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钟兆盈 陈爱民
三江清水向东流
■ 钟兆盈 陈爱民
杭州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一气贯通,滔滔江水自西向东流入东海。三江和两岸的秀丽,自古就被无数文人墨客所称道,留下了数千古文诗词和《富春山居图》这样的传世佳作。
然而,早些年在这优美山水诗篇中夹杂着矿山开采留下千疮百孔的伤疤,江面上漂流的垃圾,污水横溢的工厂和养殖场、无序的采沙船和砂石加工,破旧杂乱的沿江构筑物,犹如浪漫的交响乐中不和谐的音符。
如何让“三江”的水更清岸更绿?201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推出杭州历史上最大的生态修复和城乡统筹工程——“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五位一体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杭州市更加大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步伐。通过三年整治沿线面貌大为改观,精品工程亮点纷呈,整治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基本探索出了一条大江大河整治新路子,为“美丽杭州”建设抹上了色彩靓丽的一笔。
“三江两岸”整治上游起于千岛湖,下游止于杭州经济开发区和大江东新城,总长约231公里,沿线涉及十个行政区域。重点实施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洽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六大类项目。
全力保护水源水质
整治把保护水源水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实施关停污染企业、砂石码头和挖沙船拆除、封堵排污口、截污纳管、扩建和新建污水处理厂、建立水质预警体系等10项整治举措。三年沿江累计关停搬迁电镀、化工、印染、造纸、水晶行业等污染企业476家;关停拆除各类砂石码头172个、砂石加工厂10家、造船厂3家,停航采砂船37艘,拆除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16个;清除水产养殖网箱5700余只;关停搬迁畜禽养殖户(场)213家;实施规模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养殖废水零排放等项目96个;实施肥药双控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95个;完成沿线河道综合治理378公里;完成千岛湖25艘工作船的污水收集改造;建成了码头船舶污染物处理设施;建立了沿线江面垃圾打捞机制,建成了7个三江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站。
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通过开展污染行业专项整治、落后产能淘汰、清洁生产审核和生态化改造等,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建德、桐庐开展了化工、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关停搬迁砂石、石材加工企业97家,完成提升改造67家;富阳大力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单条年产1万吨以下板纸生产线,削减产能80万吨;全市共完成和通过清洁主产审核企业59家;实施沿江企业外立面生态化改造4家。
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重点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和环境监测预警站等工程。对沿江145个美丽乡村和45家农家乐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太阳能微动力技术,形成了栅格过滤、厌氧发酵、人工曝气、人工湿地等一整套先进的多级处理工艺,累计已在沿江农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00多套,两万多户农户纳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今年初桐庐县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全覆盖。建成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工程5家;7家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相继投入运行:建设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18套;完成沿江的已建成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处理设施3个;建成地表水自动监测站22个。并对三江沿线45处工业烟囱实施景观化改造或拆除。
人文旅游开发提速提效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绿道建设、乡土建筑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等,启动了72个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完成了33个“精品村”创建;累计建成绿道191公里、驿站12处。制订乡土建筑保护方案60个,完成54处重点历史建筑修缮。并由杭州市政协搜集整理编制了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三江两岸》共10本。建设中的“三江两岸”展示馆,也将成为展示钱塘江文化和之江旅游度假区特色休闲基地的重要平台、载体,成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窗口和基地、“美丽杭州”的体验基地和教育基地。
两岸环境整治稳步推进
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启动实施9个综合性码头建设工程,完成富阳东洲、桐庐综合作业区、红狮码头和淳安货运码头等4个码头建设;全面开展江堤滩涂生态修复和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米,复垦100亩;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完成两岸江堤200米内生态景观带建设112.6公里、绿化508万平方米;启动沿江景观道路建设146.3公里,完成93公里;累计实施沿线林相改造5.67万亩,护岸修建79公里。
岸线生态得到有序修复
以三江沿岸为重点,实施了矿山、河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面源整治等工程。启动10个矿山生态治理工程,开展三江沿线50米内构筑物整治,完成构建物整治2582处,面积13.4万平米;场地整治93处,面积62.7万平米;其它整治126处,面积7万平米。
通过一手抓环境整治的减法,来促进企业产业转型;一手抓岸线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和旅游建设的加法,把沿江的山、水生态优势实实在在转化为经济优势。
打造两岸靓丽生态景观
