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土壤污染的国际借鉴

时间:2024-07-28

□ 高晓龙辑

国际视野

土壤污染的国际借鉴

□ 高晓龙辑

鲁尔博物馆

编前语

十八大报告中特别指出,“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而三大污染中,土壤污染通常被称作“隐身杀手”,其损害程度不仅不易被发现,而且其严重程度更不亚于空气和水污染。

“棕地”修复及治理方面,发达国家在制度、技术等方面多有可借鉴之处。本期《国际视野》特选择美国、日本、德国以及英国,介绍其应对土壤污染的对策措施,以及在不同方面做出的努力。耗时近8年之久的《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总的超标率达到16.1%,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土壤方面的专门法律可以依照,向土壤宣战,刻不容缓。

美国:土壤污染管理制度的范本

多年来化学品处理公司将有毒肥料掩埋在此

土地污染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但威胁公众健康,也制约地方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一环境“顽疾”,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利用法律和财政手段确保受污染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棕地”是国际上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设施搬迁后遗留下废地的统称。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授权环保署对全国“棕地”进行管理。政府以这一基金为核心,制定了全面有效的“棕地”管理框架,从环境监测、风险评价到场地修复都建立了标准的管理体系,为污染地块的管理和土地再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拉夫运河事件。事实上,美国政府构建“超级基金”制度源自污染带来的惨痛教训。“拉夫运河事件”就是这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环保事件。1942年至1953年,美国胡克化学公司在纽约州拉夫运河中弃置了2.18万吨化学废物,运河被填埋后,这一带成了一片不毛之地。胡克公司后来将这一地块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尼亚加拉瀑布学校董事会。很快,董事会决定在那里建造学校,周围也随之发展成为居民社区。

随着时间流逝,贮存在地下的化学废物开始侵蚀容器,渗入土壤,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到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化学废物已渗入住宅地下室并形成毒气释放。

民众质疑和媒体报道,让“拉夫运河事件”轰动全美。更重要的是,在媒体不断发掘下,公众才惊觉,全美境内有成千上万个类似拉夫运河地块的危险废弃物简易填埋场,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超级基金”制度。舆论压力下,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这一法案也因此被称为“超级基金”法。

新的法规授权美国环保署对全国污染场地进行管理,并责令责任者对污染特别严重的场地进行修复;如果找不到责任者或责任者没有实施修复的能力,“超级基金”将拨款支付相关费用;对不愿支付修复费用或当时尚未找到责任者的地块,可由“超级基金”先支付修复费用,再由环保署向责任者追讨。

“超级基金”制度还会对这些“棕地”进行相关认定,以可能给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的程度来划分,并收录到“国家优先名录”上,目前每年更新两次。

落实责任主体。“超级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美国国内生产石油和进口石油产品税、化学品原料税、环境税、罚款等。它所规定的责任主体包括泄漏和处理危险废物或危险设施的所有人或营运人,危险物品的生产者以及对危险废物的处置、处理和运输做出安排的人,包括危险废物的运输者。

这一法案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就是针对责任方建立“严格、连带和具有追溯力”的法律责任。这意味着,不论潜在责任方是否实际参与或造成了场地污染,也不论污染行为发生时是否合法,潜在责任方都必须为场地污染负责。

1986年通过的《超级基金修正与再授权法》还要求修复地块必须达到联邦和州政府的相关环境标准,达到《安全饮用水法》规定的污染物含量水平以及《清洁水法》中的水质标准。

超级基金制度设立以来,列在国家优先目录上的360块“棕地”已得到治理。而有关环境赔偿法规和对已搬迁污染企业追求到底的措施,也大大促进了企业对环保的重视。

双赢局面。“超级基金”法在美国实施30余年,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为美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众健康做出重大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相关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共清理有害土壤、废物和沉积物1亿多立方米;清理垃圾渗滤液、地下水、地表水约12.9亿立方米,为数百万人提供了洁净的饮用水源。

