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84例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4-07-28

高用

贵州省盘县人民医院内科,贵州盘县 553500

心包积液是内科常见病,较大量的心包积液可使心包腔内压力增高,而出现心包填塞症状,常需心包腔穿刺引流缓解症状,挽救患者生命。我院自2006~2012年收治心包积液84例患者,在B超定位下,在心尖部或剑突下进行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2012年我院收治的心包积液患者84例,男50例,女34例,年龄22~75岁,平均52岁,其中癌性34例,结核性28例,甲减6例,原因不明1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包填塞症状,表现为胸闷、气促、心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颈静脉怒张,奇脉、脉压差减低,心尖搏动减弱,心界扩大,心音低钝,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浮肿或胸腹水等。均经胸片提示心影增大,呈烧瓶状改变;心脏B超均证实心包腔中至大量积液。

1.2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做心脏B超了解心包积液的量及分布,并定位,常规定位心尖部或剑突下,测量穿刺点皮肤到心包腔液面的距离及心脏舒张期积液的最小厚度,以避免穿刺针伤及心肌。穿刺前做好术前准备,备好材料(益心达中心静脉导管包、5mL或10mL注射器、输液器、引流袋、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备用急救药品(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安定等),并建立静脉通道。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在B超定位心尖部或剑突下(在剑突下者穿刺针与腹壁成30°角向上穿刺,在胸骨左缘心尖部者穿刺针垂直向后或稍向内后),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麻,右手持穿刺针按照B超定位探测方向负压缓慢进针,掌握进针深度,当有落空感时,抽出心包积液后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导入扩张管扩张胸壁皮肤及皮下组织,退出扩张管,沿导引钢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至心包腔后撤出导引钢丝,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深度约10~15cm,外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接一次性引流袋,让积液自然流出,再根据临床状况和心包积液量调控引流速度,从小剂量、低速开始,争取在24~48h内引流干净心包积液;若引流量<20mL/d或无积液时,观察5~7d后,B超提示心包腔无积液或少量积液时,可拔出中心静脉导管。

2 结果

84例心包积液患者,心尖部置管引流36例,剑突下置管引流48例,所有患者均安全置管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100%,置管引流时间3~18d,平均6d,引流量500~2800mL,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脏层与壁层之间的积液,为内科常见病,病因较多,多为非特异性、结核性、肿瘤性、风湿性等,占心血管疾病的1.5%~5.9%[1]。较大量心包积液可使心包腔内压力增高,心脏受压,影响心脏舒张,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周围静脉压升高,导致心排血量降低,以致心包填塞甚至死亡。治疗上除病因治疗外,常需心包穿刺术抽液以缓解心包填塞症状,挽救患者生命。心包穿刺术抽液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多需反复穿刺抽液,穿刺过程中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包膜反应、心脏及血管损伤、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甚至死亡等。文献报道,心包穿刺术致命性并发症高达11.7%~20%。因心包穿刺术抽液并发症多,且无法彻底抽尽积液,故限制了心包穿刺术在临床治疗心包积液中的广泛应用。而经皮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症状在短时间内可迅速缓解。其优点有①在B超定位下,穿刺精确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可避免反复的穿刺抽液,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又可降低费用,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②此导管无毒,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导管留置心包腔刺激反应非常少,特制的柔性软头对心肌、血管无损伤,提高了心包穿刺的安全性;③导管对患者创伤小,体表部分易于固定,开闭方便,可根据临床状况控制引流液的速度及量,避免了短时间内过量引流并发症的发生;④引流充分、彻底;⑤长时间置管无感染,导管脱落,携带方便,不影响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经皮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心包积液,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可避免反复穿刺抽液,且引流充分、彻底,速度慢、可控,并发症少,而在B超定位下,穿刺精确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4~34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