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榆林学院教授 郭冰庐
守土者坚守如旧 离乡者认祖归宗
——传统窑洞古村落的生态智慧研究与保护对策建议
□ 榆林学院教授 郭冰庐
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延及黄土高原五省(区),作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居住着五千多万人的窑洞古村落,首当其冲,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黄土窑洞古村落在中国保存了几千年,凝结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蕴涵着朴实的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和传统村落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科学家认为,人类最适合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大致在10℃-30℃的范围内,相对湿度在30%至75%的范围内。天然洞穴的温度普遍在5℃-8℃之间。据对山西省临汾地区窑洞室温测定,在3米至5米厚的黄土覆盖下,每年4月份和10月份室内温度和湿度与室外持平,夏季室温较室外低10℃左右,而冬季室内温度又较室外高15℃左右。河南巩县,最冷的一月份,窑外为1℃, 窑内不举火也在11℃,室内外温差竟达10℃以上。窑背覆土是冬暖夏凉、保温隔热的关键材料。靠崖式窑洞覆土少则数米,多则数十米。即使是独立式窑洞,除了薄壳式窑洞,其窑脑覆土大多在1米以上,是冬暖夏凉的关键所在。
再从窑洞室内的湿度来看,黄土高原地处少雨的高寒地区,冬季的室外湿度仅为2%至15%,但窑脑覆土涵养的水分经下渗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35%至50%的最佳状态,起到滤尘和灭菌的作用。窑背的植物“秃扫”,学名“地肤”,其吸水和有节制地释放,调节雨水下渗,干旱雨捞俱相宜。(图1)其温、湿度接近于人的生理适应范围,且相对稳定。加上煮饭和热炕,温度会调适到20℃左右。“家暖一盘炕”调匀了窑洞的温度,节约了能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图1:杨家沟窑背植物地肤
由于窑洞覆土厚,又具有了防空、防火、防震的功能。在冷兵器时代,窑洞和传统地窨子大大减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即使是现代的常规武器时代,窑洞的防空功能也是很显著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遭轰炸60余次,因有窑洞的庇护,人们的工作、生活几乎未受影响(图2)。除此之外,由于窑洞纯属土体或砖石结构,一孔之内失火,也不会殃及相邻窑洞。
从统计资料看,我国在大的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损失最小的还是窑洞和其他地下生土掩体建筑。平遥县衙大仙楼建于1346年的元代,历经660多年,平遥多次地震,独它岿然不废(图3)。
防止乃至隔绝噪声和光辐射是窑居者寿的原因之一。黄土窑洞由于覆土厚,两窑间距大,居住分散的特点,隔绝了噪声污染和光辐射,消除了人的紧张情绪。失眠、神经衰弱和精神病患者也大为减少。
图2:延安杨家岭朱德旧居土窑
窑洞与黄土高原结下不解之缘,在于黄土的天然属性,其直立性能与夹层中的料姜石最适合掘穴为居。早在先秦,窑洞的作务已经相当成熟,且生态环保。陶复陶穴,版筑土墙,在用料上均取自于黄土。这两项技术历经几千年而不废,足见其营造技艺的精湛。黄土窑洞,除了少量的砖拱窑用砖以外,所有材料均取自于黄土,像豫西的地窨院、陇东的地坑窑、渭北的地窑。(图4)
俗谚云“风吹熟的陈墙,火烧熟的旧炕,日头晒熟的脑畔,杵子锤熟的胡墼”,所言之“熟”,是指宜于种植的“熟土”。民谚所指,都在说明经倒塌或拆除的窑洞系列建筑垃圾,由于历经累年风化作用,生土已经变成富含腐植质的“熟土”而回归大自然。由有用变为有利,完全是良性循环。取自于黄土,在完成其使命后又降解于大自然,这是窑洞生态平衡的最大胜算。
图3:平遥县衙大仙楼
窑洞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其营造技艺所体现的建筑形象,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民间工匠的审美追求,以及中下层文化中民间造型艺术的美学理想。
