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南宁 530031)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useAxonal Iniury,DAI)是指头部受到外伤作用后,主要弥漫分布于脑白质、以轴索损伤为主要改变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的损伤。广泛性白质变性及死亡率高为其特点。下面就我院近几年对该病的诊疗及未来进展方向作报道如下。
本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9~52岁,平均35.5岁,发病原因均为颅脑外伤。
DAI占重型颅脑损伤的近1/5,是仅次于继硬膜下血肿的致死性颅脑损伤,最常见于交通事故。伤后原发昏迷是典型临床表现,部分有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
我院以下列几点为标准:(1)创伤后持续昏迷(>6h);(2)CT示组织撕裂出血或正常;(3)颅内压正常但临床状况差;(4)无颅脑明确结构异常的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5)弥漫性脑萎缩。
目前无有效药物或措施。我院主要采取脱水降颅压剂、钙离子拮抗剂,巴比妥类药物、自由基清除剂、脑疝危象时行开颅减压术,发生相应并发症时采取对症防治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目前尚有其他方法治疗。
1.4.1 高压氧治疗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于改善DAI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意识有肯定且明显的疗效[3]。
1.4.2 亚低温治疗 34℃的脑保护作用取得较好效果。尤其颅内压控制在26~60mmHg之间的患者。
1.4.3 镁制剂治疗 能明显改善脑外伤后神经细胞能量代谢,促使动物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并指出最佳给药时间为伤后30min~1d内。
包括免疫疗法、基因治疗、细胞移植及亲免素配体。环孢素A(CSA)对轴索损伤有着显著保护作用。目前研究已深入到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随着对DAI超早期病理生理过程认识的技术的迅猛发展,对DAI进行早期诊断已成为可能。
计量资料以(±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1 1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诊疗结果[(±s),例(%)]
表1 1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诊疗结果[(±s),例(%)]
注:*P<0.05
组别 住院时间(d)临床治愈率 伤残率 死亡率 并发症观察组(n=15)(36.3±3.6)* 46.6(7/15)33.3(5/15)20(3/15)46.6(7/15)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机制目前有多种学说,大体为机械应力学说,认为DAI是由于头部遭受旋转暴力即由角加速度损伤所致。沃勒(Waller)变性学说,认为轴索回缩球并非是外力直接作用所致,而是脑外伤时,轴索局部肿胀,其近端与神经元胞体保持整体联系。还有钙离子内流学说,颅脑损伤瞬时产生的剪切力和张力可牵拉轴索骨架,造成轴索膜通透性增加,启动Ca2+通道,致Ca2+大量内流,激发依赖Ca2+的多种酶促反应,从而造成轴索骨架机能和结构的破坏。
从我院的临床治疗效果来看,传统的治疗并不能带来很好的效果。该病具有相应较高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对于该病,现代医学的进展或许能打开良好的局面。其中高压氧对DAI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提高血氧浓度,增加组织间氧的弥散度;加强脑血管收缩,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促进脑水肿的吸收。外伤后血脑屏障开放,为基因转染提供了特异的治疗窗,近来发现使用阳离子微脂粒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转移提高了转染效率。
[1]陆峥,赵继宗.弥漫性轴索损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22(4):370.
[2]刘瑞东.弥漫性轴索损伤[J].医学综述,2002,8(5):291.
[3]Nishiura Y,Haapaniemi T,Dahlin LB.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hasdifferent effects on nerve regeneration in a cellular nerve and muscle grafts[J].J Peripher New Syst,2001,6(2)∶73~7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