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儿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4-07-28

杨艳,倪露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妇幼保健院门急诊输液室,江苏扬州 225200

在儿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杨艳,倪露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妇幼保健院门急诊输液室,江苏扬州 225200

目的 观察在儿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1—12月(常规护理组)进行儿科常规护理334例患儿,2016年1—12月(护理风险管理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住院患儿360例实施下列护理风险管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实施知情宣讲、规范护理记录、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考试(96.09±2.27)分、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对护理满意度评分(97.98±1.34)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0.36±5.87)分、(92.05±4.47)分(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83%、1.11%护理投诉率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19%、4.49%(P<0.05)。结论 在儿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降低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增加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对护理满意度。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临床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和医疗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因其年龄小,发病急、病情多变且复杂、护理操作琐碎、尤其是治疗期间医院护理儿童患儿因语言、认知能力尚不完善,无法与临床治疗医生和护理人员形成有效沟通,再加上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紧张和不信任态度,促使儿科护理工作展现高难度、高风险的特点[1],医疗护理风险的存在,若不加以科学护理管理,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等事件的发生,也严重影响到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2]。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提升儿科护理治疗质量,满足日益提升儿科护理需求成为当前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护理风险管理的引入,不仅能缩短患儿康复时间、降低治疗经济成本,也能提升患儿及家长或监护人的护理满意度。近年来该院在儿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1 —12月扬州市江都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常规护理334例患儿,男184例,女性170例;年龄1~14 岁,平均(6.23±3.22)岁;儿科病房护理人员 11 名,年龄 22~38 岁,平均(28.26±4.25)岁,包括护士 6 名,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2016年1—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住院患儿360例,男190例,女170例;年龄1~14岁之间,平均(34.47±6.22)岁;住院疾病包括高热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腹泻、过敏性紫瘢、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手足搐搦症等。两时间段患儿各种基本资料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无流动变化。

1.2 方法

2015年(常规护理组)进行儿科常规护理,2016年(护理风险管理组)实施下列护理风险管理。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明确风险管理职责,护士长全权负责儿科护理工作,总结以往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信息并进行详细探讨,定期开展护理风险管理讲座,制定完备的风险预案,对各种可能风险进行正确辨识,并组织护理人员对风险与差错加以分析研究,针对患儿可能出现的护理差错与风险提出建设性防范意见,进行事前有针对性的防范预演。

1.2.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到儿科护理的重要性及复杂性,从思想上端正认识,建立完整的护理人员工作考核制度,以制度措施来监督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3]。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学习,合理解决医患纠纷,提高风险事件的控制能力。完善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由于儿科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应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其在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心、耐心、细心等,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1.2.3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对患儿的入院信息等进行准确无误和完整的登记,对家长或监护人做好人院宣教工作,随时将床栏拉好,病区标识清楚,热水区做好防烫标识,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做好手卫生工作,防止坠床、烫伤、感染的发生。

1.2.4 实施知情宣讲 开展有主题、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及卫生知识宣教,向家长或监护人详细告知病况,并对施治进程、预后以及各种注意事项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反复宣讲;保障家长或监护人的知情权[4],针对患儿所进行的治疗都事先告知家长或监护人,任何操作都必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后进行。

1.2.5 规范护理记录 护理、治疗、操作详加记录,保持医护过程与记录过程的同步性,及时、真实记录患儿整个病程,对护理记录定期进行核对,谨遵医嘱又要发挥质疑控制作用,出现疑问及时报告医生。

1.2.6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重视与患儿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掌握小儿心理的变化特点,护理中多与患儿及患儿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沟通。

1.3 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考试分数(总分100,分数越高,掌握越好);护理不良事件(意外伤害碰触到危险物品或仪器、坠床、割伤、烫伤或跌倒等;导管堵塞或脱落;病情延误病情判断失误或出现偏差;液体渗漏多、敷药散落等);护理投诉(包括护理人员缺乏、护理水平低、责任心不强、沟通不畅、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方法

