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鱼类资源与保护对策

时间:2024-07-28

杜兴兰侯建华陈咏霞高明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鱼类资源与保护对策

杜兴兰1侯建华2陈咏霞2高明3

(1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围场 068466;2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3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2014年7—9月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鱼类调查,结果发现塞罕坝有鱼类13种,隶属4目5科13属,鲤鱼目鲤科鱼类是最大的类群,优势种为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 Dybowski和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Bleeker)。在保护区各水系中,吐力根河是鱼类主要分布地,其次是泰丰湖。在鱼类生境分布中,仅分布在一种生境的鱼类有4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0.77%;分布在2种或3种生境的鱼类分别有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8.46%;分布在4种生境的鱼类有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7.69%,广布种2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5.38%。生境丧失和过度捕捞是造成鱼类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鱼类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鱼类资源;保护对策;塞罕坝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内,于2002年建立,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水质越来越差,水生生物逐年减少,尤其是鱼类资源,加上人类的过度捕捞,其种类和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为了摸清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鱼类资源状况,笔者于2014年7—9月对塞罕坝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对采集到的鱼类标本整理,对鱼类组成、区系、生境分布等进行了分析,为塞罕坝开展鱼类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1 研究地概况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东西长51.46 km,南北宽17.84 km,区域海拔高度1 500~1 939.6 m,面积20 029.8 hm2。该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低温寒冷,积雪长达7个月;年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33.4 ℃,极端最低气温―43.3℃(侯建华等,2011;黄金祥等,1996);本区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草甸-沼泽-荒漠交错区。降水丰沛,气候湿凉,有优质的湖沼淡水,是滦河、辽河主要水源地之一(侯建华等,2015)。

该区域内陆河岔较多,多数水源补充入就近的沼泽或滩地。该区的泉水直接输入沼泽湿地,就地循环,只有一部分汇入地表河流流出区外。阴河是辽河的源头积水区,经赤峰汇入老哈河,后与西拉木伦河会合,流经通辽注入西辽河,与东辽河汇合形成辽河后再注入辽东湾。

吐力根河、撅尾巴河均为滦河上游小滦河和伊逊河的源头,汇入滦河后注入渤海湾。丰富的水资源及湿地资源,为野生鱼类资源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特别是优质冷水鱼(侯建华等, 2011; 黄金祥等, 1996; 侯建华等, 2015)。

2 材料与方法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其中阴河支流、吐里根河支流、羊肠河等是滦河和辽河源头的重要支流;人工水库有泰丰湖和神龙潭等。根据保护区的水系分布,2014年7—9月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河北大学合作,选择吐力根河、泰丰湖、羊肠河、阴河和神龙潭5个不同的生境,在每个生境设若干个采集点,采集到的鱼类标本先在现场做好生态学形状测量和记录,然后浸泡在8%的甲醛中,带回住地,依据陈宜瑜(2000)、乐佩琦(2000)等文献进行鉴定。

表1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名录Table 1 Catalogue of fishes in Saihanba Nature Reserve

3 结果与分析

3.1 鱼类组成

通过实地调查与鉴定,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鱼类13种(表1、表2),隶属于4目5科13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共有10种,占鱼类总种数的76.92%,鲑形目、刺鱼目和鲈形目各有1种,分别占鱼类总种数的7.69%,因此,鲤形目种类构成了保护区鱼类群落的主体。

表2 鱼类目科属种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n number of orders, families, genera, and species of fishes in Saihanba Nature Reserve

表3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生境分布统计Table 3 Statistics of habitats of fishes in Saihanba Nature Reserve

3.2 生境分布

在保护区各水系中,吐里根河是鱼类主要的分布地,分布有11种鱼类,占保护区鱼类总种数的84.62%;其次是泰丰湖,分布有9种鱼类,占保护区鱼类总种数的69.23%;羊肠河分布有7种,占保护区鱼类总种数的53.85%;阴河和神龙潭各分布有3种,分别占保护区鱼类总种数的23.08%(表3)。

在鱼类生境分布中,5种生境均有分布的广布种有2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5.38%,即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和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 ;分布在4种生境的有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7.69%,即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分布在3种生境的有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3.08%,即鲫鱼Carassius carassius、北方花鳅Cobitis granoei和中华多刺鱼 Pungitius sinensis;分布在2种生境的有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3.08%,即细鳞鲑、凌源鮈 Gobio lingyuanensis和北鳅Lefua costata;仅分布在1种生境的有4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0.77%,即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鲤鱼Cyprinus carpio、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和小黄黝Micropercops swinhonis。

