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 陈宗兴
高端论坛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 陈宗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锐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地各级、各行各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民心。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国际国内普遍反映,这几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传统村落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载体,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对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心灵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科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凝结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文化空间记忆。传统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基础遗产。据统计显示,中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万个,自2012年以来,共有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安徽宏村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地方把传统村落保护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田园综合体等建设中坚持保护优先,同步推进,成效显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堡、古街道、古书院、古民居以及古河渠、古驿道、古作坊等大量珍稀濒危文化遗产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传承,绝大部分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中盲目扩张,大拆大建,一味房地产化,使传统村落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有的地方“重申报轻保护”、“重形式轻灵魂”、“重开发轻传承”、“重利益轻文化”,产生了文化遗产低俗化和过度商业化的不当倾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平衡好传统村落复苏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等各类关系,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行稳致远。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传统村落是既有物质载体,又有人文底蕴的活态文化,蕴含着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村规民约、生产方式等,要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传统村落保护,把“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法自然”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贯穿到传统村落保护中去。应当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既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又要注意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使传统村落的灵魂性文化内涵有机的附着在美好的自然生态基础上,延续传统风貌,保持现状肌理,尊重传统选址格局与周边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依存关系,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自然禀赋特点;应当注重整体保护,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关系,给传统村落等历史遗产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为自然“播绿”、为村落“留白”;应当树立底线思维,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在保护中发展,留住生态特征和文化元素,体现耕读文明和田园生活。
二、坚持以人为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是传统村落的主体。要保留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首先要关注人,关注原住民,尊重村民作为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鼓励村民按照传统习惯开展乡社文化活动,并保护与之相关的空间场所和生产生活资料,保护好具有村落地域符号意义的老街、老房、老桥、老树等历史遗存;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活化文化遗产,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姿多彩的田园风光、自然山川地貌结合在一起,与丰富多彩的当地习俗结合在一起,在扬弃中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使传统村落保持特有的“精气神”;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和升级生态价值,把传统村落和文化内涵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传统村落很多分布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生活居住功能不完善,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与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社会历史悠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自然禀赋、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这些差异,恰恰是当地村落的特点之所在。以陕西村落民居为例,这里有陕北的窑洞,关中地区的四合院、方井窑院,也有秦巴山地的石头屋、木板房等。榆林地处黄土丘陵沟壑与沙漠过渡地带,跨长城内外,亦农亦牧的农牧交错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长久各类活动在此留下丰富的、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并较集中地体现在这里的传统村落上。格物致知,成风化人,要彰显本地特色,培育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标识,把传统产业、工艺、文化等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要倡导或保持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共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实现村落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总书记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文化关系的深刻阐释,为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也展现了对传统村落发展的美好愿景。近年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陕西积极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效。榆林作为陕北革命老区和能源基地,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近年来在深入实施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复苏传统村落,彰显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美、古朴美、特色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像陕西省和榆林市这样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等优势,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发展,为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树立新样板,作出新贡献。
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