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阳性率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4-07-28

贾 馨

吉林省白山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吉林白山 134300

近年来,由于输血造成的传染性疾病传播或病原体感染现象屡见不鲜,给受血者及其家庭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采血和输血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探讨的热点,应该引起相关行业的的高度重视。医学界普遍按照输血后并发症和输血过程中的传染性疾病感染这两大类型对影响血液安全的因素进行有效划分,在这之中,经由血液进行疾病传播的主要病原体包括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1]等等。针对这一现状,我站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之间的10063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并对典型传染病标志物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排除高危献血者,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站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通过街头献血、团体组织献血和非计划性献血的无偿献血者共计10063例,其中男性 6037例,女性 4026 例,年龄 18~55 周岁,平均年龄(31±4.68)周岁。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年龄等相关资料经过均衡性统计学检验,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具体检测方法 首先,通过快速试纸条法对参加无偿献血的人进行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初步筛选;随后,针对无偿献血者留取的血样,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抗-HIV)、梅毒等可以经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病原体,通过速率法检测其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此过程中,相关试剂均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在有效期内分批使用。

1.2.2 检测结果判断 一方面,通过快速试纸条法的初步筛选之后,血液结果呈现阳性的患者,运用同种试剂对其进行双孔复测,若复测后任意一孔呈现阳性表征,即可判定为初筛阳性。另一方面,通过初步筛选的献血者,在复检过程中应采ELISA试剂进行检测,如若检测结果呈现阳性,则参照上述复检方法,采用相同试剂进行双孔复测,一旦任一孔呈现阳性表征,即可判断为阳性。为最大限度地确保血液质量,上述检测项目在实际情况的要求下设置了一定的灰区,即将血液定量分析值浮动的一段区域认定为阳性可疑。

1.3 数据处理

将我站本次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详见表1。

表1 2011年3月~2012年3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呈阳性情况统计

由表1可知,对10063例无偿献血者进行取样检测,典型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呈阳性的几率达到3.5%,经由输血造成病原体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能性。

3 讨论

街头采血是获取无偿献血来源的一种重要形式,现阶段我国街头血液采集之前,大多数都是通过快速金标试纸来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等进行初步筛选,对排除具有明显感染表征的献血者具有显著作用。但是通过对快速金标试纸的长期分析,不难发现该试纸存在易受环境影响、灵敏度欠佳等实际问题,不易排除一些感染表征不明显的献血者。因此,从事血液采集和检测的相关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务必要严格把握检测时间,加强对快速检测的质量监控,将街头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结合起来,提高血液检测技术水平,尽量排除不合格的高危献血人群,从血液源头做好质量管理,确保医学输血的安全有效。

[1]谭庆芬,陈兴智,李聚林,等.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阳性率的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2):145-147.

[2]唐新明,徐艳.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31(2):180-18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