“超级基金”法还因其严厉的连带环境责任制度,催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环境管理政策,如“绿色信贷政策”、“环境责任保险政策”等。这些政策对美国的环保、企业生产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起到了震慑作用,使它们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棕地”再开发在缓解环境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双赢局面。美国市长协会2010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自1993年以来,美国50个城市通过“棕地”再开发获得税收总额达3.09亿美元,54个城市通过“棕地”治理新增了近16.2万个工作岗位。

英国 :工业场地上建“伦敦碗”

英国是早期工业发展国家,有非常严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英国最早开采的矿主要是煤炭、铁矿、铜矿,时间都在300年以上。随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许多矿区早已停止了开采,但是早年开采遗留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考虑到经济、快速的需要,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即挖出污染土壤并移至别处,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可持续奥运会的设想。从20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陆续制定相关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剂和场地污染修复研究。在我们从小的印象中,处理被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无非是把土挖走,拉到别处统一填埋。但英国人并不这么想,他们为在2012年办一次可持续性的奥运会,将场馆建在伦敦东部。这里的土地遭受了近两百年严重的工业重金属污染,基本都已经荒废。为了重新使这里的生态恢复,英国人使用了令人震惊的高科技将土壤就地“清洗”一次。

清洗土壤的大型机器,机器将土壤中体积较大的有毒物质清洗出来

正在检测洗净的土壤

废弃的工业场地。伦敦奥运会场选在伦敦的东部,其中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在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场和废弃工地上,这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数十年的工业严重污染。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垃圾填埋场和工业园区,旨在通过这一项目改造老城区,体现环保用意。英国环保署官员表示,经过调查显示,这块土地上的工业污染物包括石油、汽油、焦油、氰化物、砷、铅和一些非常低含量的放射性物质。并且已有大量有毒工业溶剂渗入地下水,一些重金属甚至渗入地下40米的地下水和基岩中。

伦敦政府的这项可持续性开发计划,要求重新使用80%被污染的土壤,大部分受污染的土地要改造成奥运场馆、公共用地和住宅的基础。英国环境保护署奥林匹克交付项目经理罗斯玛丽•雷蒙德表示:“2012年奥运会开发项目将为伦敦东部的部分地区赋予新的生命,这些地方曾经遍布违法倾倒的垃圾,水质很差,并缺乏公共设施。在这个令人兴奋的重建项目中,我们就场地清洁、移除入侵物种等范围广泛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管理和控制。”她透露:“我们设定了最高的环境保护标准,因此奥林扑克公园能够为‘绿色奥运’这个主题提供完美的支持,并向伦敦提供一块在2012年后十年里都算得上是比较好的场地。”

“毒地”生态修复。自2006年10月以来,伦敦政府对该块土地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接近3000次的现场调查,制订了详细的恢复生态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给这块土地上两百万吨土进行“解毒”。

首先,在这块土地上超过200栋建筑被拆除,其中按重量计算97%的材料被回收投入重新利用。按照英国环境保护署的指引,少量包含低含量放射性物质的泥土已经被安全的填埋在这块土地的一座桥梁路堤之下的一个洞穴中。这种安全的处理方式得到了环境保护署和伦敦开发署的批准,并绝不会对现在或未来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造成威胁。

接下来,接近100万立方米的受污染泥土,使用了创新技术进行清洁,包括泥土清洗和生物降解法。在奥林匹克公园的范围,建起了两座土壤修复工厂,这次土地清洁,动用了5辆土地清洁车。几乎每一块受污染的土壤都会被清洁。有毒的土壤被挖起,运进巨型土壤“洗衣机”,分离掉沙子和碎石,然后清洗提炼出污染物。在这之后,用超大“电磁铁”分离掉重金属。清洗完的土壤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室的检测来评估其清洁程度。经过这样清洗的曾严重受污染的土地已经完全恢复“干净安全”的标准,这项工作的负责人表示,清洗过的土壤即使被小孩不小心吞下都决不会有问题。

