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律失常常见病因分析

时间:2024-07-28

张 超

黑龙江省医院急诊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们对于接受研究的相关病患对象,一般是以年龄稍大的人群为主要方向,此次接受研究的对象一共有101例,对这些患者在做完了24 h的动态心电图后,查明他们都具有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的出现,在这些患者中,70例为男性,31例为女性患者。

1.2 心率失常类型及检出率

第一方面,对于研究对象来说,我们首先要进行全天候的动态心电图的检查。最后的检查数据表明,有45例患者属于室性心律失常,有35例患者属于房室传导阻滞,属于完全性左束支传阻滞的患者有12例,属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有5例,属于预激综合征的患者有5例。

2 结果

我们经过诊疗得出结论,经研究的101例患者当中,35例为冠心病的病患,4例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患,高血压病病患27例,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10例,6例糖尿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肺心病,4例急性脑血管病,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例病因不明。

3 讨论

在相关的治疗方面,都是把心电图的结果来作为病患是否患有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而且这也是比较通常的使用手法,但是实际情况则是,部分的患者能够通过查看他的疾病特征以及病史来确定是否患有心律失常。在对病患进行确诊的时候,应该着重的问询病患,要非常详细的了解患者在其心律不齐发生的时候,心率和节律的相关情况,在其发病的一系列时间当中就是已经发作的时间,还要对患者进行其他检查,例如血压等,要了解患者意识是否清晰,是否有心绞痛等情况,同时要对患者的以前的发病时的相关记载的病例信息来进行参照,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对患者心律失常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这样更加的对病患心律失常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以让医疗人员能够准确及时的判断。在对病患的相关检查方面来说,对于心律失常病患应把判断其发病性质和血流流动这两方面作为重要的方面来考虑,要把听诊作为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基础检查来进行,对心室波动率的规律方面,进行有效的知晓,以便于我们对病患做出详实有效的判断,及时进行诊治。

在我们进行研究的病患当中,主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冠心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肺心病。经过我们的相关分析得出,病患的年龄,和心律失常的突发率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一般的心率失常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患者。这是因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到达一定的年龄以后,身体的机能也随之减弱,脏器的相关功能也随之消减,这样就很容易的引起一些合并症,以上的这些都大大的加剧了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这些都在我们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在临床上的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中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造成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心急梗死是由于心肌血液供给不足,导致心肌梗死急性期会有室速、室颤的情况,应该让患者短期服用利多卡因或者采用电心肌复律,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猝死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像是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反复的失常或者心肌疾病比较严重的。根据临床上的统计表明,不少的猝死患者有长期服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是服用胺碘酮并且是维持量口服的患者在之后的治疗中,效果比较好,具有增强预后的效果,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死亡率的发生。虽然β受体阻滞剂对消除室性期前收缩的效果不明显,但它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儿茶酚胺释放,有效控制心肌缺血,提高室颤阈值,这些都非常有效的对心肌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这对于胺碘酮而言,其具有很好的疗效,副作用低的效果,基本对于心律失常的反复发作方面有着很好的控制作用。

如果说病患的心率衰竭的症状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状态了的话,就肯定会有心律失常的后果,心律失常是很严重的病症,在治疗上是难度相当大的。如果说病患已经发生了心率衰竭的情况了,这就表明了,病患的心脏功能已经有所降低,普通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品已经无能为力,没有办法达到治疗的效果了,这样不但没有办法达到治疗的效果,恰恰相反的还会增加心率衰竭的发病率,反复的有着心率失常的症状出现,最后极易发生患者的心脏骤停,这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所以说,如果有效的对心律失常进行缓解,我们要慎重的实用洋地黄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有对室速进行恶化的危险系数存在。所以说,我们应该对洋地黄所引起的中毒的发生引起高度的重视,尽量的去使用一些洋地黄类药物以外的药品,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有效的平衡身体的谁和电解质之间的关系,血清K+应该保持在正常值偏上的状态,对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量也不能过大,胺碘酮比较安全,然后是利多卡因,不管如何药量一定要拿捏准确,胺碘酮尚可低维持量口服预防。

对于病患来说,心律失常的危害绝对的不容小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对于其他方面的控制方面也非易事,应该对其病因进行及时的确定,越早治疗越好,采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才能让患者的生命得到保障。所以,在对老年人进行诊治的时候,更加应该明白这类人群的特点以及个体差异,让病患早日康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