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冯 雨 谢守祥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116)
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从需求来看,主要下游产业全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需求增量来看,煤炭需求的推动主要来源于周期性行业;行业壁垒不高,供给的增加相对需求存在时滞,从而给价格带来周期性变化;产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产业发展政策的变更影响着煤炭产业的周期性变动。煤炭的需求和供给也伴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变动,产业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相应地,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产业,煤炭产业的发展为电力、钢铁、建材及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这四大行业是与经济运行息息相关的,因此,煤炭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影响煤炭产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预控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因素,防止煤炭产业周期波动对产业乃至整体经济带来损害。
煤炭产业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下大致经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策主导发展阶段及1993年后的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发展阶段。
(1)建国后至 “大跃进”前的阶段,煤炭产业以恢复性政策为主,侧重部分重工业区域发展的政策方针,在这个阶段,我国煤炭生产逐步进入规范发展。
(2)“大跃进”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阶段,煤炭产业政策多与政治运动相关,从全民大炼钢铁拉动全民大办煤矿,到建设战略大后方的煤炭产业大转移,在此阶段,我国煤炭产量大起大落。
(3)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的阶段,这一阶段煤炭产业仍然处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煤炭企业多种经营形式逐渐出现,乡镇煤矿得到了长足发展,煤炭行业经营体制逐渐转型。
这一时期整体产业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周期,且第三个周期目前仍在持续当中。
(1)1993-1999年,我国煤炭行业实行了市场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煤炭行业逐渐开始推行多种经营形式,1993年开始国家正式放开煤炭价格,煤炭产业快速发展,乡镇中小煤矿加速发展,至1996年,乡镇煤矿发展达到顶峰,产量达到全国煤炭产量的45.6%。
(2)2000-2008年,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以及产业政策灵活多变支撑,我国煤炭产业全行业加速发展,煤炭产能有了大幅提升,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煤炭行业也从上一周期的衰退环境中逐渐复苏,之后经历了飞速发展。但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的内外需环境均有所恶化,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快速回落,煤炭行业也因此增速下滑。
(3)2009 年以来,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交互作用,煤炭产业增长率在2010年达到阶段高点后,增速再度回落,且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逐渐进入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增速放缓,能源需求减少,而前期煤炭行业发展过快,煤炭产能过剩现象凸显,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逐渐激化。
由于煤炭产业的特殊性,影响煤炭产业周期变动的因素也因经济环境以及政治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很多观点认为,经济增长速度是决定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下,产业政策、产业壁垒、产业供需结构及产业资本流动等影响因素也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影响煤炭产业的周期性波动。科学正确把握这些因素对煤炭行业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煤炭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与经济增长呈前向关联效应,需要超前发展。在1993年前,煤炭产业还处于国家计划监管状态,并没有放开的情况下,煤炭产业前向关联效应有所体现,煤炭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超前国民经济增长1~3 年;但自1993年以来,我国煤炭产业步入市场经济体制运营,煤炭产业政策变化、产业资本限制、产业壁垒、产业供需结构等等因素的介入,促使煤炭产业周期波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部分时期内,煤炭产业周期波动滞后于经济增长率1~3年,波动幅度大幅放大。
从1981年以来煤炭工业产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数据来看,虽然在不同时期,煤炭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数量相关性特征有所不同,但煤炭产业发展明显与经济发展规律高度相关,且在特定时期,煤炭产业周期波动幅度较经济周期波动幅度有所放大,如1998年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11年以来的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都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在此期间煤炭工业产值也有较大幅度的下挫。1993-2012年GDP增长率与煤炭工业产值增长率见图1。
图1 1993-2012年GDP增长率与煤炭工业产值增长率
