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预防性手术的临床价值分析

时间:2024-07-28

章建民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西景德镇 333000

目前在临床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属于一种显性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一种,大多数情况下子女中携带此基因者约有50%会可发病。曾有研究显示10个家族在连续三代或者是四代中均会存在该病的发生,发生率相对较高[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预防性手术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该院收治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展开分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共抽取72例,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36例。对照组中有男21例,女15例,年龄15~58岁,平均(37.6±12.1)岁;观察组中有男20例,女16例,年龄16~59岁,平均(38.2±12.3)岁。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得到证实。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一组实施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一组实施相应的预防性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手术方法 对照组:常规方法;观察组:手术治疗。对于预防性手术而言最佳时机是在17~20岁之间,若是息肉较多,譬如说地毯样息肉者比较适合通过腔镜电切或者是及早手术进行治疗,然而也需要对个别化进行考虑,对于等待手术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密切肠镜随诊,避免发生病情延误从而引起癌变的发生。应在术后的3~6个月进行定期的随诊,平均随诊时间一般为6年左右。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统计得知,观察组患者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中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86.11%。显然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手术方式

统计得知观察组患者所涉及的手术方式包括有:结、直肠切除术、永久性回肠造瘘术5例,占13.89%;全结肠、直肠黏膜剥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19例,占52.78%;次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电灼术12例,占33.33%。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FAP的治疗一般依赖于手术治疗。而预防性手术治疗为对癌变进行防止的唯一一种有效的方法,依照患者的年龄、息肉分布特点以及息肉是否存在癌变等情况,因此合理术式的选择特别的重要。对于FAP的治疗原则则主要是早期预防性展开全结肠直肠切除,最佳时机是在17~20岁之间,从而避免癌变的发生,针对腺瘤癌变者需要展开全结肠切除加根治术进行治疗。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有:① 结、直肠切除术、永久性回肠造瘘术。该术式治疗彻底,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使息肉癌变的危险得到了有效的避免。② 全结肠、直肠黏膜剥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该手术相对较为简单,且并发症较少,能够对直肠予以保留,肛门功能能够保持完整,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在术后直肠病变比较容易进行随诊检查。然而残留的直肠比较容易复发,若是发生息肉变大或者是可疑恶变,应立即展开再切除术。③ 次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电灼术。该术式的主要优点是切除全部的大肠黏膜,使息肉再生得到了杜绝,避免发生癌变,并且对控制排便括约肌的作用予以了保留,然存在一定的缺点,若是发生并发症,经常会发生盆腔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裂开以及狭窄等现象,增加排便次数,导致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2]。

[1] 振军,万远廉,黄莛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其研究进展[J].中圃胃肠外科杂志,2010,13(22):125-128.

[2] 廖闷庆,宴仲舒.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外科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3(24):276-27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