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杨 肖,杨冬梅,王启扬,刘 杨,杨 波,黄伽锐,邹同华
(1.南瑞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 211100;2.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市制冷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34)
蓄冷技术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储能技术,分为显热储存和潜热储存。冰蓄冷就是将冷能储存到冰中,由水到冰的相变热来储存冷能。蓄冷技术主要应用在住宅、商业和工业部门的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1],随着我国国家战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施,进一步提高蓄冷过程传热效率,节约能源,有利于推动冰蓄冷技术的发展。
我国有很多学者对不同盘管式蓄冰设备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U形管、蛇形管、螺旋管等不同盘管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结果表明,U形管占地面积小,加工简单,流动阻力小,换热性能好[1-10]。
对管内部流动压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姜林林等[11]研究发现摩擦压降随着质量流率和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张小艳等[12]研究发现水在螺旋盘管内的压降均随Re的增加而增大。何宽等[13]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管径的铜管,干度对压降的影响相同,半径减小使管压降有所上升。郭燕妮等[14]研究发现,缠绕管内流体进、出口压降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在流速及其他结构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缠绕管缠绕直径及管径越小,管内压降越大。RAN等[15]研究发现进口速度对微胶囊化相变浆料同一位置的压力影响最大,螺旋盘管中的微胶囊化相变浆料压降呈线性增加。ZAKERALHOSEINI等[16]研究发现螺旋管内R1234yf的摩擦压力梯度随着质量速度和蒸汽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恒定质量速度下,饱和温度升高会导致摩擦压力梯度减小。以上文献对管内压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流速对管内压降的影响很大,流速越大压降越大。
在对蓄冰装置内部的结构优化中,LIU等[17]分析了以微热管阵列为强化传热元件的冰蓄冷装置,发现该装置能有效扩大换热面积。YU等[18]利用金属泡沫来改善蓄冷装置,发现金属泡沫的加入有效地增强了蓄冷系统的热传导。MARTINA等[19]同样使用金属泡沫铝在相变材料中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铝金属泡沫的蓄冰和融冰速度是没有使用时的4倍和2倍。ZHANG等[20-21]研究了翅片管式冰蓄冷装置,建议翅片数量为8个。HAMZEH等[22]研究发现翅片的高度是加速冻结速率的非常有效的参数,通过将管的排列改变为三角形排列,凝固速率由于其不对称结构而增加。以上文献对强化蓄冷槽内盘管传热性能的优化居多,而缺少对盘管内部流动性能的优化。
管内流体流速越大,传热效果越好,但同时流速越大,压降越大。在蓄冰槽中,U形管并联连接,盘管的压力损失主要是来自集管和U形管连接处的局部损失。本文先从流速对U形管结冰情况进行模拟,为了减小水力损失,提出改进蓄冰槽内的U形管结构的优化设计思路,创新性地将折流弯应用在U形管和集管连接处,并对不同曲率半径的折流弯的传热和流动情况进行模拟分析。
数值计算采用k-ε湍流模型,控制方程选取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湍流耗散率方程,联立求解流体压强。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式中 ρ——流体密度,kg/m3;
u——流速,m/s;
p——压力,Pa;
μ——动力黏度,Pa·s。
湍流动能方程k:
湍流耗散率方程ε:
式中 k——湍流脉动动能;
σk——k的湍流普朗特数;
Gk——浮升力项;
ε——湍流脉动动能耗散率;
σε——ε的湍流普朗特数;
C1,C2——常数。
选择管长2 150 mm,管径6 mm,内弯直径12 mm,外弯直径24 mm。管两侧6 mm的水厚。网格划分如图1所示,网格数见表1。
图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Fig.1 Physical model and meshing
表1 网格划分情况Tab.1 Three kinds of grid generation
模拟管内流体采用乙二醇,入口温度为-4 ℃,针对不同流速 0.05,0.1,0.4,0.6,0.8,1.0 m/s,对 U形管直管段结冰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进出口结冰特性进行分析。
模拟结果如图2,3所示。图2示出了100 min时不同流速下管外水域的相变,颜色越深,冰量越多。随着载冷剂入口流速的增加,管外水域的冰量越多,这是因为流速越大,载冷剂流量越大,传热量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传热速率越快。但当流速增加到0.4 m/s后,流速再增加,颜色几乎不再变化,这是因为模拟蓄冰量一定,总传热量一定,流速对传热速率的影响存在上限。
