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比较分析

时间:2024-07-28

赵文超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 210000

3D-CTA是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3D-DSA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诊断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但是其具有操作复杂,对患者创伤较大等缺点[1],本文主要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2012年1—6月在该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D-CTA技术对于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采用3D-CTA技术对于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3D-CTA组:共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在18~68岁,平均年龄为(46.3±3.2)岁;3D-CTA组:共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46.9±3.4)岁;两组患者均出现头痛等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3D-CTA检查 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GE公司),在患者的肘前静脉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为1. 0~2. 0 mL/kg,注射速度为3.0 mL/s,开始扫描,扫描范围为枕大孔下缘到顶结节。

1.2.2 3D-DSA检查 应用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PHILIP)及三维DSA进行检查,对患者的正位、侧位及斜位进行拍摄,随后进行DSA造影,对拍摄的图像进行重建。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对于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软件应用SAS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3D-DSA检查:51例患者中,检查出44例阳性患者,其中有35例为单发,有11例患者为多发,共68个动脉瘤;3D-CTA检查:27例患者中,检查出19例阳性患者,其中有13例为单发,有6例患者为多发,共25个动脉瘤。

2.2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3D-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为97.2%,诊断符合率为98.1%;3D-DSA对动脉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为97.7%,诊断符合率为98.4%,两种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的林敏度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大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其破裂后患者再出血后死亡率较高[2],因此,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主要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3D-CTA是近年来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的一个新方法,能够较好的显示动脉瘤的大小[3],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及瘤子的宽度等;3D-CTA和3D-DSA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各有优势:3D-CTA能够较好的显示动脉瘤内的钙化及其血栓,但是对于血流动力学的显示较DSA差[4];同时 CTA对于颈内动脉瘤的显示效果不及DSA。

本研究结果显示:3D-CTA和3D-DSA两种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的林敏度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综上所述,目前虽然临床上对于颅内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3D-DSA,但是3D-CTA也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石鑫,姜梅,郝玉军,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2):69-72.

[2] 何泽清,刘国庆,汪明全,等.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7):741-743.

[3] 诸葛启钏,陈伟建,杨远俊,等.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403-406.

[4] 江金带,李扬彬,谭理连,等.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3):2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