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生态文明引领下推进绿色发展

时间:2024-07-28

□ 胡保林

观点

在生态文明引领下推进绿色发展

□ 胡保林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站在中国发展建设的全局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引领下,绿色发展成为实现新的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内容。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何要绿色发展?怎样才能绿色发展?对这三个问题,谈点认识,供参考。

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基础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以生态技术为支撑推进绿色生产和发展生态经济,以低碳消费为己任倡导和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契合和谐安全可持续、节能减排清洁低碳、节约合理环境优先、创新高效升级转型的具体表征

对国情的考量,对规律的认识,对形势的研判,必须破解瓶颈制约和选择新的发展战略,必须关注民意诉求和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必须与全球共舟共济和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理念引领、方针指导、责任考核;改善能源、交通、经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系统的政策、制度、法治、体制、机制保障;倡导绿色消费,引领全民参与

一、什么是绿色发展?

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基础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以生态技术为支撑推进绿色生产和发展生态经济,以低碳消费为己任倡导和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契合和谐安全可持续、节能减排清洁低碳、节约合理环境优先、创新高效升级转型的具体表征

什么是绿色发展?用“绿色”标识发展,是相对于“黑色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工业化过程)、“黄色发展”(主要依赖农耕技术使农业经济得到增长的过程)等传统发展而言的,“绿色”有遵从自然、生机勃勃、生态健全、可持续等含义。我认为,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解决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提升,是遵循自然规律并在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引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社会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新型发展模式。包括:将资源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使经济社会活动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要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在广义上也涵盖了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均衡发展、安全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全面贯穿于建设绿色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共同基础上的健康良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途径和具体表征。

绿色发展,目前有多种定义和解读,但综合起来有以下共性:

第一,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基础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绿色发展以新的文明理念引领。新的文明理念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价值,不仅人产生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而且所有生命都依赖于自然,人与其他所有生命都共享一个地球。自然界的生态价值不可替代,人不应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友好的文明理念,应把“生态的”“绿色化”的理念融入国家和全民文化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主流及核心价值体系并加以弘扬。在伦理观上,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谋求人与自然界的平等和谐,要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善待和道德关怀并保证其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第二,以生态技术为支撑推进绿色生产和发展生态经济。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应当“绿色化”,不得向自然界过度索取而造成“生态透支”,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长,要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转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粗放型的重化工业结构和生产模式,运用生态理念、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来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并造就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向社会大量提供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产品。

第三,以低碳消费为己任倡导和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以节俭、绿色和循环、低碳的消费新理念重新定义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力戒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整个社会消费结构应当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摒弃只讲个体需求满足,不讲社会环境责任的不道德行为。

第四,契合和谐安全可持续、节能减排清洁低碳、节约合理环境优先、创新高效升级转型的具体表征。

——和谐安全可持续。要求站在社会经济发展平衡与资源环境承载角度考虑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包括天然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健康营养安全的有机食品,绿色生态舒适的家居社区,便捷通畅环保的交通出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容等。绿色发展要求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风险可控,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要造成威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节能减排清洁低碳。要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排放、处置的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均需节能减排和清洁环保,对人体和环境无威胁无损害;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不超出环境承载和自净消纳能力。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尽量减少对碳基燃料依赖,实现能源利用的清洁高效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节约合理环境优先。要求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确定开发格局。促进生产节约,流通节约,分配节约和消费节约,强化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承载要合理,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发展的布局、速度、规模、结构、过程要合理;实行环境优先、节约优先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环境保护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创新高效升级转型。要求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规模绿色技术的突破促进产业升级增质,塑造崭新的绿色发展形态和模式。要求推进低成本转型和低成本发展,降低实现繁荣的代价,包括降低经济转型成本、经济发展成本、资源环境利用成本,进一步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低成本转型发展的同时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率、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绿色发展是效率最大化的发展。

总之,绿色发展就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发展,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

广西乡村

二、我国为什么要绿色发展?

对国情的考量,对规律的认识,对形势的研判,必须破解瓶颈制约和选择新的发展战略,必须关注民意诉求和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必须与全球共舟共济和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其现实意义和制约因素有哪些?