这项工程甚至超过了原来制定的目标,85%的土壤被净化,然后回收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伦敦奥林匹克交付局(ODA)负责基础设施的主管西蒙•怀特表示:清洁土壤的过程中,项目妥善的保护了工人、公众以及将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工作和玩耍的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2010年6月,据伦敦奥运会官网报道,奥林匹克公园内近2万吨被污染土壤已被清理一新。在这块“大工地”上,已经有多座场馆拔地而起,同时在建的还有21座桥梁、多条公路、一个新的能源中心和网络,以及多项基础设施。

这成为伦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泥土清洁工程,但不仅仅是为了奥运会。于是2012年呈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是一座三面环水,下窄上宽,酷似汤碗的体育场-“伦敦碗”,能让观众更近距离观看运动员的动作,与摩天轮伦敦眼相映成趣。

德国:摸清家底区别对待

工业化过程中,德国留下了许多污染场地,大致在15%到20%之间,严重阻碍了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并增加了投资的环境风险性。

目前,德国针对污染场地以及未开发土地相继实施了《联邦土壤保护法》、《联邦土壤保护与污染地条例》和《建设条例》等。这些法律对土地使用者预防风险的措施及强制性义务、施加于土地上的各种材料的性质及其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土壤检测以及土壤保护的具体要求、风险的评估等做了规定。各州政府则依据联邦法律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如萨克森州有土壤保护与污染废地特别法、污染土地登记管理条例等。

严格的立法之外, 德国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长期监测并建立数据库,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摸清家底。首先,全面开展土壤监测。目前,德国各州都对土壤进行长期监测,全国共有800多个监测点,绝大部分是环保部门设立的,也有一些是农业部门设立的。联邦与各州政府设立土壤污染调查小组,根据土地的用途,如森林用地、绿化用地、耕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对土壤进行监测,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进行描述,目的是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尔博物馆,脱胎于一个二战时期的洗煤工厂

其次,对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地块进行排查、筛选。治理土壤污染的第一步是对所有怀疑可能受污染的地块进行登记造册,并展开预备性调查,范围包括潜在的污染源、以前的厂区以及废料堆放地。根据调查结果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有没有必要采取措施排除危害。接下来是对重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有哪些污染物,浓度多少,哪些污染物在什么时候会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水环境、土壤、大气以及文化资产等造成危害。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制定技术方案。最后,制定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规划并实施。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萨克森州的工业衰退得很厉害,当时就开展了一次污染场地的调查。截至2010年4月,有超过28500块土地以及38680个局部地块被怀疑受到污染,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目前,经过进一步的调查,16%已经排除污染,12%已经得到修复,52%的怀疑对象受到监视,目前没有进行处理,17%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修复,3%的污染土地必须马上处理。

最后,建立污染场地数据库。根据调查结果,萨克森州对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所有与土壤保护相关的州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下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属于本地区的污染场地情况。同时,建筑公司也可利用这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全州土壤保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区别对待。在土壤修复方面,德国的理念是保护土壤的特殊功能,而不是土壤本身,对不同功能的土地,区别对待。根据这一理念,德国现有30万块土地需要治理,但真正需要采用技术改造的只占10%左右。

哪些土壤需要治理?德国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在绿色线上的,主要是预防土壤恶化;在黄色线上的,要发出警告;在红色线上的,必须进行清理。

目前,德国主要采取3种措施治理土壤污染∶一是净化污染源,比如把污染土壤挖出来处理;二是隔离封闭,如把污染物固封起来,以免污染地下水或者空气;三是保护与限制,如限制人群接近污染源。通常情况下,3种措施要综合应用。政府相关部门为污染治理企业提供治理手册,给予指导。对于没有资金或者不需要马上处理的污染场地,要把它单独隔离出来,进行跟踪监测。

德国炼油企业BeisPiel的炼油废渣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996年,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资,共投入1.2亿欧元,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于2012年6月结束。主要措施是把废油渣以及土壤挖出来焚烧,在原来的土地上种草、种树,恢复生态。对于另一个砷、铅矿区污染场地的治理,则是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进行密封隔离,在上面建设停车场。

