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乡愁生根——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变成金山银山

时间:2024-07-28

□ 沈晔冰

让乡愁生根
——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变成金山银山

□ 沈晔冰

***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为我们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与视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也是文化财富。大山深处保留着最根性的文化记忆和创新文化发展的可能性。不管是优秀的文化传统,还是民间文化的遗产,正是大山深处文化资源的内涵所在。挖掘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可忽视的领域。

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是什么

蕴藏在大山深处的墓葬、牌楼、石窟、壁画、石刻,每一级石阶与每一道刻痕,凝固的是岁月变迁,人生流转,更是几千年来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符号与记忆。戏剧、曲艺、习俗、礼仪,每一句咿呀哼唱与每一道茶盏香烛,是承载民族文化审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精神的表现与象征。即便是在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自然遗产中,也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与生产方式,是承载了一个民族文字、历史与文明的“生命土壤”。总体上看,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有以下这些方面:

耕读传家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或阶梯式,或平谷式,或傍水式,或台地式,错落有致地居于高山之巅,或隐于群山之间,或坐落于清溪之畔,或掩映于竹海古树群中,浑然天成,古朴迷人,呈现出恢弘之气势,朴素之大美。自然与人文和谐辉映的传统村落,以 “耕读传家”为训,崇文尚礼,重教尊儒,蔚然成风。在推进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大多数人对传统村落逐渐失去了原真的形态和丰富的历史印记,只留在了记忆中、传说里,其实浙江还有很多地方留存着大量古老的农耕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仍然“活”在现实生活村落中。譬如,莺啼绿深的后坞:位于德清的最西边,隶筏头乡,有山、水、草木、云光,这种自然的基调最适合由诗来表达。山畈、溪流、书声、茶香,凡此种种,便是真实可感的后坞人的日常生活,“平淡而山高水深”。而现在深藏闺中的后坞也被现代的眼睛发现了。还有古韵厚吴的松阳传统村落群:松阳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至今,该县还完整地保存着“山水—田园—村落”的格局,保留着百余座格局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5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四,是华东地区保存较好、代表性较强的传统村落聚集地。

浴火重生的瑰宝工艺。一批至今仍为民众所喜爱并乐此不疲的工艺可视为是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发轫。如今,传统工艺重新燃起生命之火。因为这些工艺既有回味无穷的过去,也有浴火重生的未来。作为民间优秀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载体,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与风土人情。譬如,义乌义亭缸窑,早在北宋时期,在义乌义亭,一群聪明的人巧妙地运用了这里的水与土,成就了浙中颇有名气的缸窑村。乡野泥土,有时候不仅能孕育庄稼,也能制作出经久耐用的陶瓷器皿。但沉淀下的是一个悠久美丽的古陶文化村落和一代又一代缸窑人的智慧、勤劳和朴实。还有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玉环剪纸分剪和刻两种;温岭海洋剪纸是以海洋、人物与团花为主要题材,临海剪纸历史悠久;剪纸工艺世代相传,与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连,是一种传统的无声的民间装饰艺术。

绿水青山藏好戏。一批存世的手抄本与传承人的本色表演,富含生动活泼的清新之气,虽无精致华丽的优雅展现,却不失婉约厚重,别具田野清香,表达出不一样的文化承载与情感寄寓,让数代朴实的乡野农民为之深深感动。新老传人始终未改的是草根本色,一直在坚守质朴情怀,不搞大体量、不求大排场、俗中见雅、平能出奇、浅唱低吟 、鲜活生动、充满乡野情趣的基本风格。譬如,云和县东部包山花鼓戏:包山村,有140户人家、700余人口。凤阳花鼓传入后,与当地的莲花、莲厢、花船等小调融合,又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新,形成了后来的“包山花鼓”,长期以来在浙南山区一带享有盛名。那条当年挤满逃荒艺人的山路,如今是包山村人的致富之路,也成了包山花鼓戏的扬名之路。淳安三角戏:淳安的戏剧,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剧种丰富,三角戏在清光绪《续纂淳安县志》中就有记载,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因早期演出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角色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因淳安原属睦州,将三角戏定名为睦剧。三角戏自兴盛至今,已经历了十五代传承人。