绿色发展在我国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我国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它的提出是我国现阶段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我认为国情、规律和形势三大因素催生了绿色发展。

第一是对于国情的考量。它的提出是基于对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的考虑。我国当前面临发展不足保护也不足的双重压力,还面临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形势,正努力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问题的制约,这是现实国情;同时要认真考虑我国全体人民的福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第二是对于规律的认识。它的提出是基于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我国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汲取了粗放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思想和实践上的深化、丰富、发展、完善和深刻变革。第三是对于形势的研判。它的提出是基于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进行清醒认知和准确把握,必须要深入探索和及时回答“怎样搞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必须要统筹解决现阶段环境与发展这一不可回避的难点问题。

提高对为何要绿色发展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必须破解瓶颈制约和选择新的发展战略

从瓶颈制约、环境现状、战略方位三方面分析:

第一,从资源环境损失和发展制约方面看:发展代价太高,瓶颈制约强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根据世行报告,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增长中有2/3是以资源环境代价换取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8%;中科院专家曾测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环保部门曾组织对西部9省区生态状况调查,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这几年

没有进行有关系统研究,但估计环境损失占GDP的比重不会小于5%-6%。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欠账太多。例如,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评价,2014年在2591个县域中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为262个,差的23个,占国土面积的30.6%;流域生态功能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呈退化趋势。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全国4万个乡镇、60多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基本未经处理,处于自然消纳状态。人口众多、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等物质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不堪重负,很多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短时期难以扭转,环境损害大和治理欠账多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据中科院专家测算,我国包括能源、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前期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5%。我国单位产值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我国2015年GDP比重约占世界总量的15.5%(约1/6),却消耗了全球约一半的钢铁、水泥、煤炭,目前石油大部分依靠进口。传统工业化需要的土地、水、矿产资源三大自然要素,在我国都处于相对紧缺状态。我国资源总量虽然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6%的可更新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从目前的13.8亿增加到14.5亿~14.9亿,比一些专家认为的较合理人口总量多了一倍。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近些年份,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了50%,有的已接近6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一方面资源相对紧缺,而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现象突出,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我国仍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还在日益增加,加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有根本性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传统发展方式的负效应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还在不断强化,成为我国发展的“短板”和硬约束。这样发展下去难以为继,以高代价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已走到尽头,必须要进行发展的战略转型,而绿色转型则是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第二,从我国环境形势和污染减排方面看: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污染减排压力极大。环保任务非常艰巨,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必须要加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虽然经过努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已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规划目标。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江河流域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但要看到,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高,去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水环境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为2223.5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29.9万吨;目前,国内流经城市的河段90%以上受到污染;约有1/3的江河水系丧失正常使用功能;全国967个地表水监测国控断面VI-V类和劣V类水质占比为26.7%和8.8%;518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较差级至极差级的水质占比为42.5%和18.8%;全国6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10个为IV类,4个为V类,5个为劣V类;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轻度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约占一半。大气环境非常令人担忧,全国大多数城市人口生活在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空气中,2015年,全国监测的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6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78.4%,超标天数中以PM2.5、O3、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居多;很多城市区域灰霾天气严重,PM2.5居高不下,长江以北地区一些城市一到采暖季就频遭“十面霾伏”,甚至严重到“爆表”;SO2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为1859.1万吨;NOX排放总量为1851.8万吨,我国酸雨区面积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土壤污染加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下降,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重中度污染耕地达5000万亩,受污染耕地威胁农产品安全。工矿企业场地、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严重,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很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凸显,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且难处理。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规模化畜禽养殖带来新的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量均为世界第一,单位面积使用量超大,而利用率较低(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农药利用率为36.6%)。当前,我国已进入到环境风险高发期,江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多地儿童血铅超标等等事件频发,损害公众利益和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及潜在隐患比较突出。化学品、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群众通过各种渠道要求消除污染、维护健康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三,从战略地位方面看: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我国发展的现阶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已处于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必须要坚持一以贯之持续推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否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瓶颈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躲不开的问题。“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我们的共识。良好的环境不可能进口,如何支撑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别的出路,已经到了“环保决定生死”的时候了,只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能走绿色发展之路,这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约难题的钥匙,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是历史的选择,客观的选择,科学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国土和另一个可供我们生存的星球。

(二)必须关注民意诉求和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一是增强对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认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是生活质量及社会和谐的内容和民意所在。当前,环境质量已成为人民群众极为关心、非常直接的现实利益,环保也是最大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现实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我们所采取的环保措施,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也是走群众路线,取得最大公约数的衡量尺度。党中央明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丽中国的愿景具有凝聚民心的强大力量,习总书记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之一就是生态环境,可谓: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国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有更多期盼,环境意识也大大提高了。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影响群众生活质量、损害群众健康、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里面有很大的政治。政府应当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环境质量,因为这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必须秉持环保为民理念,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

