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单晓娅 高琳琳 王梦南
(贵州财经大学, 贵阳 550004)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及新举措*
单晓娅 高琳琳 王梦南
(贵州财经大学, 贵阳 550004)
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出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人民生活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障碍。本文分析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障碍;新举措
要想获得人类的生存,必须实现社会的发展,但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有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次次的环境公害事件频繁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十大公害事件,更是引起人们对工业化的反思,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催生下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它着眼于“社会—经济—自然”的整体利益,努力实现三者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国外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实践和建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循环经济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促进了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非常的迅速,郭强[1]提出转变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前提,且在不同的层面应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普通公民要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作为领导干部则要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张俊杰等[2]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因为循环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当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障碍,例如现行的法律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刘延春[3]曾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等。
西部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我国的环境安全,再加上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易破坏不易恢复,更突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西部是我国的西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聚集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无论是三大产业的总产值还是结构的合理程度都和中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因此,加快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在西部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建设生态文明,为西部人口、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指出了解决西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正确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全面而广泛,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努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的经济、社会、民族团结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观,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但在近年来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制约因素下,也出现了一系列主要障碍。
1.1 西部人口超载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大
生态障碍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能力模型函数可表示为[4]:
C(t)=f(F(t),L(t),P(t),R(t),E(t),A,t)
(F,L,P)≤(Rs,Es),
R∈Rs, E∈Es
式中:C(t)—人口承载能力;F(t)—经济发展; L(t)—生活水平; P(t)—人口数量; R(t)—资源; E(t)—环境; A—空间区域; t—时间; Rs—资源总量; Es—环境总容量; (F,L,P)≤(Rs,Es)—人口在一定经济水平条件下的生活水平应限制在资源与环境的允许范围。
西部人口总量虽低于中东部地区,但大部分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见表1),而人口承载能力远低于中东部地区,这是因为西部严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西部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自然资源进行着无节制的开发,出现了资源绝对短缺的现象,对实施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阻碍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表1 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 ‰
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尽管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数量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人口密度减少(2010年为1 2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相对于2000年减少了79万人,比重下降2.24%,见表2),而其主要原因是外出省外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比重较高。但是,绝对数量仍然相对较大,过高的人口增长数量与过低的人口承载能力,导致贵州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和环境过度消耗和污染的障碍,不利于贵州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表2 2010年贵州省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贵州省统计局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1.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西部脆弱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当前西部农业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经营纯收入52%、工资性收入35%、转移性收入10%、财产性收入3%),并且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为了自给自足。同时农村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力度较弱,人口增长率相对高于当地的经济增长率,导致西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粮食增产和收入的增加无法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因此,当地居民加大对自然的索取力度,过度开垦,滥垦滥伐的现象更加严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更谈不上保护了。这说明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与生态环保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直接关系,亟待改变与提高。
另一方面,西部工业化程度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刚刚起步,资源型产业粗加工比重过高,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未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主要成分,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和低附加值),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已经饱和,生态环境容量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政绩,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脱节,盲目追求高的GDP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 “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出路。
1.3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缺乏地方特色
西部南北跨度大,气候地理环境复杂,是我国少数民族积聚区和我国的西部边界,决定了西部各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地貌资源和文化资源。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应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高增长和政绩,忽略了当地的实际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盲目推进工业化,发展和本地区不相适宜的工业行业,机械遵循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一些原来颇具有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地方,正被不合理的城镇化吞噬,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形成了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规格布局,就像批量生产的产品,使其价值大打折扣。
1.4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
目前,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严重依赖政府,群众并非主体,有点本末倒置。一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取决于社会中的经济个体,这是根本。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进行宏观调控,宣传引导和鼓励提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经济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外在环境。