3.3 珍稀濒危种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Pallas)隶属鲑科细鳞属,为中国特有种。1988年我国公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细鳞鲑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由于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资源量急剧减少,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物种。

细鳞鲑是名贵的陆封型冷水鱼,一般栖息于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涧溪流,要求水质清澈,富含溶解氧,常年水温不超过20℃。春季溯河游向上游,秋季向下游大河中迁移。3龄开始性成熟,生殖期5—6月,在水流湍急、水深1~1.2 m、水温7~8℃,水底为砂砾的产卵场产卵。细鳞鲑性贪食,肉食性,主要摄食无脊椎动物、小型鱼类等,也捕食蛙类及小型的啮齿类。一年四季活跃摄食。极贪食,其胃内食物可占本身体重的10%左右,更能捕食为自身身体长1/2大小的鱼类。每天食欲最旺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产卵后的细鳞鲑食欲特别旺盛。在塞罕坝地区主要分布在吐力根河流域,体色较暗,个体较小。细鳞鲑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有防止血栓,加快伤口愈合之功能,亦称脑黄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4 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塞罕坝地区细鳞鲑等野生鱼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一是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水资源锐减,境内许多溪流和山泉干涸,河流水量减少;二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截河漂流、围湖造景等旅游项目开发,鱼类自然繁殖受到影响,生存数量明显减少;三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狂捕滥炸,资源利用过度,部分农民用电捕鱼器进行搜索式捕鱼,严重破坏了塞罕坝地区鱼类资源,种群数量日趋缩小;四是对野生鱼类资源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执法力量薄弱,野生鱼类资源已到了濒临枯竭的边缘。

5 保护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向社区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渔业知识,使社区群众转变和放弃掠夺式的捕捞方式,减少人为因素对鱼类资源的破坏,保护水域环境,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水文条件的改变,使鱼类资源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

5.2 加强水域资源的保护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塞罕坝知名度的扩大,旅游人次逐年增加,对水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环,应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和引导,及时清理污染物,保护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保证鱼类的生存环境。

5.3 实施禁捕措施

为了保护濒危鱼类资源,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野生动物保护领导小组,下设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二是充分利用护林员巡护、检查站拦截的检查作用,对野生动物保护进行时时防控;三是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管理科和塞罕坝森林公安分局成立专项行动小组,采取不定期稽查的有效形式依法打击电鱼、炸鱼和毒鱼等捕鱼的违法行为,使常年禁捕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发动群众力量,采取举报制度。

5.4 开展濒危鱼类保护的科学研究

目前,塞罕坝对淡水鱼类,尤其是濒危鱼类的研究仍存在空白,应加速鱼类濒危种质资源调查,开展稀有种、名贵种、濒危种生物特性、种群特性的系统研究,为塞罕坝濒危鱼类的人工养殖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陈宜瑜. 2000.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侯建华, 刘春延, 刘海莹, 等. 2011. 塞罕坝动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侯建华, 聂鸿飞. 2015.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查报告[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黄金祥, 李信, 钱进源, 等. 1996. 塞罕坝植物志[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乐佩琦. 2000.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下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The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Wild Fish Resources in Saihanb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DU Xing-Lan1HOU Jian-Hua2CHEN Yong-Xia2GAO Ming3
(1 Saihanba Mechanized Forestry Centre of Hebei, Weichang 068466, Hebei;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Hebei;3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A survey of wild fish resources was conducted in Hebei Saihanb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13 fish species were found belonging to 13 genera of 5 families of 4 orders. Cyprinidae are the largest group of fish fauna of the reserve. Phoxinus lagowskii Dybowski and Barbatula barbatula nuda(Bleeker)are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Tuligen river is the main area with fish distribution, followed by Taifeng Lake. Among the habitats of fishes, there were 4 fish species only occurring in one of habitat types, accounting for 32.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ishes; 3 fish species occurring in 2 or 3 habitat types, accounting for 38.46%,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ishes; only 1 species occurs in 4 habitat types, accounting for 7.69% of the total, 2 species are cosmopolitan species, accounting for 15.38% of the total. Habitat loss and over fishing is the primary causes for the declining fish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fish resources,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ish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trategy; Saihanba

10.3969/j.issn.1673-3290.2017.02.09

2016-12-14

杜兴兰(1982-),女,硕士研究生,林业高级工程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工作。

E-mail:xinglandu@yeah.ne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