通过关停污染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对工业功能区生态化改造和沿江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进行改造;对沿江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各种施工场、废弃堆放场进行清理、复垦或绿化,找回自然景观;在沿江自然滩涂种植绿色植物,恢复自然湿地;推行树葬,改造两岸生态墓地;种植和补植,建沿江生态景观涵养林、生态公益林,真正做到让江水清起来,让两岸绿起来,还原绿水青山,恢复生态环境。在沿江231公里长的“三江”整治段面和环干岛湖一周,打造三条景观带。临江(湖)风情景观带:在沿江(湖)50米范围内,在两岸和环千岛湖建设一条长716公里滨水景观道。对此范围内沿江的道路、桥梁和亲水埠头及旅游码头进行规划和建设。对泵房、排水口等沿江构筑物进行景观化修复;因山就水利用江堤、废弃的乡道、县道改建,或者加宽加固原先的田间小道建成。做到“亲江、亲水、亲土”相融合。为游客沿江散步或骑自行车等提供场所。在吹江风、观潮、观江、看江景的同时,还可以观赏草长莺飞的胜景,体验滨江趣味和江边风情。近江(湖)绿道景观带:沿江(湖)50米至200米区域内建绿道景观带。对此范围内破坏江边天际线永久性建筑暂停审批;对沿线有碍视觉效果的临时建筑、种养殖棚等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整治;并将本着生态化、本土化、多样他、人性化和可行化原则,在不扰乱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情况下,通过不劈山、不砍树、不拆古宅、不破坏耕地和民用地,充分结合现有公路、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打造一条沿江生态绿道。在特色区块设置驿站,做好与公共交通网的衔接,完善换乘系统。在驿站,可俯视城乡、观赏江景、尝江鲜,体味现代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和江堤型休闲生活。绿道将包含9个风情小镇,串联94个景点,覆盖145个村落,建成后杭州将成为长三角第一个“绿道城市”,中国首个“自行车旅游城市”。全程长达716公里“三江两岸”绿道,也将是国家第一条滨水景观道。望江(湖)休闲景观带:以沿江(湖)200米外向天际线延伸建休闲景观带。对沿江矿山整治修复、工业烟筒、废气排放口拆除和景观化改造的同时,对城市节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耕景观、沿江公园、美丽乡村、农家乐等旅游休闲元素进行规划设计,打造旅游综合体,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理念。
推出生态精品旅游线路
按照“一县一品”的要求,大力打造一批“宜游、宜业、宜居”项目,充分体现区域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积极推出一批精品旅游观光线,形成“一带一轴四区八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即世界一流景观廊道,城景交融蓝色风情带;“一轴”,即沿江景观道路所串联形成的滨水交通轴:“四区”,即核心城市风华区(主城区)、运动休闲风尚区(富阳)、潇洒人文风情区(桐庐)、绿谷清凉风光区(建德);“八组团”,即四大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乡村和自然景观部分)齿状交错,城景交融。2012年5月,“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路已正式投放旅游市场。
谋划布局引领生态经济
在整治造纸、电镀、化工、印染、采砂、采矿等企业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生态转型,打造“三江两岸”生态经济产业带。把“三江两岸”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布局,制定“三江两岸”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带、生态休闲带、生态文创带和农业观光带。重点推出5类项目:一是转型升级类项目。对部分影响“三江两岸”生态景观的矿山、码头和污染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和“腾笼换鸟”,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休闲旅游类项目。引导美丽乡村精品树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沿江景点升级和串联集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三是观光农业类项目。按照“园区档次高、产品效益高、农民收人高”的要求,建设一批油菜花观光园、蚕桑示范园、蔬菜精品园、农艺生态园等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四是运动健身类项目。按照能承接规模赛事、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开发一批绿道自行车、水上运动、高空滑翔等运动健身项目。充分利用“三江两岸”的良好水质,杭州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水上运动项目为主开辟旅游综合体项目。五是养老慈善类项目。鼓励养老机构从城市、郊区向“三江两岸”转移,发展养老慈善产业,打造一批集旅游、运动、养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体项目。目前,沿江正在建设的产业项目有22个,投资达58.3亿元,规划待建的项目有80个,投资额达300多亿元。
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
贯穿于大杭州的“三江两岸”拥有丰富的文化基因,悠久的历史底蕴,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文明。沿江而上,有跨湖桥遗址、孙权故里、桐君山、“建德人”遗址等文化遗产,有钱塘江文化、吴越文化、新安文化等文化积淀,也有变革创新、勇于开拓、务实创业的时代文化特质。 “三江两岸”的特殊文脉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源,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对推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发展沿江特色产业,打造精神文化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掘文化,着力于打造现代富春山居图;充分发掘“三江两岸”的历史文化内涵,切实加强乡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原生态保护,尤其是在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中,彰显“三江两岸”的文化特色,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体现生态文化旋律,展示乡土文化风貌,建设一批充分体现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元素的乡镇风貌风情小镇。依托园区,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创意带;深入实施“文创西进”战略,将“三江两岸”整治建设与“旅游西进”、“交通西进”、“文创西进”、“科技西进”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西溪创业园、之江文创园、浦阳江文创园、富阳山居文创园、建德洋溪文创园、桐庐分水制笔文创园建设为载体,加快文创产业向西部县市延伸,着力于打造“三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带。整合资源,着力于推进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着眼“三江两岸”整治建设的效率,利用原有的旧工厂、旧农居,矿区矿山以及旧码头等资源,深入研究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类产业。从规划入手,制定政策,实施方案,着力于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牢固地树立“三江两岸”一盘棋的理念,做好“三江两岸”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发展。