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的薄弱,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据调查,西部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大多是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生态障碍缺乏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并且由于西部文化教育水平较落后,平均文化素质低于全国水平,很多人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意识落后,脑子里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当生存需要维持和改善时,就理所当然地向自然索取。此外,人民的形而上学问题严重,忽视了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觉得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无足轻重,其实,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也是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的特征之一。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良好的生态法制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然而我国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在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仍不完善,例如,环境基本法、中央生态环境法都亟待修订和完善。西部生态法制建设极其薄弱, 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努力,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下,西部生态环境问题长期积累,追求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给西部的生态环境增添新的障碍。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在调整,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发达地区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的目光转向了西部,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压缩性污染,导致西部面临着艰巨的节能减排、减碳和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因此,生态环境质量很难一蹴而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仍呈继续下降趋势,对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和巨大压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2.1 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
科学发展观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重新审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思路,更新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开发和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即: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5]。这些都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既要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保护西部的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实质上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平衡,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所以,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重新审视既往的西部建设规划,把原有的战略计划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接受检验,弥补不足,填漏补缺,力求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的理性增长,力争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地发展。
2.2 以新型工业化取代传统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不再是单纯地追求产出增长,追求提高工业产值的比重,而是兼顾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要消耗较少的资源,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西部的工业化还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下,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生态危机将会加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根本上协调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环境,促进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向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转变。
2.3 将技术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西部原有的经济组成中科技含量较少,水平也较低,没有真正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即便有一些,程度也较低。只有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提倡技术创新,提高科技转化率才会使科学技术对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巨大的杠杆作用[6]。因此,农业生产中,要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引入优良品种,提高农业单产不是通过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在工业生产中,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发生态节能环保新技术,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环境压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采用清洁、再生能源,替换对环境有危害的原料,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淘汰落后技术,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发展的生态效率水平。
2.4 将有力的政策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行为受制度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制度的约束与激励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调控的政府则是制度的责任主体,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策支持。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其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导致人们生产生活中肆意使用而无需或者支付很小的环境污染成本,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所得到的利益远高于其因产生污染所支付成本时,生产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促使经济个体把保护生态环境融入自己的经济利益中,把环保当作一种自觉行为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障碍。这就需要政府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大力推动实施相应经济、行政政策,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法规支持。明确的法律、法规通过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发挥作用,规范个人和企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在树立标准指引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根据严重程度,予以相应的处罚(包括罚金、行政和刑事处罚)。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经济活动中的个体产生警示与示范,使之成为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的最后一道保障[7]。
2.5 将生态消费模式作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在当前的市场结构主体中生产者处于弱势,因此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决定产品及服务。如果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很强,排斥污染环境的产品,而大量地使用环保产品,即客观上把生态环保的观念及行动贯穿到了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这种消费需求无形中就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消费的主体主要分为个人消费者和生产者。区分标准主要在于以最终消费为主还是以生产为目的。针对西部水资源缺乏及生态环境脆弱等严峻的现实问题,生态消费模式主要要求要树立环保意识,科学合理地减少能源消耗。对个人消费者而言:一方面是选择有环保、节能、节水等认证和有专门的能源环境标签的产品。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节约使用水、电、汽油、天然气和煤气等资源,并养成习惯。对于分为农业、工业两类的生产者而言,生态消费模式就分别体现在:农业中,通过先进技术和改良农作物品种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是滥砍滥伐,过度开荒;采用生态的方法来提高土地肥力,而不是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在工业中,企业生产消费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替代能源,及采购时考虑供应商的环境表现。
[1] 郭强.竭泽而渔不可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4.
[2] 张俊杰,朱孔来,宋直伯.论建设生态文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14-16.
[3] 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生态文化,2014(1):20-21.
[4] 赵建世,王忠静,杨华,等.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能力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3,43(2):258-261.
[5] 郭静利,郭燕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效和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1(11):34-35.
[6] 杨昌儒.加快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1(5):95-99.
[7] 单晓娅.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36-167.
Obstructs and new measures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Shan Xiaoya, Gao Linlin, Wang Mengla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 China)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ince our country has implemented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western region,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Region obtained the remarkable result.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national unity, the stability of the border areas, people's income and the standard of living all made big progress. While on the other side,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n the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the environment produced many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ose obstruct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new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bstruct; new measure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KS046)
2014-08-26;2014-10-27修回
单晓娅,女,1964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E-mail:1051848726@qq.com
X171.1
A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