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生态文学的新视野和新空间

时间:2024-07-28

在2021年底举行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渐渐由冷到热的一个文学门类“生态文学”,第一次被写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工作报告。报告在谈到新时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指出:“非虚构、科幻文学、生态文学展现着新视野和新空间。”这可谓把生态文学推向新时代文学的前沿。

李景平:作为文学评论家,你理解的生态文学是什么样的文学?

杜学文:关于生态文学,我认为至少应该从这样几个层面来考虑。

第一是哲学层面。生态文学关注的是人怎样更好体现自己价值、如何拥有未来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具有基础性与根本性意义。其最重要的范畴是“道”。道,首先讲的是宇宙自然之道,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天道”。它反映的是宇宙自然存在与运行的法则,决定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自然存在的基本状态、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等根本性问题。这个道,是一切自然存在均需遵循的、不可违逆的。其中当然也包括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人的基本法则。这就是说,人作为一种宇宙自然存在,既要遵循天道,又要体现人道。也就是说,人的独立性,是人与其他存在的不同。人既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又体现出与自然和谐适应的普遍性。两者结合起来,互为依存,互相统一,才能够在遵循天道的同时表现出人道。否则,违背天道,人道亦将不存。而违背人道,亦不可能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法则,是对天道的损伤。认识到这种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一致性的存在现象,体现了人的高度自觉,所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问题。

第二是审美层面。中国传统审美非常强调在作品中体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混同。这是中国审美极为重要的特点,亦是中国传统哲学在审美领域的反映。艺术的出现、发展,实质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这里,劳动的主体是人,劳动的对象就是自然,或者说,是自然存在的某种具体形态。二者之间如有冲突,或者将损伤天道,或者将违背人道,亦在总体上损伤审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审美的境界是由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层次来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够领略体悟到这种协调与统一,就能进入审美的境界。所以,中国古典艺术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追求二者协调统一境界的表达。以最早的诗歌《击壤歌》为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与我何有哉!”前四句表现的,就是一种天道之中的人道。人们按照自然的运行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福祉。这种超越了时间局限的具有普泛意义的存在状态,不仅属于尧的时代,亦跨越了五千余年,属于今天,并将一直如此,直至未来。它具有恒久性意义。其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伟大的帝尧,把一切都按照自然社会的法则治理得非常妥帖,用不着在我们身上花费什么精力,我们就能过得很好!这是对前四句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亦是当时社会现象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出超拔的审美理想。

第三是创作层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注自然生态的作品,其中尤以散文与报告文学为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一是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态、对自然的关注多起来了。二是反映出文学的题材领域得到了拓展,作家们的表现对象更为丰富多样。就文学自身的发展而言,这是极为重要的。三是这一题材的独特性,对艺术表现手法也提出了新要求,可以促进作家在表现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来丰富创作的方法和文学的表现力。

李景平:生态文学写入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什么?

杜学文: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谈到了目前文学创作的态势,指出文学创作百花齐放,活力奔涌,既承载着博大壮阔的时代气息,也刻写着丰富深邃的心灵图景,呈现出多姿多彩、新意迭出的发展态势。“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军事文学佳作纷呈,非虚构、科幻文学、生态文学展现着新的视野和新的空间”。

报告特别强调了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的领域与新的现象,其中对生态文学给予了高度关注。显然,这是对近年来文学创作新现象的肯定与激励,反映出中国作协学习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自觉意识。同时,这也是对创作的引导和助推。

就生态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看,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新门类,从最初文学界有人提出环境文学,到提倡生态环境文学,再到后来统一为生态文学;从最早作家写出生态文学作品,到评论家热议生态文学,再到报刊网络和出版机构竞相推出生态文学作品,直至生态文学首次写入中国作协工作报告,可以看出,生态文学已汇入中国文学的主流,成为一种新的话语时空,也预示着生态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前景广阔,具有令人瞩望的未来空间。

李景平:生态文学所展现的新视野和新空间,又体现在哪里?

杜学文:所谓新视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说作家关注的生活面有了新的拓展,角度有了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作家观察生活的角度与表现生活的切入点上。由于视野不同,作品的思想含量与审美意味也不同。通常,创作者习惯于从某一个点切入,那些视野比较开阔的人就可能从这一点折射出更广阔深邃的世界,但也有人可能会把关注对象只聚焦在某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高谁低,但还是希望能够从细小之处看到更大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作家能够从更为广阔深邃的层面来表现生活。正所谓从一滴水中见到太阳。

一般来说,开阔的视野往往能够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具体事件与相关事件的关系。描写一条河,并不仅仅写河的形态,而是涉及到与河相关的山、林、人、事等人文自然的内容。二是当下与过去、未来的关系。这样的作品以时间为轴,沟通了不同阶段的生态人文,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未来感。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讨论自然,实际上也是在讨论人,是关于特定时空中人的行为、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四是内在与外在的关系。作品既要表现人的外在行为,又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内在感受与体验,使我们从自然生态的存在变化中感受到人与社会的变化。

所谓新空间,一般认为可能更多指的是文学表现题材的空间领域。简单说,就是从人们习惯的既有题材领域中延伸至生态环境保护题材领域,延伸到绿色发展题材领域。就此而言,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转型发展相关的题材越丰富,说明其表现的空间越广阔。近年来,有关生态的作品从题材的角度来看可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其中有对自然生态世界的展现,有对具体地域、具体事件的表现,有对重大工程、重大事项的描写,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等,呈现出争相斗艳、百花齐放的态势。

总的看,生态文学的新视野之新,新空间之新,在于突破过去人与自然问题在文学中的位置关系,是以新的哲学理念重新观照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新的文学视角重新观察和表现人与自然的样态,以新的文学视野重新扫描和展现人与自然的空间,以新的文学话语重新结构和表述人与自然的命题,以新的文学使命重新构建和揭示人对自然的责任。在生态文学中,自然生态由过去的作为文学的背景和陪衬,转而成为生态文学的现场和主角,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生态文学,是文学对于人与自然视野和空间的现代重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