“谁污染谁付费”。土壤修复需要高额费用,谁来付费?德国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对于无主的土地,先由政府垫钱修复,然后调查污染到底是由谁造成的,最终确定由谁来进行治理或者支付费用。如果一家企业拒绝清除自己对土壤造成的污染,监管部门将会根据法律给企业开出罚单,然后由法院执行。一般情况下,监管部门会给企业两种选择∶要么自己清理,要么由当局指定一家公司代为清理。

对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治理,德国给予政府补贴,但有严格的规定,政府的资金仅用于防止污染风险扩散、土壤保护部门确定的措施。而且污染必须是在1990年前产生的,且于1992年前向政府提出申请。污染场地治理费用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承担的,政府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两德统一前遗留下来的污染问题。如果污染企业无力治理,即使向政府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仍要承担10%的费用。其余90%的费用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其中60%由联邦政府出,40%由州政府出。目前,只有少数企业获得政府资助。

当然,土壤保护最好的手段是尽量少用土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工业、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转型导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着少污染。因此,现在德国对土地转型利用实行总量控制,现在每年农业土地转型利用的总量为50多公顷,到2020年不能超过30公顷;为满足建设需要,重点向城市要土地,重视土地的重复使用,避免无节制地向周边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日本:全面的立法保障

日本是一个土地极度贫瘠的国家,且山地和丘陵占据了总国土面积的近80%,人均农用地的面积仅为440平方米左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009年为2000平方米)。由于对土地污染缺少认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发生了许多土地污染事件,造成严重的破坏。

污染事件。1877年关东栃木县足尾矿污染和20世纪中出现的“痛痛病”事件是众多土地污染事件中突出的案例。

足尾铜矿污染事件是指1877年关东地区栃木县西北足尾矿山开发不久,大雨将矿渣冲入附近农用地及河流,矿渣中的铜、铁及硫酸等物质导致农作物腐烂枯萎,颗粒无收。虽经一段时间的治理,但种植的农作物仍然不宜食用,该事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目前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痛痛病”指在1955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河岸出现的怪病,症状初始是腰、背、手、脚等各关节疼痛,随后遍及全身,有针刺感疼痛,数年后骨骼严重畸形,易脆易折,甚至轻微活动或咳嗽,都能引起多发性病理骨折,最后衰弱疼痛而失去生命。经调查发现,“痛痛病”是河岸的锌、铅等冶炼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水体,污水灌溉导致重金属富集含镉,而当地居民长期引用当地河水及食用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中毒治病。截止1968年5月,共确诊患者258例,其中死亡128例,到1977年12月又死亡79例。至今土地污染的阴影仍未消除,受害者众,生活不安定。

日本防止土壤污染与借鉴

根据大塚直等的研究,重金属、化肥、农药及污水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2000-2002年间,共发生450起土壤污染事件,包括设施破坏、不当操作以及地下渗透等液体污染类型,也有废弃物填埋、非法丢弃以及残土填埋等固体污染,其中80%左右的污染是由于液体污染引发。

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1955-1977年的“痛痛病”事件直接导致了1970 年《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但是该法仅适用于农村地区,仅限于土壤的表层,对20 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地区频繁出现的大量土壤污染事件却无能为力。1975 年,大量六价铬污染土壤事件在东京地区频繁爆发,逐渐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引起全社会对“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关注。在此背景下,2002 年5 月29 日,日本公布了针对“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土壤污染对策法》,并于同年12 月26 日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分别于1971年、1978年、1993年和1999年进行了修订,其主要目的是防治和消除农业用地被特定有害物质污染以及合理利用已经被污染的农业用地,研究防止生产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农畜产品和妨害农作物生产的必要措施,已达到保护国民健康和保护生活环境的目的,并且对已经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进行化解、指定对策区域,并在该区域范围内进行科研及改良、治理等。内容主要包括指定及变更农业用地土壤污染对策地区、制定及变更农田土壤污染对策计划、指定及变更特别地区、调查测定农业土壤污染、现场调查、农作物等种植的劝告等。