三江两岸整治战线长,任务重,关停搬迁企业多,各项工作与沿岸数百万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协调难度大,保障任务繁琐,如何保证整治工程顺利实施,杭州市成功走出了一条对大江大河整治的路子。
规划先行阶段区分
在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概念规划》统领下,按照“四规合一”深入实施林相改造、交通发展、旅游开发、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等控制性规划,落实景观廊道、绿道、码头等建设项目规划,全市各区县(市)也结合实际,分别编制了各自的整治建设规划,做好与概念规划对接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整治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确保了以规划带保护、带整治、带建设、带调整、带转型。
为确保“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在市委市政府以五年为期,一年全面启动,力争三年基本完成的总体框架下,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结合各地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区分,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使整个工作既有长远的奋斗目标的激励,又有明确的近期工作目标便于执行和操作,体现了工作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保证了整个工作有序展开、稳步推进。
落实责任建立机制
市里成立了“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下设环境整治办公室和生态建设办公室,分别设在市环保局和市农办。组建了市“三江两岸”现场办,以市环保局为主,选派有关部门人员迸驻现场办公,负责信息梳理、工作协调、督查落实、情况反馈等工作,形成了“橄榄型”的组织框架。区、县(市)也都组建了相应的组织框架。通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并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在全市上下形成分工协作、良性互动、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的工作机制,通过联合执法、现场督查、情况通报、工作督办、专项督查等方式,加强对重点项目、关键节点的督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建立“一月一通报、两月一督查、季度开例会”等工作机制,加大情况通报和督促检查力度,总结经验、部署工作、检查不足、协调解决问题。工程实施以来,先后组织召开30多次专题协调会议,赴现场督查321次,累计出动人员976人次。各区、县(市)也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并及时向市里报送进展情况,确保“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上下呼应、整体推进。
强化保障加强指导
为发挥市级财政对“三江两岸”工程项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先后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环境整治项目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和《生态建设项目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两年市级财政累计下达补助资金3亿元。在加大市本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确保了各项目顺利实施。
工作中强化整治标准和政策指导,先后编制完善了排污口景观化改造、码头生态化改造、码头整治后生态化修复、烟囱景观化改造等4个指导意见,出台了沿江50米构筑物及废弃场地整治、绿道建设技术导则等两个指导性意见。并通过实地见学、授课讲解,在学习先进地区好的做法基础上,对三江两岸统筹规划、绿道技术导则、旅游标识系统导则等进行系统培训,使各地准确把握整治精神,指导实际工作。同时将“三江两岸”工程纳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时管理数据库,实现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和项目进度网上申报。
全面实施突出重点
在全面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的同时,对重点区域的重点问题实旋重点突破。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工程进展。在2011年推出8项重点工程的基础上,2012和2013年相继推出10项重点工程。在重点工程的引领下,各项工程有序推进的同时,先后打造了之江沿江生态景观林、江滨南大道、十里红叶项目、芦茨慢生活体验区、干汾绿道和驿站等18个亮点示范工程。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合计29项工程,己完成总体形象进度75%,其中,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沙洲岛整治、生态景观护岸修建、污水处理等项目完成量超过目标任务量。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通过简报、专报,及时将各地工作中的第一手重要信息报送给相关领导的同时,积极组织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级媒体刊播报道整治工作,策划杭嘉湖绍都市经济圈媒体联合采风活动,扩大“三江两岸”宣传范围;开展《新富春山居图》暨杭州“三江两岸”书画创作、歌曲征集、摄影比赛等活动,大力宣传“三江两岸”整治的目的意义,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真正让沿线广大企业和农民,理解、支持和参与整治建设。通过实施“三江两岸青年生态文明实践工程”,组织开展“三江两岸我们在行动”青少年集体植树和暑期大学生“三江两岸”水质水样调查等系列活动,号召广大青年朋友关注和参与到整治建设中,营造全社会了解、支持、关心“三江两岸”整治建设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树立典型、促进交流,全面提高保护与建设的水平。在为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的同时,也不断扩大了“三江两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江两岸”整治正在如火如茶进行中。计划到今年底,影响水体质量和两岸景观环境的问题得到全面整治。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条“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的黄金生态旅游线,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