窑洞村落的田园情趣,在于苍凉和壮阔的背景中装点江山,化呆板单调为神奇。黄土沟壑区窑洞建筑群落以峰回路转、渐次感受的变化美感受于人。构图上形成台阶型空间,给人以雄浑的壮美感受。其理水、削崖和巧妙地运用高低错落的地貌,对称轴线和主景轴线的转换推移使“步异景移”、“峰回路转”的构图手法得以充分运用。院落随山就势,妙据沟谷,村道蜿蜒上下,交通四邻,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随着阳光的转移,山景树色,晨昏变幻,颇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妙。大自然稀释了人口,消解了拥挤和喧闹。一派田园风光,俨然神笔绘就的水墨画,给人一种疏离的静谧美。(图5)
图4:洛川太月村版筑黄土墙
下沉式窑洞四合院,构图上是潜掩式空间,形成深藏不露的地下人居环境。形成了“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几疑另有天地,非人间矣”的平地“洞府”境界。(图6)
普通农家院有其综合的实用功能布局。院落中碾、磨,畜圈、猪圈、鸡窝、农具、挽具亦各有所归。夏秋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果实堆满庭院,实用中透出土色土香,真实中蕴涵了观赏价值,信是一幅农家乐图。
大户人家的窑洞四合院以宏阔齐全取胜。“明五暗四六厢窑”的主庭布局,以大门-月洞门-垂花门-正厅中窑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展开,符合中华民族对称美的欣赏习惯。而多重四合院组合又以层层抬升,反复封闭又打开的构图手法,给人以渐次移步,渐次豁然开朗的感受。(图7)
窑洞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在“中矩”(即方型院落)的背景下以弧形的拱壳“中规”造型,以“圆美”架构之。均衡统一,以富有韵律感而形成观赏序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对大自然认知的生态观念。
窑洞的色调也是构成窑洞与大自然和谐美的重要的一端。黄色和青灰色是窑洞的两种主色调。黄土本来就是窑洞建筑的基本材料,是窑洞得以发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长期以来形成的黄土造人的黄土崇拜观念是中华民族尚黄的思想基础。青灰色给人以坚固、沉稳、大气的视觉感受,在黄土和绿色植被的衬托下,显得协调统一。
图5:山西省榆次市东赵乡后沟窑洞村落
图6:下沉式窑洞地窨院
图7:米脂县姜氏庄园庄园式窑洞院落
1.加强“乡愁”观念的认知。守土者坚守如旧;离乡者认祖归宗,做到离土不离乡;城居后代,通过走亲戚、祭祖、扫墓、采摘等,牵挂“乡愁”,从根子上增强全民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2.重视文物宣传是古村落保护的前提。要不断通过专家疾呼,政府保护政策的出台,乡村旅游事业的展开等各种渠道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宣传。
3.依法管理和运作。对各级公布的历史文化村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
4.搭救行将消失的窑洞民居。当务之急是,要抢救行将消失的窑洞门类。比如“束条拱屋顶”的柳笆庵,只存在于榆林市榆阳区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2008年50户人家有柳笆庵,其中一半住人,可2016年只找到四座柳笆庵。消失得如此迅速,再不抢救就后悔莫及了。
5.实行经典性的窑洞古村落的带动战略,加强精品窑洞村落和院落的展示,放大其效应性。以此作为样板,开放更多一些窑洞村庄类型,引导公民增强保护意识。
6.对专家效应应有明确的认知,切实施行专家带动战略。专家的作用是可信、有担当。尊重他们的意见,做到科学意义上的保护;对社会来说有良好的信服效应。专家也应当走出象牙之塔,利用媒体,普及古村落维持生态平衡的大众化宣传。
7.大胆地尝试窑洞民居适应现代舒适生活的改造。这是我们的最大欠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建筑学家应当有所担当。而作为政府,则应给予较为丰厚的报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