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 主动防范信贷风险

时间:2024-04-24

王家义

摘要:贷后管理工作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这一环节往往容易被基层行疏忽或弱化。本文结合实际,就目前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对主动防范信贷风险的意义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建立符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实际的贷后管理构架、规程与如何有效利用贷后管理成果等建议。

关键词:贷后管理;信贷风险;主动防范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9-0186-02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速趋缓,金融风险开始显露。在改革与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的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持续上升、风险事项不断出现,开始暴露出近些年在发展方式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痛定思痛,更需要我们反思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贷后管理工作是重要环节之一。各银行比较重视贷款申报、审批阶段的制度设计与控制,贷后管理工作主要由基层行落实,而基层行由于偏重业务发展思想和绩效考核的压力,贷后管理工作往往被弱化,这也是信贷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笔者结合实际,就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一步加强谈谈体会与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思想与制度安排上重视贷前、贷中,疏忽贷后管理

目前,各银行为严格把控风险关口,往往会对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工作比较重视,制度建设与流程设计方面比较严密。虽然管理层也始终要求加强贷后管理工作,而贷后管理时间跨度较长,管理工作主要在基层,贷款风险暴露相对滞后,工作成效一时较难凸显,再加上市场竞争与业绩考核等因素影响,容易使管理层缺乏足够重视,具体信贷管理人员产生思想麻痹、管理松懈等状况。经办行在授信审批同意批复、贷款发放后容易产生可以歇一歇的想法,容易放松对企业经营与实际控制人行为的更深入、全面及持续的了解。按规定要做的例行检查,部分支行存在停在表面、流于形式等现象。分行层面也缺乏对企业用信情况、企业动态变化的跟踪措施,工作重点放在贷前评估、准入、审批和贷款发放等环节的控制,而这些判断的依据主要由经办行提供,信息资料来源单一。例如,近年发生的大部分不良客户与建行合作有两年以上,部分大中型客户已经多年合作,但由于存在原本缺失的信息及企业新的变化情况未能及时、全面、有程序地反映出来,未能组织有效的分析、讨论与决策,最终未能有效控制风险和损失。分、支行在思想上偏重业务发展,贷后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严密性与持续性。

(二)结合行业、区域及客户实际进行差别化管理不够,缺乏主动性与预见性

分、支行的贷后管理主要是根据银监会、总行要求进行检查,或出现风险后进行补救性检查,未能结合本行行业、区域及客户实际,主动规划贷后管理,存在盲目性、被动应付与“头痛医头”现象。例如,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贷后管理的差异化不大,难以对客户经营、风险的真正了解与正确判断;事先对行业、区域及客户风险分析与防控安排不足。例如,前几年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我们排查防控了辖内房地产客户潜在风险,而对涉及房地产投资的其他信贷客户没有采取有效的排查与防控,结果许多非房地产客户因受房地产市场影响而违约。

(三)专项检查多,检查工作就事论事,缺乏对客户风险的总体判断

目前银行各部门的检查主要是对某些产品、业务检查及行业排查,缺乏对企业,特别是集团企业经营、投资策略的全面了解与总体分析评判,也没有对授信合理性的再判断。例如,在实际经营中往往是对集团或实际控制人部分企业授信,经办行由于种种原因在申报授信时未将其他投资企业情况反映出来,或申报授信后企业经营、投资策略发生重大变化,而贷后检查工作只是针对授信企业,就事论事,缺乏对检查结果的讨论分析,检查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延误防范的时机。

(四)贷后管理组织形式松软,缺乏总体把握能力

贷后管理的目的是经营管理人员深入流程与客户经营,对企业经营与投资进行动态了解,达到发现问题、规范经营与控制风险的目的。贷后管理工作主要由经营部门负责组织,具体检查工作以任务型团队为主。组织管理方面具体工作中缺乏规划,缺乏标准,缺乏对全行信贷客户风险的总体把握能力。同时管理系统工具联动性不够,往往信息系统工具较多,而贷后管理相关监测系统与业务操作系统分离,贷后管理系统监测的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业务操作系统。有时甚至出现经办行隐瞒风险事项,客户预警工具被选择性使用等情况。

(五)缺少贷后管理工作评价机制,责任不落实

在实际工作中,贷后检查的任务型团队成员一般是从各部门抽调组成,加上部分检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评价判断能力不足;经办行往往出于求方便,贷后检查不深入、全面。如缺少贷后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不能奖优罚劣,工作质量就难以保证,更难以发现重大风险隐患。

二、加强贷后管理对主动防范信贷风险的意义

根据近年发生的银行风险事项来看,贷前调查、客户准入、授信审批及贷款发放时的审查固然重要,但是贷后管理阶段时间经历长,包括了企业经营管理与银行信用使用的全过程,是银企合作与银行动态风险管理的重要阶段。

(一)强化贷后管理符合大型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与风险管理特征

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行业涉及广,大中小客户齐全,需要根据行业与企业类型进行管理;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行流程银行模式,贷后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家,否则必然会影响其他流程的效果;集团、单一客户授信额大,对许多客户的授信,在金融机构中占比较高,更应该花力气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二)加强贷后管理有利于弥补信贷经营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缺陷