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考试分数、患儿家长或监护人护理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s)比较应用t检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等计数资料[n(%)]比较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考试(96.09±2.27)分、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对护理满意度评分 (97.98±1.34)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0.36±5.87)分、(92.05±4.47)分(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83%、1.11%护理投诉率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19%、4.49%(P<0.05),见表 1,2。

表1 两组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考试分数、患儿家长或监护人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考试分数、患儿家长或监护人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常规护理组(n=334)护理风险管理组(n=360)tP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考试 家长或监护人护理满意度评分90.36±5.87 96.09±2.27 3.16<0.05 92.05±4.47 97.98±1.34 3.18<0.05

表2 儿科病房不同护理模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及护理投诉情况[n(%)]

3 讨论

目前常见的儿科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管理不到位导致住院中出现的意外伤害。婴儿发育不成熟,缺乏对外界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加之儿童好奇心,常会对一些自身不了解的危险动作进行模仿家长或监护人长时间的照顾或护理人员住院须知宣讲不到位,儿童在住院期间易出现风险[5]。②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病情观察不仔细。儿科患儿病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加上儿童自我表达能力有限,护理人员在巡视中不仔细等,会造成病情的延误,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另外,输液过程中如果不定时观察,会出现药物外渗等现象,存在潜在的危险[6]。③护理队伍年轻化 部分年轻护士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技术不娴熟,沟通不到位,对儿科专科疾病知识和专科护理操作不熟练,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增大护理风险比[7]。④护患沟通问题。⑤护理记录是病历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护理文书存在多种缺陷。⑥社会观念 我国目前仍存在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患儿与家长或监护人对医生期望过高,再加上有些患儿或家长或监护人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常识,医患之间的观念差异,家长或监护人对某些治疗、护理不能正确理解,引发护理纠纷[8]。

传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只是侧重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以提高治疗效果,忽视了对护理风险的管理,加大了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使临床护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9]。对儿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儿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减少护理纠纷,保证护理安全[10]。该文针对儿科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管理:一是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健全护理的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实施,使包括护士长在内的护理人员树立职责意识。二是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护士是治疗方案的最终执行人,也是和患儿直接接触和交流的人。因此,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对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根本,对护士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业务熟练、技术精湛、掌握法律法规、还包括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全面提高职业素养[11]。三是通过知情宣讲,正确引导家长或监护人,让家长或监护人及患儿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护理工作的难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12]。四是应该规范护理记录,完整保存。五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家长或监护人的支持,为临床护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13]。该文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考试(96.09±2.27)分、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对护理满意度评分(97.98±1.34)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0.36±5.87)分、(92.05±4.47)分(P<0.05);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83%、1.11%护理投诉率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19%、4.49%(P<0.05)。

综上所述,在全面分析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应对护理风险防范方案,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降低护理风险管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增加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对护理满意度。但是对于护理风险事件的防范与管理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此项工作既离不开风险管理机制的贯彻和完善,也需要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只有出色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1]王芳.儿科护理工作的护理风险因素及风险控制[J].当代医学,2016,22(28):11-13.

[2]潘秋吟.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杂志,2016,1(2):113-114.

[3]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4]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5]薛庆凡.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8-229.

[6]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7]韩慧,王斌全,康凤英,等.护理不良事件调查分析与管理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702-1705.

[8]许新连.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67-1868.

[9]邢丽娜.儿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及其防范[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8):1140-1141.

[10]管玉贞.细节管理在降低儿科护理风险中的应用研究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4,5(6):72-73.

[11]曾倩,刘经飘,曾秋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7):3471-3472.

[12]杨春菊.儿科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2):234-235.

[13]陈小雅.PDCA循证护理理论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16):3582-3583.

正文主体部分之“讨论”

1.着重讨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及从中导出的结论,包括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局限性,及其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等。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通过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

2.应将本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比较,并将本研究结论与目的联系起来讨论。

3.不必重述已在前言部分介绍过的背景和在结果部分详述过的数据或资料。不应列入图或表。

R248.4

A

1672-5654(2017)06(c)-0145-03

2017-03-21)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8.145

杨艳(1978-),女,江苏江都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