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析护理管理对降低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作用

时间:2024-07-28

陈爱梅

菏泽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感染管理科,山东菏泽 274000

针对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RDRD)情况,医疗中除了针对性药物干预外,护理干预的管理与落实为重中之重。该次研究选择2017年1—9月间将护理管理应用于该院儿科中展开分析,护理人员20名为研究对象,评价护理管理对降低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护理管理措施提出建议,现已取得满意成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9月间将护理管理应用于该院儿科,通过与护理管理前(2016年1—12月)进行比对。以护理人员2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6岁,平均(31.3±3.4)岁,工作时间 3~15 年,平均(7.3±2.3)年;其中本科学历7名,大专学历13名;副主任护师职称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5名,护士9名;开展研究前,均对其予以详细介绍研究内容,所有护理人员均知情,并自愿积极配合。对管理前后均抽取患儿100例展开研究,患儿基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分层管理小组 通过对科内护士职称、学历、工作时间、专科知识与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此作为分级标准,即Ⅰ级(最低层)、Ⅳ级为最高层,级别级之间均由高一级担任下一级指导、管理责任人,经分级后显示,Ⅰ级者7名,Ⅱ级5名,Ⅲ级5名,Ⅳ级3名。

1.2.2 明确各级责任制 对分级处理后的护理人员职责予以明确,并制定针对级别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度、权限等,见表1。

表1 各级责任制

1.2.3 分层管理工作落实 各层之间均由上一层实现全程管理与对下一层培训工作,强化低层护理人员医德医风、服务理念、思想品德等教育,并由Ⅳ级权限人员定期予以考核工作,不断协助低层护士学习、工作的培训,并了解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在儿科内日常护理作业中,制定双班制,尽量实现下级与其指导人员搭班,若出现直系指导人员不在,可由同级人员代管,以此保证护理人员的全程有效管理与持续规范指导。

1.2.4 完善护理质量标准 依据现实科内情况,由各级护理人员通过商榷、制定工作制度、规范、流程。如临床中工作包括护理技术规范操作、围治疗期各项生命体征监护、应急预案、临床仪器及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由各级间指导人员将质量标准落实于患儿临床,并加强巡查与考核,促进临床护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

1.3 管理效果判定标准

①对介入管理前后儿科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N)、大肠埃希菌(ESBLs-ECO)、金黄色葡萄球菌(MRAS)等感染发生率予以数据统计,另外包括风险事件发生率指标;②对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病房管理、病历书写、基础护理、护理记录、风险事件处理等5个维度,每个维度以1~4分为分值,统计最终得分。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用(±s)表示,由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由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感染与风险事件控制效果

护理管理介入后较之治疗前,儿科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N)、大肠埃希菌(ESBLs-ECO)、金黄色葡萄球菌(MRAS)、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管理前后感染与风险事件控制效果比较[n(%)]

2.2 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差异

通过对两组护理质量5个维度评估显示,管理后病房管理、病历书写、基础护理、护理记录、风险事件处理等评分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儿科主要患者集中于婴幼儿,由于其自身机体发育不完全、免疫力与抵抗力低下等特异性因素,导致此群体成为医院多重耐药菌(MDRD)感染主要对象[1]。MDRD指的是临床中对三类或超过三类抗菌药物表现耐药的菌种,广谱抗菌药物的不规范、过量使用是导致MDRD在近年来频发、增多的关键因素[2-3]。患儿在临床治疗中表现除了复杂的病情外,其临床配合度较差,治疗中难度较大,传统临床护理管理中,更多侧重于临床的基础护理干预,在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管理、培训也仅仅局限于口头上,缺乏实践性,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差异较大,并不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4]。

表3 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差异比较[(±s),分]

表3 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差异比较[(±s),分]

时间 病房管理 病历书写 基础护理 护理记录 风险事件处理管理前(n=20)管理后(n=20)t值P值12.7±2.3 17.8±3.9 5.36<0.05 11.8±2.5 17.7±4.1 5.54<0.05 10.4±1.8 18.4±4.6 8.24<0.05 10.7±3.1 16.3±4.5 5.49<0.05 9.6±4.4 13.9±3.3 4.33<0.05

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护理管理介入后较之治疗前,儿科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N)、大肠埃希菌(ESBLs-ECO)、金黄色葡萄球菌(MRAS)、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护理质量5个维度评估显示,管理后病房管理、病历书写、基础护理、护理记录、风险事件处理等评分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指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确有较好疗效。考虑原因可能与分层管理模式机制有关,即分层管理更重视护理人员能力水平差异,通过能力、职称等分级标准将能力直观化,日常工作中,有上层直系护士严格把关,针对性指导,层层管理,使护理人员管理更具程序化、规范化。另外分层管理重视对护理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加上日常加强对其职业素养能力的培训工作,使得护理质量明显上升,而随着高效率、质量护理投入与临床中,以此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儿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发生[5]。

综上所述,在儿科开展分层护理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其优势体现在显著降低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并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1]陈国英,郭玉梅,温雅彬.2013-2014年我院儿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4):81-83.

[2]周巍玲,汤淑斌,黎建丽.小儿临床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原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5):534-535.

[3]徐水清,周俊,涂斌,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状况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5,28(5):882-884.

[4]金龙,都鹏飞.446例住院患者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结果及分析[J].安徽医学,2015,36(7):797-800.

[5]王丹,陆卫民,杨苏芬.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6,33(1):67-6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