从煤炭消费和生产结构看,影响煤炭消费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但煤炭需求主要分布于电力、建材、冶金及化工等高耗能工业,其中仅电力中的火电耗煤就占据了煤炭需求的50%以上。以火电行业为例,火力发电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来发电。20世纪90年代以来,火力发电量占整体发电量的比重呈逐年大幅上升后微幅回落趋势,20世纪以来,火力发电仍占据发电市场重要地位,占比基本维持在70%左右,而我国的火电厂绝大部分是以煤炭作为燃料,火电发电量与煤炭总消费量的波动规律极其相似。总的来说,从经验数据看,电力行业等重点耗煤行业的发展与煤炭需求高度相关,直接制约着煤炭行业周期性的波动。火电发电量增长率与煤炭总消费量增长率见图2。
图2 火电发电量增长率与煤炭总消费量增长率
由于季节性因素影响,每年冬季各地取暖用煤消费量增加,夏季迎峰度夏电煤需求增加,导致煤炭供求紧张。这两个时间段的煤炭需求高峰推动煤炭产业发展形成短周期的波峰,而这两个时间段以外属于季节性煤炭消费淡季,从而推动煤炭产业发展形成短周期的波谷。
煤炭产业属于综合性产业,产业链条较长,涉及的行业也较多,产业政策也较为复杂。建国以来,我国煤炭产业生产指导政策大致可分为20世纪改革开放前的供不应求时期鼓励扩大煤炭生产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煤炭供给紧张局势逐渐缓解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煤炭行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因素对行业影响很大,国家政策主导煤炭生产,在此期间,煤炭产量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
改革开放后,我国煤炭产业逐渐由计划运行向市场化运行转变,整体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煤炭产量也逐渐攀升。
(1)20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期,煤炭销售逐渐由计划价格向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双轨制转变,煤炭企业经营体制也逐渐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2)1993年,我国正式放开统配煤矿煤炭价格,除部分发电用煤还执行政府指导价格外,其余煤炭产品价格均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价格市场化进程加快,开始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导的新体制,并逐步向国际价格接轨。而与此同时,中小煤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量也有大幅提高,由此推升了市场煤炭整体供给,但1997年后煤炭产能逐渐显露过剩,且产能过剩问题持续扩大。这一时期国家对严重供过于求的煤炭工业实行压产限产政策。对众多非法的与不合理的小煤矿实施越来越严厉的关停政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小煤矿的关闭促使煤炭供给逐渐下滑。
(3)21世纪以来,煤炭工业压产限产政策虽已经延续,但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拉动,我国煤炭产业加速发展,煤炭产能有了大幅提升。
从理论上讲,煤炭产业的产业壁垒应较高,进入及退出的难度应较大。但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煤炭产业却逐渐形成了一种进入难度较低而退出成本高昂的机制。
从煤炭企业进入壁垒来看,进入壁垒低,部分时期行业的高额利润吸引大量企业涌入,且多为中小煤企。这主要是由于各个煤企产品差异性不大;大部分地区煤炭开采难度不大,技术及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行业进入法律限制性不强,同时地方政府为地方财政考虑,导致执法不严现象普遍;此外,中小煤矿进入资本要求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煤炭产业退出成本却极高,特别是国有煤矿。这主要是由于煤炭企业固定资产专属性过高,退出后别无它用;我国煤炭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退出后,职工安置压力及社会压力均较大;政策性压力较大,煤炭产区中煤企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基于财政及就业问题,行政施压现象较多。
在不同的阶段,煤炭产业壁垒受不同时期产业政策影响,进入和退出壁垒也有区别。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后至1993年前,我国煤炭产业还处于计划经济管理下,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煤炭企业项目的审批、投资规模、开工建设、技术先进程度、回采率、税收计划、招工计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政策性进入壁垒较高;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3年期间,政府逐渐为煤炭行业进入市场化运营做准备,国家放松煤炭行业的行业壁垒,多种运行机制出现,中小煤矿发展起来,煤炭企业数逐渐增多,煤炭行业产值也有所增长。
第二个阶段,1993 年至今,我国煤炭产业处于市场化运行环境下,这一阶段也可分为两个时期来分析。一是1993年至1997年间,煤炭行业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政府提出了 “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方针,行业壁垒进一步降低,推进了中小煤矿的蓬勃发展,至1996年,中小煤矿产量达到了6.38亿t的峰值,占全国煤炭产量的45.6%,中小煤企个数也大幅增加,促使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数达到了12206家的最高值。而与此同时,1996年全国煤炭工业总产值1428.82亿元,接近1991-1999年这一煤炭行业周期的峰值,即1997年的1538.63亿元,增长率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二是1997年至今,煤炭产业产能过剩持续。从1997年开始,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初现端倪,而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煤炭需求下降,煤炭工业产值下行;此外,中小煤矿企业过滥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及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及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方面的弊端凸显。鉴于此,1998 年国务院颁布政令关闭或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决定到1999年底之前,全国关闭25800家小煤矿,且自1999年开始,国有重点煤矿允许破产,煤炭产业重组整合力度也有所加大,受此影响,国内煤炭企业数量出现断崖式下降,而与此同时,煤炭产业总值也处于下行通道。而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拉动,煤炭企业数量开始回升,但企业数量增速明显低于煤炭产量增速,这主要是受益于一直持续的煤炭产业重组整合,中小煤矿数量减少,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增加。煤炭企业个数及煤炭工业产值增长率波动见图3。