《土壤污染对策法》针对日益严重的市街地(市区)的土壤污染,对调查地域范围、超标地域的确定,以及治理措施、调查机构、支援体系、报告及检测制度(细则)、成分条款进行了规定,并规定了成为土壤污染调查对象的土地条件及消除污染的土地基准等。该法案运用环境风险对应的观点,对工厂、企业废止和转产及进行城市再开发等活动所产生的土壤污染进行了约束。法案的实施使得污染治理由被动行为向主动行为转化,以前无法计算的环保的社会效益能够体现为可以计算的经济效益(污染调查、净化、跟踪监测等的费用),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表明日本土壤环境保护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但日本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并不仅仅限于这些专门立法,还有大量与土壤污染预防相关的外围立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Dioxine类物质特别对策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审法》、《肥料取缔法》、《矿山保安法》等,这些外围立法通过对大气污染、Dioxine 物质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特定化学物质污染、化肥和农药污染以及矿物污染的控制,从不同方面来阻断新的土壤污染源,从而达到预防土壤污染的目标。

为保护土壤污染,日本逐步形成了现有的模式:出现污染事例→通过立法制定标准或对策→依照法案进行检测→检测及治理结果的公开→跟踪监测以及进行趋势分析→进一步制定防治对策。

全球环境

伦敦拟提高柴油车使用成本

据《卫报》8月1日报道,英国首都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日前提案表示,为减少空气污染,除了现有的11.5英镑拥堵费之外,驶入城区的柴油车主们还需缴纳额外费用。(1英镑约合10.41元人民币)

目前,伦敦的空气质量已经远远超过法律限定的安全水准,因此该市可能面临欧盟的巨额罚款。约翰逊市长的柴油车收费提案是其打造“超低排放区”计划的一部分,而该提案须经表决才能实施。

尽管在伦敦柴油和汽油的税率相同,但前者造成的污染更加严重。而柴油车行驶同等里程消耗的燃油要少于汽油车,因此,税率相同实际上促进了柴油的消费。

智库Policy Exchange高级研究员西蒙·摩尔表示:“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被鼓励购买柴油汽车。这虽然对气候保护有一定好处,但却给当地空气质量带来了很大影响。新提案应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提案中也给出了明确信号,即驾车造成空气污染的人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然而,伦敦议会工党团体的环境事务发言人穆拉德·库雷西,伦敦议会绿党成员詹妮·琼斯等认为提案还不完善,而且应该提前实施以应对目前空气污染状况。

伦敦收柴油税

西班牙垃圾回收率居欧洲第二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7月30日报道,西班牙环保公益组织Cicloplast发布的一项最新报告显示,去年西班牙全国共回收37万多吨塑料垃圾,位列欧盟国家该排行第二名。据悉,今年这项数据同比增长了3.7%,比10年前多了两倍。

根据这份报告,西班牙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6.6%,是2008年欧盟规定的塑料回收利用率最低标准28%的两倍。

该报告显示,去年每名西班牙人平均使用7.7公斤的回收塑料用品,高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7.1公斤,并超越生态意识强烈的比利时和奥地利。西班牙已成为欧盟第二大塑料垃圾高回收率的国家,仅次于德国,在德国平均每人使用12公斤的回收塑料用品。

据悉,欧盟已经规定在2025年欧盟成员国的塑料垃圾回收率合格标准为60%。Cicloplast负责人马丁内斯提醒说,“我们现在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她强调,“为达到欧盟制定的目标,我们不应局限在回收再利用上,也应该利用新科技,将塑料回收与能源循环结合起来,从塑料垃圾中提取燃料产品”。

农业面源污染致墨西哥湾现 “死区”(附图)

