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7-28

杨婷

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杨婷

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院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临床医学是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健康的学科,其稳定的运行离不开护士的高等级专业素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是我国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管理模式。这种分层管理模式能够照顾到不同患者的需求,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该文在理解了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含义基础上,以具体的案例对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框架、分工、培训以及排班等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水平、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护士对管理方式的满意程度方面与传统的模式进行对比,总结出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医疗技术;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管理质量

护士需要照顾病者的生活起居,与患者的交往比较密切,护士工作的质量,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医院临床医护水平的成效以及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护士进行适当的分层管理,充分利用医护人员,减少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该文将通过具体的资料来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1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含义

护士分层级管理是我国针对目前医疗水平的现状发展出来的,解决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不完善的一种医院管理模式。其主要根据医护人员的工龄、经验以及工作能力的不同将护士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等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任务,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培训方法以及考核方法。各个层级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把具体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且各个层级的任务之间相互连接,促进其整体医护水平的提高,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医院的影响力。

2 具体案例研究

2.1 案例研究资料

该次调查研究共选取67名基础医护工作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意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名医护人员,对照组33名医护人员,并且所有调查人员均为女性。观察组医护人员平均年龄27岁左右,医护工龄1~14年;对照组医护人员平均年龄28岁左右,医护工龄1~15年,两组医护人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案例研究方法

该次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医护人员不进行分层,统一进行培训和教育,实行轮班的管理模式;观察组的医护人员试用分层级管理模式,具体模式如下:①构建框架层级。在分层的管理模式中,首先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分级。根据医院的现实状况,以医护师为主要领导者,剩余工作人员安排不同的工作内容,并为其设置不同等级继续教育内容和考核方法,根据其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的结果,为医护人员制定不同的等级,实现分层级管理的模式。②规范层级分工。对于小组的全体医护人员,要根据个人医护水平的等级划分为护士长,护士组长,高级护理人员和普通护理人员等几个层级,每个层级的护理人员有不同的任务和责任。科室中的医护人员要按照阶梯状进行层次划分,并且将实际工作内容落实到个人,保证每个医护人员都尽职负责,为科室带来最大的价值[1]。并且,虽然科室实行分层管理,但是要保证整个科室作为一个整体,每个任务之间的相互连接要顺利,不能脱节,在职责明确的前提下,保证整体的协同运作,共同促进医护水平的提高。③构建层级工作分工。护士长是整个团队的管理部门,起到整体方向把握以及人员调配的职能,并且要对小组工作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医护工作者工作质量的提高;护士组长传达护士长分配的任务,组织科室大查房、相关会议的召开等事项;高级护理人员主要配合护士组长为患者制定医护计划,并且进行患者资料存档、检查和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身体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普通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并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和监督,及时发现患者在医护过程中或者医护结束后产生的、可能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的事项,对其进行排查和护理。④排班模式变革。常规的管理模式实行轮班制,即白班和晚班相互交替上班。这种排班模式很容易造成医护人员的休息不足,进而在工作时无精打采,工作激情降低,影响医护质量;分层级管理模式实行的排班模式,增加了医护人员的休息时间,能够有效地缓解医院工作强度大、工作缺乏激情的现象产生,大大提高了医护的水平以及质量。⑤培训模式变更。分层级管理的模式对不同能力的医护人员进行分层级管理,这样就得在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时也是按照不同等级来进行的。首先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以适当的奖惩措施监督医护人员的水平达到要求的标准,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另外,可以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使得组员之间增加感情、增强默契程度,使其了解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改善,共同促进医护水平的提高。⑥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层级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医护人员在护理活动结束后,由患者或者护士长为其打分,由患者为其医护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其在护理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完善自身的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可以设置意见箱,接受匿名建议,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将合适的问题传达给相应的医护人员,使其及时了解自己在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善。

3 研究测试结果

3.1 管理前后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该次测验,在管理前后分别对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测试。有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水平,观察组的得分增幅大大高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分层的管理办法实施后,对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提升都较传统模式有很大程度的增幅,这种增长程度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护士对管理方式的满意程度

由实验结果可知,观察组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护士对管理方式的满意程度方面数值都以达到90分之上,而对于对照组在这两个测试方面的数值只有70~80分左右。通过数据表明,采取分层管理模式管理的医护小组的服务水平较传统模式的医护水平普遍能够受到人们的接受。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受到医护人员的普遍支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激情,完善为患者服务的质量水平;其次,这种管理模式同样能够使患者对于服务水平感到满足,这就说明医护人员的服务非常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提升医院为患者服务的水平以及医院的知名度。

4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4.1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传统的护理模式对护士的实际经验了解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护士的能力,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并且会影响为患者服务的水平;另外,轮班制度使护士之间的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护士普遍疲劳,影响服务质量。护士的分层级管理根据医护人员的能力不同进行分层,团队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推进医护水平的提高。另外,护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根据护士自身的特点,为其安排特点鲜明的护理工作,并对其进行个性化鲜明的培训和考核内容,充分考虑到不同医护人员的特点,满足其特性,激发其工作动力。

4.2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使护士更加贴近患者的生活,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充分了解其身体以及心理状况的变化,充分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和护士长也要对护士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监督,落实责任到人的制度,可以监督医护人员相关工作的完成,提升医护水平。另外,高级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服务措施,就能及时监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变化,防止病情恶化。

4.3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提升护士整体素质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通过对医护人员能力的分层,科学安排工作和培训考核,每个护士都有其能力可以胜任的工作,并且可以接受到自身学习能力可以接受的继续教育,这对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积极作用[3]。护士长分配任务,高级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状况制定计划,并下发到普通护理人员手中,对于患者的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这种分层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增加基层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还能提高高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同时,经验丰富的护士可以对科室的工作进行检查、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等,从整体方面提升护士的专业素质。

4.4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上述调查也可看出,患者对于普通医护模式与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信任度差别。这是因为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将具体的任务落实到人,增加普通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保证对患者治疗的及时与可靠性;同时,弹性的排班制度也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疲劳,保证在高峰期和夜间有足够的医护人员进行看护,保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升患者的信任程度。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医院的动力,进一步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 结语

针对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带给医院的挑战,要积极应对。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便是在基础护理模式上升级的,对于提升医护水平、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的积极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根据不同能力水平制定的不同制度管理,很大程度上在提升医疗护理水平的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资源浪费,提升医院工作的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1]田香艳.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实施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33:263-264.

[2]杨西宁,赵自力,连初秋,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2):106.

[3]王超.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180-181.

R47

A

1672-5654(2017)02(b)-0104-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5.104

2016-11-13)

杨婷(1989.5-),女,河南郑州人,本科,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