图3 煤炭企业个数及煤炭工业产值增长率波动
一是进入资本门槛较高。进入煤炭行业需要较高的资本,并且因煤炭行业属于国民经济基础能源产业,这种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资金的流入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限制,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资金流入且以国家固定投资为主体。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靠国家投资,二是靠自有资金,三是靠银行贷款,四是靠发行股票等在金融市场上融资。而对于乡镇中小煤矿来说,由于乡镇煤矿的成本相对较低,以及利润可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中小煤矿吸引着许多的市场资金,同时,在政策鼓励下,政府资金也大量涌入。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小煤矿的致命弊端凸显,政府资金退出,同时受政策影响,中小煤矿的市场投资资金也逐渐减少。随着中小煤矿逐渐受限,我国煤炭行业逐渐向集团化、大型化转变,而高资金投入也逐渐成为我国煤炭行业的新特点。
二是投资回报周期长。现行煤矿基本建设程序及管理体制制约了煤矿建设投产速度,怎样缩短煤矿建设周期,是煤炭工业在发展中持续关注的瓶颈问题。煤矿建设政策审批程序多,时间长;建设过程横跨十几个专业,专业之间要求密切配合,同时建设空间从地面工程到井下施工,管理相对复杂;此外,对于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还存在决策时滞问题。综上,我国煤炭行业煤矿建设受政策性及技术性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煤矿建设周期较长,大致为3年左右,从而促使煤炭产业投资对煤炭产量影响滞后大约3年。煤炭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及原煤产量增长率变动见图4。
图4 煤炭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及原煤产量增长率变动
2000年煤炭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大幅增长,而全国原煤产量增长率也于2003年达到峰值,由于2003年处于我国经济复苏后逐渐快速增长阶段,受到前期投资快速增长影响,煤炭产量有所放大,同比增幅大幅增加,而在2005年,煤炭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再次大幅增长,到2008年,虽然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行,煤炭需求低迷,但煤炭产量依旧有较大的增长。煤炭产业投资以影响煤炭产量来影响煤炭产业周期波动,并且对上升波幅有放大作用,但因煤炭行业的经营模式的特殊性,投资下降并未能促进下降波幅放大。
本文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史来探讨影响我国煤炭产业周期性波动的因素,旨在加强对煤炭产业周期波动的了解,对未来煤炭产业发展可能遭遇的风险有足够认识,为我国煤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及借鉴。
近年我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区域受到雾霾的困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限制煤炭消费呼声较高。以煤炭消耗的主要部分电力耗煤为例,未来随着水电、核电、风电以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逐步推广,煤炭消费或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同时我国经济调结构政策逐渐显露成效,作为经济主体能源的煤炭,整体需求在未来或逐渐有所复苏。鉴于此,我们应利用经济周期波动,对煤炭产业波动加以引导;保证产业要素的有效流通,在经济不同周期阶段,对煤炭产业加以适当控制和引导;拓宽煤炭消费渠道,促进精细煤化工行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清洁能源对煤炭需求的冲击;充分发挥煤炭产业的基础能源产业功能,促进与相关产业的有效融合,带动经济的整体增长。
投资方面,煤炭产业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单一主体,但未来必将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转变;企业经营体制方面,加强煤炭产业跨区域或所有制的合作,促进煤炭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打造灵活多变的运营体制将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政策引导促进市场结构优化,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环保角度,针对煤炭资源浪费及煤炭生产技术低下导致的高污染的现状,建议明确矿产权,实行矿产权拍卖,提高进入壁垒;利用煤炭产业与下游行业发展及煤炭产业投资间存在的周期波动先后传导关系,理性控制产能,避免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防止煤炭资源的浪费;提高技术投入,推广煤炭清洁开采、加工及利用技术,实现生产的清洁化。
[1]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大宗商品:煤炭——进入行业上升中后期 [R],2004
[2] 冯继伟.屠世浩.中国煤炭政策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煤炭,2008 (11)
[3] 李维明,何花,李维红.基于经济周期视角的煤炭消费和GDP关系探究 [J].中国矿业,2012 (8)
[4] 钱鸣高.煤炭产业特点与科学发展 [J].中国煤炭,2006 (11)
[5] 郝鹏梅.中国煤炭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预测 [J].中国煤炭,2012 (8)
[6] 王延中.我国能源消费政策的变迁及展望 [J].中国工业经济,2001 (4)
[7] 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1979-2000)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