二是增强对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认识。也是要回答好如何搞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我党肩负的重大使命,是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内容,也是责任担当,是对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也为提高治国理政水平提供了新舞台。这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不纯粹以GDP论英雄,因为GDP中没有充分反映出环境成本。要进一步淡化和缩小经济指标。根据对过去几个五年规划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规划中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经济指标的比例在不断下降,非经济指标包括节能减排等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强化和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有助于激励和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的形成。在实践中,既要促好发展又要做好保护,妥善把握好二者间的“度”,“始终做到保护和发展并举”,有些方面甚至要环境优先,变“又快又好”为“又好又快”,体现了执政难度,同时也显示了执政水平,关键是要掌控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不得超过环境容量,即不能超过环境承载自净能力。要在环境容量容许的条件下发展,环境就不会恶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改变过去严重忽视环境生态价值,只重增长速度、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切实改变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狭隘做法,切实改变只重物质消耗、忽视科技创新的传统模式,切实改变只重视增加物质财富、忽视生存健康的倾向,为提高广大干部管理本领,切实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广大群众支持而提供新的服务、新的保障和新的机遇,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绿色供给。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必须要与全球共舟共济和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紧密融合,开放、合作、融合是潮流、方向,我们不可能置身度外。例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通过电商平台购物,实现了全球买、全国卖,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342.2亿美元。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与合作已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国际环境合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地成为双边和多边首脑会谈的重要内容。环境生态、气候变化等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是环境大国,而CO2、SO2等排放量又居世界前茅,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应当秉持在“同舟共济”的基础上,坚持与发达国家“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把握环境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事务,做“益天下,惠本国”的事情,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赢得环境与发展的机遇,也为世界环境安全做出我国相应的贡献。当今世界,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绿色和低碳技术等正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这些,都迫切需要我国加快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高新技术和生态环保产业,有助于扩大我国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为拓展长远发展空间多占据一些有利位置和一些制高点。

简言之,我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极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生态形势必须遏制;二是以高成本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必须扭转;三是不符合民意民生影响群众生活健康的问题必须解决。我国绿色发展的意义至少也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可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可开拓我国新的增长领域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三是可体现我国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国情,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和要求,体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心愿。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内渭水流域

三、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理念引领、方针指导、责任考核;改善能源、交通、经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布局;

促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提供优质

生态产品;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系统的政策、制度、法治、体制、机制保障;倡导绿色消费,引领全民参与

近几年,在实现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纷纷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发展迅速并代表着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更是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上作出了发展战略抉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应运而生,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揭示了今后应当如何搞建设。问题一旦具体,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多措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殊途同归,大家在大的政策方向和主要路径上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前面已经梳理和分析影响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和原因了,实际上也就大致找到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了。但是绿色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在我国现实国情基础上分步分阶段地推进。

(一)总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中央历次全会均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和牢牢把握的方针。对于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必须要抓好落实。

(二)具体措施

当前,绿色发展的具体途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引领、方针指导、责任考核。

加强引导和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理念和意识,在全民牢固树立和继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信仰、理念、文化和习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的执政思想和绿色化的社会治理,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必须把绿色发展放到决定中华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前途的生死高度来认识。要看到生态改善对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现实和长远回报。各级党委、政府应着眼建设发展的长远全局,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起来考虑,特别是应当将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进行决策。各地区、各部门应切实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明确各自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地区、各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近期和长期目标,重点还是要放在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整体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一个有力抓手是大力开展和推广“两型社会”建设。要建立和实施体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如何衡量科学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否降低,一个显著标志是看生态文明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是否提高。去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对地方党委政府实施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离任资源环保审计。应当切实落实好这一办法。

2.改善能源、交通、经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布局。

解决结构性污染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穴位”。一要推进能源革命。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洁净化水平不高,利用效率总体偏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2015年我国能源结构中,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量占比约64%(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6%~42%;我国烟尘和CO2排放量的70%、SO2的90%、NOX的67%来自燃煤)。一次能

源生产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为37.5亿吨、原油2.1亿吨、天然气1346.1亿立方米,而非化石燃料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相对比较小。我国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每年可再生能源资源可获得量达73亿吨标准煤,而现在开发量不足5000万吨标准煤,提升空间巨大,切实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非常重要。要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技术创新,推动能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并将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作为我国能源增长的主要支撑。二要改善交通结构。推动交通运输“车、油、路”绿色清洁低碳发展,提高运输效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设施,扩大新能源车等清洁能源运载器具的使用,提高燃油品质,提高路网使用效率,减少拥堵,倡导绿色出行并提高绿色出行比重。三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以重化工业占比大的产业结构,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做好“两高一资”去产能工作。要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创新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四要管控国土空间。强化生态空间管理,实行绿色规划和形成绿色发展布局。规划布局是最关键的基础性、约束性管控措施,一旦失误,很难纠正。要合理管控城市发展规模,控制区域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因地制宜、区分功能、分类开发和保护,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使开发建设不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开发格局、城市化建设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五要典型引路。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园区,打造绿色发展的示范工程。要做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工作,这涉及半个中国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3.促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

