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贵华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大理 671600
外科严重创伤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病,且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且患者大多为严重多发性创伤。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较高,究其原因与抢救不及时,检查、漏诊延误时间等情况具有明显相关性[1],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有效救治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是外科严重创伤急救研究的重点性[2]。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62例外科严重创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救治效果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现报道如下。
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院共有外科严重创伤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属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按照患者前来就诊时间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2012年,39例)与对照组(2011年,23例)。研究组39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 19~73岁,平均年龄(45.34±1.72)岁,发生创伤至前来就诊间隔时间为 30min~11h,平均间隔时间(2.67±0.49)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3例、高处坠落伤10例、挤压伤4例、其他伤2例,AISISS 评分 22~48 分,平均评分(32.98±5.27)分;对照组 23 例患者中男性 15 例、女性 8 例,年龄 18~75 岁,平均年龄(46.09±1.83)岁,发生创伤至前来就诊间隔时间为30min~13h,平均间隔时间(2.71±0.48)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4 例、高处坠落伤 6 例、挤压伤1例、其他伤2例,AIS-ISS评分24~47分,平均评分(33.81±5.21)分。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前来就诊间隔时间、致伤原因、AIS-ISS评分等)具有可比性(P>0.05)。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机体均同时或继发两个及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创伤;②患者经多发创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进行评估结果大于16分;③患者致伤原因为外部损伤,无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身体重要器官原发性器质病变;④患者无恶性肿瘤疾病;⑤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研究方法 对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62例外科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急救措施、救治结果等。2011年(对照组)我院采用常规急救方法对外科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治疗,内容包括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补液给药、保持呼吸道畅通、伤口处理等;自2012年初始(研究组),我院在实施临床常规救治基础上,引进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外科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急诊至手术间隔时间、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等)、临床救治效果、致残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3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 ①建立一体化创伤急救小组,明确各组员具体分工内容,以急诊科为中心,多科室联合协作救治,建立绿色通道,组员应定期组织急救专业知识培训,共同探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②抢救医疗器械及药品应预先进行配备,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应提前进行充分准备迎接患者;③建立院前急救制度,对院前急救相关内容进行设定,如吸氧、清理及包扎创伤等;④医护人员在院外接触患者后应第一时间将其实际情况传达至医院信息系统,从而使医院各相关科室及时做好接诊准备[2];⑤准确观察患者病情,判断致命伤并给予优先处理;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判断其可能发生的各项突发情况,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⑦严重创伤患者急救过程中所需各项检查单、申请单应将流程尽量简化,并优先进行临床检查,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至急救人员手中[3];⑧若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待其手术过程中即可通知重症监护室做好接待患者准备;⑨本院设备、技术有限,不能开展严重创伤救治,积极转院。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与对照组外科严重创伤患者应用不同模式进行急救治疗后,两组患者急诊至手术间隔时间、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等急诊反应时间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反应时间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6.34±2.55)、特殊检查时间(13.25±2.81)、入院至手术室间隔时间(29.36±7.49)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3.69±5.34)、(19.63±4.57)、(49.57±9.82)]明显缩短,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7.28±1.46)与对照组(8.61±2.20)患者急诊室至手术室间隔时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外科严重创伤患者应用不同模式进行急救治疗后,两组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果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者致残率23.08%、致死率7.69%、并发症发生率28.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致残率34.78%、致死率26.09%、并发症发生率52.17%,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主要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以及病房三个环节,并与多个科室相互配合,协力救治。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的应用为传统的创伤急救开辟了新的途径,其可缩短各个环节和步骤间的衔接时间,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本文将我院2011年实施常规急救措施(对照组)与2012年我院实施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研究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6.34±2.55)、特殊检查时间(13.25±2.81)、入院至手术室间隔时间 (29.36±7.49) 均较对照组分别为 (13.69±5.34)、(19.63±4.57)、(49.57±9.82)明显缩短;且经急救后,研究组患者致残率23.08%、致死率7.69%、并发症发生率28.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致残率34.78%、致死率26.09%、并发症发生率52.17%,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这一结果与干建新等[6]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外科严重创伤急救关键因素是缩短抢救时间,且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有效缩短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其致残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白建忠,吴宗明,李一凡,等.多科协作创伤救治模式探索[J].创伤外科杂志,2010,10(3):247-250.
[2]姚元章,张宇,孙士锦,等.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10,24(4):268-270.
[3]孙激,屈纪富,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6(4):444-445.
[4]沈伟锋,江观玉,干建新.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2(2):114-117.
[5]王高生,解光艾,叶宁.严重创伤的急救模式对救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2(12):715-717.
[6]干建新,沈伟锋.创伤救治模式的相关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华创伤杂志,2012,22(9):641-64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