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朱晓枫 罗丹尖措
(青海省海南州人民医院麻醉科 青海海南 813000)
选择全麻手术病人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79岁,ASAⅡ~Ⅳ级,体重50~80kg,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40例,有心肺疾患20例,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无服用镇痛、镇静药物史,肝肾功能正常。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有BIS监测组(s组),无BIS监测组(p组)。
患者入室后常规开放上肢静脉通路,给予乳酸林格液静脉滴注,常规进行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直接动脉压。静脉全麻诱导开始,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5μg/kg后,启动异丙酚TCI泵,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ug/mL,启动瑞芬太尼TCI泵,维持血浆靶浓度为0.5ug/kg/min,S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达到诱导剂量,此时S组观察BIS值为75,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经面罩纯氧通气3min,进行气管插管同时观察BIS值为55;P组患者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调节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给予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注射,3min后行气管插管,血压和心率超过基础值的30%,则给予扩血管药。气管插管后接DRGAR麻醉机行机械控制通气,氧流量调为1L/min,调节潮气量及呼吸频率使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维持在3.99~4.66Kpa。气管插管10~15min后手术开始,观察BIS值为50,手术切皮前2min每组分别追加舒芬太尼2μg/kg。S组手术开始至缝皮前维持BIS=(50±5)。p组患者根据血压及心率变化调节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追加肌松药,维持一定麻醉深度。
记录2组患者诱导开始至插管后3min,所需异丙酚诱导总量;诱导开始至麻醉结束时所需异丙酚总量。麻醉诱导前s组病人BIS值处于96~98,术中S组患者BIS维持在(50±5)。比较2组异丙酚诱导剂量为2mg/kg和3mg/kg,2组给予异丙酚的速度均为20/mg/kg/h,2组的异丙酚总量(mg)平均分别为84.3、147.4.s组与p组相比,异丙酚诱导剂量减少32%,手术结束异丙酚总量减少43%。
结果表明,通过BIS可指导异丙酚的诱导剂量和总量,减少了异丙酚的过多使用,而且维持了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老年患者生存率。BIS作为目前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指标,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正常值范围在0~100之间,正常人在清醒状态时,仪器显示其值为85~100,65~85为镇静状态,40~65为麻醉状态,低于40为过深麻醉状态。因此,麻醉深度宜维持于BIS<50。
综上所述,给老年病人麻醉BIS监测意义重大。麻醉深度未达到标准,无法达到控制患者血压、心率的目的;过深麻醉直接导致手术病人远期死亡率增高。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使医生仅仅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及观察心率变化、血压变化、眼睑反射、呼吸等状况判断病人是否进入麻醉状态的时代成为过去,监测准确的数据将引导麻醉医生给出合理剂量的麻醉药,有利于节省药物、减少病人手术室停留时间,还利于节省医疗费用,为医生手术争取了更多空间和资源。但如果遇到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危重症老年病人时,在接受麻醉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非正常现象。通过BIS麻醉深度监测的数值反映,老年患者监测数值在40~60麻醉状态范围之内,则说明已处于正常麻醉状态,无需增加麻醉药物剂量,而是需要使用少量扩血管药物,控制血压符合手术要求。类似的情况临床上非常普遍,BIS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病人的麻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于布为.麻醉深度监测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6):5~10.
[2] 于布为,彭章龙.BIS预测切皮心血管反应的可靠性[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1(11):581~584.
[3] 卞进民,汤世文,唐显玲,等.老年病人麻醉手术期间血压下降的原因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27(5):456~4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