图2 t=100 min时不同入口冷媒流速下出入口处冰厚情况Fig.2 Ice thickness at inlet and outlet under different inlet refrigerant flow rates at t= 100 min
图3 不同流速出入口处完全结冰情况Fig.3 Complete icing at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different flow rates
图3示出了不同载冷剂流速时的结冰速率,佐证了前述结论,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在流速大于0.4 m/s时,结冰速率几乎不再增加,此时再增加流速则会增加载冷剂泵的流量,造成能源浪费。同时,一般蓄冷都是在夜间进行,时长为6~8 h,若流速过大,结冰速率过快,会增加能耗,且不能充分利用低谷电。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流速进行蓄冷。
文献[23]对冰浆在直管、弯管、T型管内流动进行了压降模拟,发现直管的压降最小,T型管的压降最大。文献[24]对水在不同弯折角度的弯管内流动进行了模拟和实验,发现弯折角度越小,阻力系数越小。由于蓄冰槽中U形管与分、集液管垂直连接,基于弯管局部阻力损失比直角管小,拟在载冷剂分、集管和U形管连接处采用顺流布置的折流弯。
弯折部位会出现边界层脱离现象,产生回流和二次流[23]从而引起局部水头损失。同时根据文献[24-25]表述,此处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管道阻力变大,造成阻力损失。
由于U形管垂直置于蓄冰槽中,U形管和分集管的夹角为90°,在此条件下,对管径相同、不同曲率半径的弯管进行对比,流速采用上一节得到的最优0.4m/s,模拟结果如下。
弯管压力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曲率半径弯管压力分布云图Fig.4 Pressure distribution nephogram of bends with different radius of curvature
由图4可见,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管内压降越来越小,说明曲率半径的增大,可以有效的减小弯管的阻力损失,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弯折部位的边界层脱离现象越不明显,减弱在弯管处的回流和二次流现象,压力损失越小,从而降低管内压降。取进出口平均压力差值作为压力降,压力降随曲率半径变化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在不断减小,曲率半径从10 mm增大到30 mm时,压降减小了11.7%,从30 mm增大到50 mm,压降减小5.5%,说明曲率半径的变化对压降的影响在不断减弱,而再增加曲率半径会出现曲率半径极值,曲率半径为50 mm时管半径与曲率半径的比值为0.06。
图5 压降随曲率半径变化Fig.5 Variation of pressure drop with radius of curvature
文献[26]中指出,当管半径与曲率半径比值在0.052时,管内低雷诺数流动时,压降最小,这与本文结论一致,证明本文模型是可靠的。曲率半径为60 mm时,管半径与曲率半径比值为0.05,经模拟,压降增加到168 Pa,比曲率半径50 mm的增加7.7%。所以曲率半径在50~60 mm之间应该存在压降极值。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要合理地选择曲率半径大小。同时,蓄冰槽中由于集管和U形管管径不同,在连接处的局部阻力损失是盘管压降的主要来源,U形管数量越多,局部阻力损失越大,虽然单根连接处的弯管减小的压降很小,但应用到整片盘管时可以减小可观的数值。
对不同曲率半径的弯折部分进行了结冰模拟,探究在相同流速、相同管径、相同冰厚时不同曲率半径弯管的结冰速率,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t=20 min时不同曲率半径弯管的冰厚Fig.6 Ice thickness of elbows with different radius of curvature at t=20 min
由图6可见,在t=20 min时,曲率半径为30 mm时的弯管冰相占比最大,根据图7显示,完全结冰时,曲率半径为30 mm的弯管结冰速率最快,这主要是综合两种因素,根据上节压降模拟结果,曲率半径越小,在弯折处的扰动越大,这会使传热加强程度更加明显,但曲率半径的减小同时会减小传热面积,传热面积的减小又会减弱传热效果。曲率半径在30 mm时,比曲率半径为40 mm的结冰速率减小大约2%,而比曲率半径为20 mm的减小50%左右,曲率半径减小而造成的内部扰动对传热效果的增大在逐渐减弱,而曲率半径的减小同时造成传热面积减小减弱传热效果,两者综合影响存在极值。根据文献[27]的结论,U形弯部分曲率半径越小,Nu越大,传热效果越好,但是存在一个极小值,该结论与本文结论一致。由此可见,采用30 mm作为蓄冰时U形管与分、集管之间的连接弯管的曲率半径最为合适。
图7 不同曲率半径弯管完全结冰情况Fig.7 Complete icing of elbows with different radius of curvature
(1)流速对U形管内传热效果的影响很大,但在蓄冰量一定时存在上限,在流速大于0.4 m/s时,结冰速率不再增加。
(2)曲率半径从10 mm增大到30 mm时,压降减小了11.7%,从30 mm增大到50 mm,压降减小了5.5%,曲率半径为60 mm时,管半径与曲率半径比值为0.05,压降增加到168 Pa,比曲率半径50 mm的增加7.7%,因此,曲率半径在50~60 mm之间压降存在极小值。
(3)曲率半径为30 mm的弯管结冰速率最快,比曲率半径40 mm的结冰速率增加2%左右,比曲率半径为20 mm的增加47%左右,推荐30 mm曲率半径的折流弯。研究结果为实际冰蓄冷装置设计提供了参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