目前授信流程中客户信息资料主要由经办行提供,资料来源单一。而我国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经办行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使信息失真,信贷经营管理中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影响信贷管理的效果。贷后管理阶段企业信息最丰富,也容易得到验证,是经办行收集信息,观察、分析企业的最好阶段;分行此时可以综合前台信息,同时有选择地深入对客户进行贷后经营与风险评价(即贷后评估),并纳入授信流程中,以弥补信贷经营管理信息不对称缺陷,弥补流程银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三)有利于落实对客户的动态管理,发现风险隐患,有效控制风险

贷后管理阶段,企业所经营的行业、产品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企业经营与投资策略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加强贷后管理有利于主动、预先发现风险隐患,事先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控制操作风险与企业信用风险,确保业务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有在贷后管理中发现风险隐患后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避免了风险事项发生与发展,对部分具有风险隐患的客户成功退出信贷业务等案例。

(四)有利于充实授信审批所需信息,为审批决策提供依据

由于授信审批工作所依赖的资料往往比较片面,而审批环节时间要求高,特别是集团企业,关联关系复杂,企业多元化投资,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经办行贷后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授信申报信息更客观、全面;分行贷后管理如将重要检查信息及客户贷后经营与风险评价信息加入到授信流程中,那么审批决策的依据就会更客观、充分,减少把关不严或过度授信等情况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审批效率与质量。

三、建立符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实际的基层行贷后管理构架

第一,按已有规定继续由经办行经营责任人、客户经理负责日常客户贷后检查工作,为贷后管理团队的贷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配合信贷经理对客户进行贷后现场检查,调查核实客户相关问题。

第二,支行风险管理负责人、风险经理负责辖区客户风险监管。制定所辖行贷后管理计划;有选择、有重点进行检查、分析、监控,提出客户进退意见及防范风险措施;负责监测和分析客户贷后风险信息。有关客户风险信息应纳入客户风险评价报告。

第三,分行信贷客户经营与风险评价团队根据分行客户风险管控需要,有选择地按客户进行贷后评估。主要是对大中型、集团客户贷后经营与风险做出评价(诊断),提出建行授信使用与风险防范意见。报告应纳入审批申报资料,一个授信年度一次。由于这项工作需要有比较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故该团队应由一定职级及经验的人员任负责人。

第四,统一贷后管理工作的组织管理。笔者认为应由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全行贷后管理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全行贷后管理工作的规划、标准的制定;督促业务部门做好条线日常贷后管理工作、相关贷后管理政策制度的执行与落实;负责监测、分析、报告所辖贷后管理主要风险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参与重要检查与客户经营与风险评价工作;管理重要检查成果报告,督促经营部门整改,牵头并督促信贷经营部门做好风险化解处置工作;牵头对所辖分支机构贷后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四、建立持续有效的贷后管理工作规程

(一)明确不同层级贷后管理内容与目标

规定不同层级贷后管理报告的时间、内容要求。例如,分行信贷客户经营与风险评价团队应根据客户授信年度安排,一个授信年度一次。有选择地重点了解部分大中型、集团企业贷款客户经营管理情况的真实信息,包括在经营稳定性、行业中的优势地位、重大投资融资政策、关联企业状况、现金流状况与趋势、风险缓释措施效果、或有负债状况等,与前次授信申报材料及其他检查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可能会对客户产生的影响,按客户做出评价意见。而支行风险管理负责人与风险经理应根据本行实际制定计划,除督促经营人员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外,还要重点了解辖区每家中小企业客户经营与财务的真实情况,风险缓释措施是否可靠,以及对外投资风险,评估风险是否可控。

(二)年度规划工作要有选择、有重点

分行应根据总行要求并结合行业、区域经济状况、客户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制定年度规划,有序地开展工作。尽量增强贷后管理工作的预见性,使贷后管理工作成为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

(三)明确工作边界、责任

在明确不同层级贷后管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客观划定责任范围、明确工作边界,有利于责任落实,确保贷后管理工作质量。

(四)建立贷后管理工作评价制度

为确保贷后管理工作落实, 由上层级或风险管理团队对下层级或经营团队的贷后管理工作进行督促评价,以确保工作质量。评价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报告质量、管理效果等。每年评价一次,作为考核依据。

五、 有效利用贷后管理工作成果

第一,由于贷后管理各项检查报告分散在各部门,经营管理部门要将有关报告材料向上汇报、督促整改;风险管理部门应对信贷检查、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进行汇总,以经办行、客户为主体进行整理、归集与分析,再提供给经营管理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共享,提高贷后管理成果的利用率。

第二,贷后管理工作要以优化银企合作、风险化解为落脚点。分行和支行可以根据贷后经营与风险评价成果进行分析讨论,使建行开展信贷业务更有针对性,以便做到“一行一策、一户一策”;做好大额授信客户风险诊断,对有风险隐患的客户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潜在风险隐患向实质性风险转化、单一风险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转化,促进精细化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三,进一步优化贷后管理工具系统性与联动性,减小依靠人工数据分析判断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开发贷后管理工作系统软件,设计按检查主题和客户主体两个维度整理、归集各类检查报告,便于使用者查询。

第四,将重要检查报告纳入授信流程管理,如将“客户贷后经营与风险评价报告”纳入授信流程管理,为综合授信与信用审批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 洁.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研究,2010(5).

[2] 牛伟娟.商业银行强化贷后管理工作的探讨,2011(9).

[责任编辑:文 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