俗中见雅的民间故事。大山深处的民间故事不仅能够了解到历史渊源,还能通过讲述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等日常状态,重拾男耕女织时代田园生活的美好回忆。那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日常饮食起居、小吃糕点、兴趣爱好、审美评判,以及重要的岁时节令等,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艰辛与平静,再现了这片土地上早期社会生活的原生态风景,使人感受到久违的亲切和温馨。而更重要的是向后代子孙传承家族、村落的渊源历史、先贤业绩、文化传统。表达了大山深处的山民始终不渝的文化情结、精神追求和美好憧憬。譬如,文成的刘伯温传说,常山县的“琼奴与苕郎”,经民间和历代文人小说的创作,使之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充满山林气息的音乐和舞蹈。大山深处的音乐和舞蹈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传承的久远性。譬如,音乐类,慈溪市的越窑青瓷瓯乐:中国历来就有以陶瓷乐器和器皿演奏音乐的传统,慈溪上林湖寺龙口越窑遗址出土的唐宋时期青瓷乐器,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证明这一传统历经商、周、秦、汉而绵延不绝,在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瓯乐因越窑的兴盛而盛行。譬如,舞蹈类,淳安竹马:淳安竹马始于南宋。南宋《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均有相关竹马舞的记载。俗称“跳竹马”,是主要流传于浙江淳安一带的一种传统舞蹈。阵式多达108阵,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淳安竹马

悬壶济世的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珍宝,而中医文化更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唯一仍在发挥作用的传统科学文化,中医文化在当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医治疾病的作用,其独树一帜的医疗方法实用性推广性强,奉行的原则思想正是我们现在推崇的,尊崇的精神道德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不谋而合,并且其分支养生文化也是近年来逐步映入人们眼帘的“新兴”事物。譬如,金华寿仙谷药业:悬壶济世、弘扬中华药食文化,以有机产品为载体,倡导绿色消费,为民众的健康、美丽和长寿作出应有的贡献。桐君中药文化:是以桐庐县为流布核心,扩展至全国的传统医药文化。它包含有中药鼻祖桐君的传说,桐庐民间广泛悠久传统的中药采集、种植传统,秉承传统的中药古法炮制方法。

通俗生动的地方曲艺。大山里的曲艺其节奏随演唱故事情节而波澜起伏,题材大部分是传统戏曲、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新闻,通过道情艺人“以情道理,以理释情”的演唱,成为农耕时代普通百姓口头教育方式的重要载体,并起到 “教化”作用。语言通俗生动,幽默风趣,唱词通顺流畅,表演形式独具风格。譬如,绍兴莲花落:为绍兴地区主要的地方曲艺,用绍兴方言演唱,与宁波走书、温州鼓词、金华道情并称为浙江四大曲种。台州道情:源于宋代,盛于清末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常为单人表演,边唱边击。

山韵遗风中的寻常世俗。大山深处的传统民俗是山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产物,经过了社会化的筛选与改良,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性。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传统民俗赋予时代意义!譬如,畲族“三月三”,苍南县太平龙迎新春,整个民俗活动是为了祈祷地方太平,称“吉庆太平龙”。

由来久远的特殊技艺。大山深处的传统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大山生活文化的“活化石”。譬如,瑞安纸马雕版印刷术,桥墩月饼制作技艺等,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维持着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作为工业生产的互补。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传统技艺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都有再认识的可能。

自我保护中的独特本领。山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特定的艰苦环境下,他们为了防身自卫,抵御异乡的豪强之徒和深山各种飞禽走兽的侵袭,练就了一套套自我保护的独特本领。有些演变成了集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有机结合的表演娱乐项目。譬如,庆元龙岩村菇民防身术,诸暨草塔抖狮子等。

