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张静 王以尧 姚毅 刘洋海 刘嘉汉 黄静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立足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我们建议,将环境健康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创新打造成都市生态环境与健康先行区,从而为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做出重要支撑。
一是健全公园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系统开展公园城市内涵、形态、生态价值、“两山”发展指数等专题研究。逐步构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体系、规划建设实施技术体系、评估监测体系。开展“大环保、大健康”背景下公园城市多元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及机制研究,将环境健康体系与生态系统健康相融合,提升服务功能有机衔接。
二是加快生态环境与健康跨学科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有机农产品等优质生态产品对人体健康的正向促进作用,为城市宜居宜业提供证据。开展环境介质健康效应研究,与疾控、卫生等部门及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人体健康环境介质危害研究与评估。加强城市面源污染与环境健康之间关联性研究,分析城市优美生态环境的健康效益。开展环境健康大数据分析,结合污染治理政策、风险管控措施,持续开展环境健康效益评估研究。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加强大气科研观测体系支撑,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跟踪开展流域污染源清单动态建立及污染物溯源研究、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及风险评价。加强水质生物安全风险与环境健康协同研究,探索开展流域雌激素调查及微污染物质研究。
一是推进生态环境与健康行业融合发展。发展生态环境与健康新经济产业,推动环境健康与医药健康、绿色食品、文旅(运动)、都市现代农业等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强力推进融创产品开发,融创服务提升。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与健康品牌,推广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种植,探索原生态种养模式,推动康养旅游业发展。
二是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与健康场景。以文体旅商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以山水生态公园、天府绿道公园、乡村田园公园、城市街区公园、天府人文公园、产业社区公园为媒介,推进多维场景环境健康复合营造。打造各具形态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经济示范点,驱动生态空间及生态产品价值增值交换。
三是创新方式方法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以环境健康素养提升为目标,创新环境与健康宣传教育及融合联动机制,加强中小学校环境健康教育。开展公众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评估,建立成都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制订环境与健康宣传教育和公众素养条例。深入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环境健康示范学校、社区、小区、家庭等环境健康单元细胞。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将环境健康管理各项要求融入市级顶层设计,制定《成都市生态环境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智慧精准风险管控体系、生态价值转化融合发展体系、全社会共建共享体系和协调创新机制。实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 逐步建成与公园城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现代化治理体系。
二是健全环境健康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成立成都市环境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快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助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
三是健全生态环境与健康宣传教育机制。发挥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宣教。创建宣传教育示范点,打造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宣教科普基地。将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工作纳入生态环境宣教体系,开展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与评价,建立全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
一是探索将健康风险预防融入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从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入手,强化源头预防,开展将健康风险防控融入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的探索与实践。建立环境健康风险分级管控机制。根据污染源的环境健康风险分级结果,对不同等级的环境健康风险企业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措施。
二是创建环境健康管理多元评价体系。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纳入重点区域发展、重点行业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的各类环境影响评价。创立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后评价制度,推进环境健康风险政策费用效益评估、健康效益评估和公平性评价。制定重点生态环境与健康问题的适应性对策措施或方案,防范生态环境健康风险。
三是创建新污染物监测体系。以保障公众健康为目标,优化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强新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发现和鉴定新污染物软硬件能力,建立成都区域环境新污染物数据库,逐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
一是加强环境与健康制度建设。制定环境健康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将部署和实施环境健康重大目标任务情况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体系,将环境与健康工作纳入党政实绩考核。二是加强环境健康能力建设。设立环境健康专门工作机构(或办公室),统筹推进创建工作。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起环境健康有效联动机制,环境健康工作要有专人和专项经费配套。三是加强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开展环境健康风险源筛查,制定风险源管控名录和管控措施,建立环境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四是加强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研究。探索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质量、生活方式、健康人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健康价值转化。逐步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收益,公园绿地暴露的健康收益,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核算体系。六是加强环境健康文化建设。全面开展环境健康科普宣传和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