转方式、调结构,已在我国实行多年,初显成果,还要坚持不解地进行到底。对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以深化改革来解决,要有勇气承担必要的转型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个是要大力发展新经济模式(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另一个是要对现有经济进行生态化改造。要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绿色转型应抓住重点,在对国民经济和资源环境影响大的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排放的重点领域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石油、煤炭、水泥等先行推进(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而高能耗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能耗又占整个工业终端能耗的70%以上),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循环、低碳、清洁、节约、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促进产业结构由能源资源密集型向技术服务密集型转化,以提高生态环保要求倒逼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速新旧增长动能转换。要大力培育发展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高端高效,能源资源消耗低、排污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夯实产业支撑、经济绿色化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加强全过程节约管控,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同时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大力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农业部规划,到2020年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0增长),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除了重视工业、交通以外,发展绿色建筑业也很重要,对于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节能降耗具有特别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每年新建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其中城镇大概是7-8亿平方米,建筑终端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将近30%(尚普咨询在《2013-2017年中国建筑工程项目市场调查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在建建筑几乎占到世界在建建筑的一半以上,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我国建筑业在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建设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节能减排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因此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并每一环节加以落实;要紧紧抓住源头更加重视充分采用“全寿命周期”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往往决定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采用全寿命周期绿色设计,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寿命终止的整个周期中,做到资源消耗和有害排放物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绿色的核心就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绿色设计创新所遵循的原则。

4.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坚持抓好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近五年工作核心应是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是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公共环境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环境风险防范效能,由污染物数量减排向环境质量导向管理转变,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水、土壤三个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好环保攻坚战和持久战。按照保护优先原则,做好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实施环境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加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和构建生态廊道,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提升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5.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节能环保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左右,不仅有助于解决经济起飞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广阔,研究表明,环保投资对GDP的投资乘数约为1.4,“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3.1万亿元,增加GDP约为4.34万亿元,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4.5万亿元,就业人数达3000多万人。“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左右,吸纳就业能力也会显著增强。一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推动严重缺水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二要深入推进燃煤电厂环保设施建设(如脱硫),加快推进重点耗能行业节能环保综合整治,加快实施燃煤电厂和机动车氮氧化物等控制示范工程,实施城市空气清洁行动计划;三要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6.建立健全系统的政策、制度、法治、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政策创新。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主体多元,管理对象复杂和管理成本越来越高等,应当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创新环境管理模式。如,继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税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在加大政府绿色发展投入的同时激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绿色行业产业,通过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信贷、绿色贴息、绿色担保、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推进资源环境确权和定价、培育发展环保市场。二是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制度建设。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重点做好生态红线划定、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从源头上加强防范,杜绝对国土资源恶性开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只有切实改变“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状况,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和提高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三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填补环境立法“空白”,如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法,加快有害化学品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损害赔偿等法律的制定;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依法追究污染者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健全环境司法和环境公益诉讼、环境救济制度,保持环境法治高压态势,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破解“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现象。四是全面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健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环保体制改革,加强环境监管,强化环保督察、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环境损害评估;推进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流域协同工作,如京津冀灰霾天严重,三省市煤炭消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燃煤、工业、机动车、生活污染物排放量都处于高位。三地国土面积占全国2%,常住人口占全国的8%(2014),煤炭消费占全国的9.2%,单位面积SO2、NOX、烟粉尘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4倍、5倍。协同联动防治机制必不可少,没有这点,“风景这边独好”是不可能的。

贵州梯田

7.倡导绿色消费,引领全民参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获得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参与。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弘扬绿色发展文化,使生产生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和共治体系,形成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消费已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2015年为52.4%,消费品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坚持绿色消费,不仅是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自觉行为,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支持企业绿色生产、约束不良污染行为的有效力量。 绿色消费首先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很多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节电、节水、节材的地方,举手之劳就可以做,要养成良好习惯。政府应当善于运用绿色思维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环境帐、算生态账,通过出台绿色政策制定绿色规则引导和严格监管,保障绿色发展。企业是绿色生产的主体和绿色发展最主要的实践者,也是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最直接的影响者。在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同时应提高自主减排的积极性,承担更多的环保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使公众更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社会公众监督不仅可以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监督约束,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政府,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合作监管模式。

8.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绿色发展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创新合作方式,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技术等,加强绿色环保技术转让,充分利用已有实践成果促进绿色增长。配合国家战略,做好“一带一路”绿色化建设。认真解决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

9.长期努力和树立自信。

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不断发展中解决,应当依靠良性发展大力提高解决能力。要看到,虽然我们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正处在“负重爬坡”阶段,需要持续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也要看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把其作为基本国策来实施,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综合防治措施,广大公众的环境意识也越来越高,我们既要看到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又要树立坚定信心,相信我们国家有智慧、有能力、有实力凝聚全社会力量和弘扬中国精神,有理念、有国策、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制度、有保障,脚踏实地一件一件事认真做,积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