浙江松阳传统村落群

怎样挖掘和守护

守护成果,让全民共享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释放更大潜能并实现共享:首先是遵循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不同生长规律,发挥各自优势,激发潜能活力;重点关照资源依附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资源等,做好文化的整体性传承保护,这是共享的前提。

要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享起来”。面对文化资源,既要加强守护,又要合理利用,在挖掘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譬如, 2014年11月,名为“江南秘境——松阳传统村落”的图片展在第二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期间展出,使“养在深闺”的松阳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和极具特色的人文风俗,得到了一次完美的呈现。搭建好政府平台 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走入寻常百姓家。

要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醒过来”。挖掘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中,必须以村民为主体。譬如,在松阳县平田村农耕馆开展“手工艺复兴交流会”活动。旨在复兴松阳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尤其是竹艺制品。当被挖掘的文化资源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用好物质载体,通过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利用,完成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满足人们对传统与时尚相融生活的新期待。

要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动起来”。戏把文化资源融入现实生活,丰富公共文化,带动旅游就业,为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实现挖掘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让更多的村民对文化守护心存敬畏,形成全民自觉。譬如:浙江省开展的一项致力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很新颖,号召全国的摄影爱好者拍摄心中最美的“浙景”。这个活动发挥公众更多的主动性与参与感,在主动走进大山深处的自然文化资源过程中,感受自然遗产的美好,提升守望与保护的自觉。这样让更多的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重新“活过来”,“活起来”并且随着美的传播而使得经济“动起来”。

凤凰涅槃,“互联网+”助力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获得重生。要集聚互联网+的力量,重现大山深处的文化生机和美丽文化的价值。在“互联网+”的风口下,大山深处的文化电商,不只是在于城市的文化购物需求,更在于山民的销售需求。只有真正下功夫打开盒子,才能迎来大山深处的文化电商的井喷式发展。比如:义乌义亭的缸窑村。利用微电影的方式让缸窑村的一缸一窑一罐充满文化生机和美丽文化的价值,通过互联网让这座大山深处的古村名声远扬。

用科技的理念保障和发展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守护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让其成为山民乃至整个民族的自发行为?一方面需呼唤挖掘和守护、善待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的自觉,一方面需要科技和科学的理念的步伐跟进。要穿针引线,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变身魅力文化经济。我们要站在“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哲学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挖掘工作的认识,为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奠定基础。要把文化的蓝图交给山民、把愿景交给山民,政府有为而不包办,让政府和文化资源市场良性互动。譬如,古堰画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坐落在800里瓯江畔,风景秀丽。最初是一些美术院校和画家们写生的地点,后来逐步形成了以自然、写实、原生态为主要风格的中国巴比松画派,当地也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要将大山深处的魅力文化融入科学大数据,激情碰撞激发乘数效应。我们要用现代科技的大数据原理让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保护得更好,挖掘得更深层。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大山深处的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分析研究运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大山深处文化发展的分析,认知、辨识大山深处的文化“基因”、延续文脉,明确浙江省大山深处的文化建设应加强保护、传承和对外传播的重点内容,制定浙江省大山深处的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建立大山深处的数字文化资源管理库,让魅力文化安个家。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挖掘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管是博物馆、图书馆还是非遗,最后形成的就是文本、图像、影像、声音,核心就是如何管理好,应用好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山区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重新审视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将更多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细节纳入山区发展的范畴来考量。用制度保障大山深处文化资源的存在和完好。可通过建立国家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管理虚拟平台等方式,从技术上为各类的大山深处的文化资源的整合、交汇和综合利用,以及安全维护、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支撑。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示范,选择若干大山深处的重点文化主题,组织开展系统深入的山里文化研究;并充分发挥市场和各类文化企业的作用,开展基于大山深处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服务产品开发,为提升大山深处的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大山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嘉兴市委组织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