要] 目的 了解荣成市某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建议。方法 2018年3—4月间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歩成教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对来自荣成市某中学初一到初三,三个年级的980名学生,针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8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的整体测查。结果 各因子得分≥65分的学生有20名,所占比例为2.04%;心理健康問题表现突出并且检出率最高的是学习焦虑,占51.28%,其次是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分别占26.54%、9.80%、8.64%;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76%、4.88%、4.70%、3.90%、3.87%、1.68%;此外女生的心理健康障碍倾向更为突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班级整体情况好于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班级[平均分(30.94±10.786)分 vs 平均分(32.456±11.803)分]。结论 该次测试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可以为学校及家长提供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也说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非常积极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测试;相关指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8(a)-0178-02

WHO指出,成人精神疾病和障碍的50%,起病于14岁之前,初入中学,学生面临新面孔、新环境,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年龄,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促进终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3—4月间对荣成市某中学的初一到初三全体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测试,除了全面掌握总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掌握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便于联合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此外也对心理教研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进行评估。现就测试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研究对荣成市某中学学生初一年级至初三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样本共计980份。调查对象的选择需要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14岁;②在校就读,并未出现休学等异常情况;③入学时间≥6个月。问卷发放993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回收率98.69%。其中男502名,女478名,平均年龄(14.9±1.5)岁。

1.2 调查内容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翻译并修订出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对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调查[1]。量表共100道题,由一个效度量表、八个内容分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内容分量表分别是针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这8个方面。该量表可从整体上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根据每个量表的平均分数进行评价。每一项得分≥8分者,应看做存在相应的心理问题;全量表得分≥65分者,被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如果效度量表合计得分比较高,可以认为受测者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作假的,测验结果不可信,效度量表得分在7分以上者,将该份答卷作废。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考虑学生实际,排除假选择的可能性,各因子得分≥65分的学生有20名,所占比例为2.04%。说明在调查对象整体中,有2.04%的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2]。此外,还观察到,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突出并且检出率最高的是学习焦虑,占51.28%,其次是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分别占26.54%、9.80%、8.64%;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76%、4.88%、4.70%、3.90%、3.87%、1.68%(表1)。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总分平均分为(32.85±12.854)分,女生的总分平均分为(33.06±12.402)分,略高于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过敏倾向等多个方面,女生的心理健康障碍倾向更为突出。这可能是由青春期男生、女生思维方式和敏感性的不同所引起(表1)。

对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班级和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班级发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班级整体情况略好于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班级[平均分(30.94±10.786)分 vs 平均分(32.456±11.803)分],但同时存在着力度不够、专业性不足等原因,因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从以上数据看出如下问题: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一定相关指导;②由于学生人际关系差,没有好朋友,反映在学习压力和焦虑因子的比率也较高[3]。根据测试结果,建议学校、班主任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班会、家长会、师生交流等机会,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及沟通、倾诉的平台,进而得到缓舒;建议学校尤其是语数英等主科老师,在教学中强化备课这一环节,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现状,设计教学内容,控制习题、考试难度,逐步增加难度,给学生以成功感受,来缓解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

3.2 突出个案分析

随机抽取本次受试者中一名≥65分的受试者做个案分析。该受试者为女生,得分69,分数级别属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该受试者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八个方面的得分分别为11、8、6、7、9、8、5、8。总体而言,被测试者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来讲,除了会在某些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异常表现外,还往往会表现出综合性的社会生活适应不良,如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不匹配、学校人际关系不佳,缺乏自尊、自信,有的可能出现攻击性和暴力行为,而有的则相反会表现得过分退缩,回避社会活动。同时被测试者还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和持续时间较长的不良情绪,高分的被测试者往往感到生活不快乐、不幸福,不被人关心和理解,往往会对他人怀有比较敌视和戒备的心理。

3.3 综合建议的4个策略

廉晨悦[5]等人在综合考虑了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中学生自身因素之后,提出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对策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普及心理知识,开展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和该中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①制度、体制层面应对策略:该市教育局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卫生方面工作,有专人、专职负责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各个学校均设立了专(兼)职心理卫生老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卫生调查,针对调查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学生家长、班主任老师、学校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课堂授课和参与式教学结合的方式,提高学校、社会适应力,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学会和同学融洽相处,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在学段衔接阶段的心理发展敏感期变化,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形式,提高学生对心理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生活技能。

②掌握应对策略:对班级测试指数高的项目因子,即不要迷信测试、也要适时调节,针对班级整体发挥集体的作用,多利用活动课、班会、家长会、师生交流等机会,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及沟通,充分发挥班长、班干部作用,给重点学生创造活动平台,融入班级。

③各类因子指向的学生应对策略建议[4]: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及家庭状况,必要时对家长提出建议;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心,更重要的是针对性地安排谈话和活动,做学生忠实的倾听者,加强认知指导。

④对特殊学生关注策略:经常倾听和关注,不歧视、不传播,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一定要告知家长带学生到专门心理咨询部门或医院进行治疗或矫正

综上所述,该次测试具有非常大的可信度,可以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一些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同时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非常积极作用,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工作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学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这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官玲,任杰.《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小学生群体中的修订[C]//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济南:中国心理学会,2009.

[2] 彭俊,王筱贵,张新风.对荆州市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4):1945-1946.

[3] 金晓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甘肃教育,2014(3):28-29.

[4] 林美玲.建瓯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新课程,2017(7下).

[5] 廉晨悦.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J].新校园,2017(3中旬):184-185.

(收稿日期:2018-05-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