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 李红军 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 万广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总书记始终关注、十分看重江西的生态环境。2015年3月6日,***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妩媚的青山,浩淼的鄱阳,不仅属于江西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要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2016年2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明确提出,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4500多万赣鄱儿女奋勇争先,勇毅前行,一锤接着一锤敲,奋力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艾溪湖周边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赣、抚、信、潦、锦五河尾闾,坐落于鄱阳湖畔,全境水域面积2204平方公里,占全市区域面积的29.78%,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首位,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水城共生,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是南昌独特的城市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持续发力,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南昌样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执法督察尺度之严、环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称号,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谱写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的“南昌篇章”。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南昌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高位推动,以上率下,不断汇聚各方力量,压紧压实各级责任,生态文明理念更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工作体系更有力。各级党委、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市县层面均高规格组建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涵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各大领域,构建了齐抓共管、联防联治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责任体系更严密。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责任制, 制定《南昌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范围,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制度体系更完善。在全国领先、全省率先推进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将10959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出台《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配套制定《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通知》等方案,形成了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机制完善、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公开透明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成为新常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近年来,南昌市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奋发作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和攻城拔寨的拼劲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美丽中国“南昌样板”正呈现出崭新气象,《滕王阁序》所描绘的“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的壮美图景在南昌真实展现。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
蓝天常驻。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开展“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整治。2012-2021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从6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1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达到55.1%;优良天数比例从60.8%增加到91.5%,提升了30.7个百分点;全市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持续领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8年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南昌蓝”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市在中部省会城市和全省设区市中率先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连续四年保持稳定。
碧水长流。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升开发区污水处理效能、补齐城镇污水处置短板、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协同共治,全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8%、100%。2012-2021年,全市断面水质Ⅱ类水比例上升至57.6%,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Ⅱ类水比例上升至66.7%,提高了38.9个百分点;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2021年赣江干流南昌段10个断面首次全部达到Ⅱ类水质并保持稳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净土长存。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率先在全省开展并完成全市3个汽车维修行业及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处置暂存场所试点建设,打通了小微企业危废处置“最后一公里”;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良好,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5%,老百姓吃得更放心、住得更安心。
一直以来,南昌市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生态屏障更加稳固。南昌的玉带河一度是市民掩鼻而过的“龙须沟”,通过实施玉带河绿道工程,已脱胎换骨变为玉带河风景区,成了周边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玉带河的变化,是南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昌市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充分依托“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水系资源,积极发挥南昌候鸟种群逐年稳定、种类日益丰富的优势,累计投入580多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实施了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和裘家洲(老官洲)生态修复项目,以及玉带河、象湖、幸福渠等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修复了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微笑天使”江豚戏水扬子洲、逐浪八一桥,“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再现军山湖,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在鄱阳湖越冬,“山水名城、生态都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绿色产业持续壮大。积极策应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高效产业,有序推进钢铁、针纺、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2年的4.9∶57.9∶37.2调整到2021年的3.6∶48.4∶48.0,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1.7%、41.9%,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覆盖率提高到71.4%。加快培育绿色动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雅中-江西特高压、南昌-长沙特高压、中广核进贤风力发电厂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正式投运。2022年以来,累计批复项目用能规模达到37.3万吨标准煤(当量值),数量、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两山”实践成效显著。南昌市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索实践,以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示范创建为平台,积极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扎实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强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逐步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的发展之路。2012-2021年,累计创建了国家生态区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江西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省级生态县区3个、省级生态乡镇33个、省级生态村59个、市级生态村67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乡镇2个、省级水生态文明村37个,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1个。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昌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问题整改严抓到位。自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以来,南昌市将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当成重大政治责任,牢牢抓在手里、扛在肩上,以钉钉子精神,铁心硬手抓好整改工作。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2018-2021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2020-2021年省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涉及南昌市的问题共256个,达到整改时限的20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03个,完成率98.5%;交办信访件2981件,已解决2975件,解决率99.8%。其中,南昌市累计投入约35亿元,对麦园垃圾填埋场开展全面彻底整治,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污水治理、管网建设全面启动,按照“规划引领,分片推进;清污分流,源头治理;管网先行,单元同步;轻重缓急,长治久清”的工作思路,投入近200亿元,对南昌市城区及南昌县区域开展雨污管网整治,力争用3年的时间,完善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基本补齐水环境治理短板,全面提升排水设施管理水平,全面改善城市河湖水质。
城乡环境品质提升。南昌市坚持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持续抓好城市品质提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活垃圾分类体系逐步形成,河湖水系大连通初步实现,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6平方米以上,高品质绿色建筑比例稳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农村水冲厕普及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扎实完成了1090个自然村点新农村建设任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美丽乡村绽放新活力。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纳入全市领导干部专题培训重点班次,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活动,成功举办公共机构绿色出行季低碳达人赛、公共机构碳积分赛等主题活动,全社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加快形成。
奋进新征程,南昌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以更高标准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南昌样板”新篇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