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时间:2024-07-28

孙远新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感染性骨缺损是临床骨科棘手的疾病之一,应用了大量的抗生素对症治疗及大片的软组织瘢痕,使得临床手术治疗非常困难。同时对于本病来说,先治疗感染抑或先治疗骨缺损,其把握度十分困难[1]。该院采用在骨清创术后,再于骨不连处进行修整,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所观察的46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该院进行感染性骨缺损治疗的患者,此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共有33例,女性患者共有13例,最大年龄为55岁,最小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37.2岁。病变部位在左侧者有25例,在右侧者有21例。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外伤性交通事故26例,重挫伤16例,机器损伤4例。患者受伤后感染至手术治疗间隔时间在3 d内。入院时创面有不稳定性瘢痕、骨外露、流脓或已成窦道的患者共有19例,曾经因为长期感染治疗的患者共有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踝关节活动的受限。

1.2 临床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骨折处的清创处理,取出骨折部位的内固定物,然后对骨折端进行修整,对骨折部位重新进行加压固定,对创口部位清创完毕后首先使用双氧水反复冲洗、浸泡,然后使用等渗盐水进行伤口部位的冲洗及消毒处理,同时将伤口部位采取闭合引流处理。待创口部位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进行骨折处的肢体延长处理[2]。术中在直视下行骨折端加压,直至骨断端紧密相嵌,行局部皮瓣转移,骨折处加压外固定处理,术后一个月后再次进行清创处理,以便有效控制感染。

1.3 观察目标

经过清创加外固定治疗后,随访半年,观察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术后复发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该文患者的临床疗效统计结果,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以百分比表示病例数及所占构成比。

3 结果

通过上述临床处理后,本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为:治愈率达43.48%,好转率达50%,复发率达6.52%,临床好转率达93.48%,具体见表1。

4 讨论

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存在创口部位的感染及骨缺损同时纯在的两重病变情况,该病的疗程较长,且病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局部瘢痕组织的形成,断段患肢功能活动受限,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3]:随着近年来医疗科技的进步,骨折外固定技术、骨组织工程技术等的发展及临床的应用,该病的临床疗效取得了明显成效,明显的短缩了临床治疗的时间,同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感染性骨缺损多由:严重的外伤以及创口部位早期处理不恰当所造成的,但感染不是导致患者发生骨缺损的唯一病因,对患者进行早期内固定术会促使感染的发生或感染程度的加重,使得创口部位的感染程度难以控制,从而导致骨折的不愈合。临床上对该病的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分期进行处理,对该病患者的临床处理主要分为如下步骤:首现控制感染情况,其次清理创面,然后治疗骨折。对该病的治疗原则,在控制感染的同时进行骨折断段的固定处理,清创术是处理感染性骨损伤关键所在,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通常引流,有利于提高伤口的清洁度,完成骨折外固定后可以保证伤口不积存分泌物,伤口感染一般均能很快得到控制[4]。本研究发现,,临床疗效肯定。感染的骨不连断端并非死骨,它仍有满意的成46例患者经临床综合处理后,总临床好转率达到93.48%,复发率达到6.52%骨活性,在牢稳固定条件下仍可以顺利愈合,目前多主张外固定治疗。外固定术具有以下优点:固定可以避开感染病灶;在有效控制患者感染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采取有效的骨折内固定方法,同时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创口部位的感染预防,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及早进行体育锻炼,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表1 46例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1] 简灵,陈学林,张波,等.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缺损效果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2010,13(10):115.

[2] 胡德华,刘智忠,彭生.胫骨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的外固定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7(13):103.

[3] 陈志文,刘晖,翟文亮,等.Ⅰ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J].中国骨伤,2008,10(5):204.

[4] 简灵,陈学林,张波,等.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缺损效果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2010,10(10):2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