据路透社8月14日报道,近日美国科学家发布研究报告称,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墨西哥湾“死区”的面积大小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这是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区,因海底没有或者只有很少氧气无法支持海底鱼虾生存而得名。报告作者、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岸

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吉尼·特纳(Gene Turner)表示,这片“死区”形成的原因是因为过量营养物质从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农场流出,并最终排入墨西哥湾。这些营养物质进入墨西哥湾后,促进了海藻等有机物过度生长,后者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消耗水中的氧气,最终使其他生物无法生存。

墨西哥一湖泊现上百吨死鱼 原因不明

科学家们表示,20世纪60年代,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土地增长迅速,导致污染加剧。20世纪70年代,部分地区的含氧量已经不能满足海底鱼类的需求。自那时起,“死区”扩大至今。特纳说:“这是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以及滥用自然资源的典型例子。”根据特纳和路易斯安那大学海洋协会海洋生态学家南希拉巴莱斯(Nancy Rabalais)的报告,近几十年来,全球“死区”的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已超过550个。

特纳表示,近年来,这片“死区”的面积处于不断变化中,其中至少有两次达到过8200平方英里,相当于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大小。而2014年夏天,“死区”的面积缩小至5052平方英里,被波罗的海海域的一片相似地区超越。

关于“死区”面积的变化,特纳解释道,洪水、干旱、风暴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了流入墨西哥湾的营养物质量,引起了波动。

报告指出,政府的农业政策将影响密西西比河的污染程度。此外,几乎常年裸露的玉米地营养物质渗出是这一问题的最大原因之一。为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2001年河流沿岸的各州曾经与联邦成立了特别工作组,不过收效甚微。

美国西部大旱 土地龟裂湖泊干涸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22日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0月刊以特刊形式刊发了诸多美国西部大旱的照片,显示土地荒芜、水库干涸、湖泊缩小等景象。这些照片展示了这场数十年不遇的大旱对美国西部的影响,气象预报员预测干旱还将持续。

由于没有足够的雨水或附近山脉上融化的雪水,仅加州就有约17万公顷土地荒废。

美国西部各州的大部分雨水源自冬季,来自太平洋风暴和附近山脉顶部积雪。为了留住这些水,西部居民建造水坝,但缺雪意味着他们无水可存。同时,人口日益增加导致供水系统压力加大。特别是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那里自从1970年以来,居民人数已经翻了4倍。

气象预报员预测,美国西部严重干旱将持续到明年,而且会扩散到更多地方,包括犹他州西部、内华达州大部以及加州全部。这场持续了3年的干旱不可能在10月、11月以及12月份缓解。

美国西部大旱照片曝光 土地龟裂湖泊干涸

美国欲砸180亿美元封杀“亚洲鲤”

据人民网9月23日报道,包括鲤鱼、青鱼、草鱼、鲢鱼在内的8种原产亚洲的鱼类被美国视为最危险的外来鱼种,美国政府甚至欲花180亿美元修巨型堤坝,防止“亚洲鲤”进入五大湖区。

据悉,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清洁水体,从东南亚进口了包括大头鱼、鲢鱼、草鱼在内的8种亚洲鱼类,投放到南部部分养殖湖区。10年后,湖区遇上洪水,亚洲鲤鱼趁乱逃到野外并大量繁殖。入侵的“亚洲鲤”跟原有鱼类争夺食物和空间,对美国生态系统形成了威胁。

日前,美国亚洲鲤专家组Jim Garvey一行分赴上海、武汉、重庆,与中国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长江水产研究所,西南大学和中国TNC(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专家就如何解决美国入侵物种亚洲鲤鱼问题进行调研考察。“这次美国专家访华的目的之一也是考察中国的鲤鱼销售市场,为在美国成灾的‘亚洲鲤’寻找商业贸易的可能性。”

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区淡水项目专家杨波告诉记者,美国专家们不仅参观了上海水产市场和武汉的水产加工厂,还亲自品尝了红烧鲤鱼和鱅鱼头泡饼等美食,看到了中国亚洲鲤鱼消费市场的需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