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

时间:2024-07-28

□ 东南大学教授 朱光亚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

□ 东南大学教授 朱光亚

坚持生态文明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和条件。之所以强调生态文明是传统村落的基础,主要是因为,如果不保护好生态环境,其他努力,例如保护古建筑、保护节庆和地方戏曲等,就不可能持久。说它是条件,意思是说,如果一个村庄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不去治理,要保护这个村落是不具备持续下去的条件的。

生态文明是工业社会出现了新的问题后提出的,中国古代没有这种提法,但那时我们农业文明的核心绝对是生态的。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许多农村仍然保持着自给为主,市场交换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相对贫困,却是生态的,大量的农业生活和生产都是一种小的循环经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思想结晶之一,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的行为遵循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规律性,地理环境又受制于更大范围的天时天象天气等因素,而天的因素是遵循宇宙之道的,道,即是非人为的自然的规律。正如孔子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兴焉”,没那么多道理可讲。如果我们不研究和传承这些农业文明的核心,不从观念上思想上转变,只调整皮毛,那么今天的很多问题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

浙江诸葛八卦村

桑基鱼塘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南方地区水稻田养鱼

中国古代的自然条件和今天相比,和欧洲古代相比,都是严酷的,我们的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跟严酷的条件下所诞生的文化和农业文明是分不开的。生存的现实和人在千百年中学得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呵护的态度,例如休耕轮作、林业的轮伐,又如少数民族的神山林和坟山林的制度、汉族的水口制度,再如桑基鱼塘的循环农业,使得在千百年的人地磨合过程中形成了各地维持自然界的平衡以及人的资源消耗和自然补给的平衡。

我们看到一些地区的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原因。

外在的就是第二产业(工业)或者第一产业(农业、牧业、采矿业)的无节制发展,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默许企业对环境的破坏。这方面的治理主要靠政府决断和寻找可持续的发展业态。农牧业过度开发则是要农牧民自己妥善解决,要让人们知道环境的容量和开发的极限。我们整个国家就是一个超编的国家,靠原来的产业和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承载这么多人口的发展诉求了。我们不能因此竭泽而渔,要寻找新的业态或者输入新的资源。国外有些例子很值得我们研究,瑞士是个多山的国家,但农民同样十分富裕。瑞士仅仅农村的规划就调查研究了六十年,调查研究的结论是鼓励环保、多样性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我们可否学学他们的发展思路呢?

内在的因素就是机制问题。一些地区的领导干部或是无知无畏,或是急功近利,重视个人业绩高于群众利益、后代利益也是原因之一。

过去农村也存在着环境保护的问题,存在着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和后代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通过乡规民约,通过宗族、祠堂等的活动,而不是通过政府和法律,同样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这些传统的精华,在今天仍有意义。浙江松阳县就把建设好传统村落的一个社区中心、一个可以举行村庄公共活动的地方作为重要的工作。还有诸葛村的例子,由村委会和村干部带头组织成立旅游公司,他们更懂得爱惜自己的村庄和环境,更了解自己的历史,当然也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传统村落。国内外很多农村建设的案例都能说明,农村的管理,农民的自组织活动要比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制有效得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