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田泽钦
(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土地平整、田块合并、村庄更新、沟渠道路整理为主要内容的踢地整理工作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既有力地保障了用地需要,又有效守护了耕地数量的底线。但由于片面讲求规划环评区域的土地占补平衡,对土地整理规划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关注的较少。环评法的颁布及实施为土地整理规划的开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作出了相应的要求。
土地整理是指利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将农业生产作业中所设计的农田、公路、村庄、田块、沟渠等进行综合整治的一种活动。通过土地整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改善生产作业条件,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通常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环境影响。土地整理规划体系一般分为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区域性土地整理规划以及土地整理开发项目规划等等三个类型。
土地整理规划的特点主要是:(1)专项性。即,土地整理规划属于整个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范围。(2)目的性。即,土地整理规划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土地的潜力;(3)环保性。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在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时要把土地的整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提升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效益。
土地整理规划属于区域环境影响规划的一类,编制土地整理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应以评价为出发点和根本地,把土地整理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整个环评体系中。环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环境污染参数。如水污染因子、大气污染因子、土地污染因子等等;(2)社会经济生化参数。如出行的影响,人口增长,教育,就业,医疗水平等等影响;(3)自然环境变化因素。如耕地与建筑面积比,植被的覆盖率等等。
土地整理过程中,会改变了原有的耕地表层结构,造成耕地养分的流失,耕地种植面积的改变;沟渠数量的变化。土壤理化性质恶差异也会导致土地整理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如,土地整理完成后,土壤表层的肥力增强,而底层的土壤肥力减弱。又如,土壤表层被挖走后,大量裸露的底层土壤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考虑到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完善土地整理规划环评体系。要使土地整理规划环评反映出环境质量标准及对环境造成影响作出充分有效评价,通过环评方法的运用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要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从而使土地整理行为将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依据土地整理项目对环境要素影响程度的不同,结合评价体系作出系统评价,编制出完善的土地整理规划环评体系。
为了准确、全面的评价出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情况,需要构建完整的土地整理环评指标体系,并通过赋予指标体系的不同权重,进一步对其标准化和量化。将需要定量分析的,将其转化为反映环境污染程度的污染指数。如,土壤整理对水的环评可以应用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水质指数反映水质状况。土壤肥力变化或水土流失率也是土地整理环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土壤中有机物、氮、磷、钾等数值的计算,反映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给土壤肥力造成的影响。水土流失,则可以应用公式计算:
式中:E0——项目建设前的侵蚀率(t/hm2·a);
E1——项目建设后的侵蚀率(t/hm2·a);
C0,C1——项目建设前后的作物系数;
P0,P1——项目建设前后的实际侵蚀控制系数
反映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环境(用水质指数、水资源平衡指数、水土流失率表示或评价)、土壤环境(土壤肥力指数、土壤退化面积等)、植被生物环境(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抗灾能力等)、社会经济环境(如人口健康状况,人均绿地面积,收入水平等等),见表1。土壤整理环评指标要素确定后,要采取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赋予各个指标一定的权重,从而实现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分析。复杂的环境影响因素则可以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使得整个环评具有了较强的科学性、完整性及实用性。
表1 土地整理环评要素及指标一览表
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基础性工程,工程项目的开展会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通过规划环评的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