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陈素彬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吕梁公司,山西 太原 030053)
巷道开挖过程也是围岩应力调整过程,应力调整大小与巷道赋存条件、巷道断面形状、断面大小、岩性及施工工艺有关。其中,不可改变、无选择余地的因素反而对巷道的稳定性影响巨大,特别是围岩特性。要保持巷道的稳定和满足正常生产,必须采用合理可行的支护对策和支护方案,以适应和改善各种围岩特性,取得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效果。对于软弱岩层,由于具有膨胀、流变等特性,且胶结程度差,目前采用的支护对策是主动联合、主被动联合支护,应用广泛有效的支护模式是“锚网梁索+锚注”、“U型棚+锚索+锚注”。
软弱巷道围岩的松动范围大,岩体强度低,锚杆在掘进期及掘进影响早期,由于围岩未充分破碎,锚杆可以起到组合加固作用,锚索起到良好的悬吊作用。到了掘进影响中期、流变期,由于围岩裂隙充分发育,变形进一步增大,超过锚杆的应变、应力范围,锚杆的组合加固作用将进一步减弱,锚杆形成的组合加固层的自撑能力逐步降低,此时,锚索的悬吊荷载逐步增大,如果不采用后路加固措施,软岩巷道将持续变形,造成断面变形过大、喷层开裂、局部冒顶等不利于巷道稳定的现象。
注浆锚杆采用无缝钢管冷拔或焊接而成。从锚注原理来看,既可起到锚固作用,又可作为注浆管进行注浆,它将锚固和注浆结合在一起,用于软弱破碎岩层。
注浆加固在原有支护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适当松动围岩注浆,增强围岩本身的完整性和自承能力,起到了柔性让压和刚性支护的作用,与原有支护结构组成协调互补的耦合支护体系,使围岩、支护结构形成矛盾统一系统,保持整体稳定。锚注加固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浆封堵裂隙,防止风、水对围岩自身强度的瓦解。②注浆将松散破碎围岩胶结成整体,提高岩体自身强度,增强自承能力。③锚固作用能够成为由于变形对前期锚杆组合功能损耗的补偿,阻止组合层变形的延伸作用影响锚索悬吊荷载及效果。④注浆与喷层耦合,使荷载均匀分布。⑤锚注与原有支护结构形成交叉叠加承载圈,使围岩与支护结构协调为矛盾统一体,共同保持巷道稳定。
锚注加固施工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结合现场观测及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准确把握围岩变形过程,使其既形成裂隙,又保持在控。要求注浆加固时间把握恰当,在围岩处于残余应力、应变之前实现在控锚注。②注浆参数要视具体情况,动态调整,做到填充已有裂隙,不产生新的有害裂隙。
本文所研究巷道以屯兰矿南二盘区18201轨道巷为试验对象,巷道断面形状为半圆拱形,巷道净宽4.2m、净高3.5m,S净=12.8m2,S掘=14.2m2;喷浆厚度50~90mm,砼强度等级C20。巷道直接顶、直接底及煤层的f值均小于2.5;按围岩松动圈分类法,属于大松动圈(Ⅳ~Ⅵ类);按围岩变形量分类属于Ⅳ~Ⅴ类。整个巷道处于软岩地质条件下,且巷道围岩长期处于流变、蠕变状态,顶底板移近量较大,两帮变形严重,返修率高,巷道断面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造成采掘接替紧张。
拨门点处巷道底板距离10煤法距25m,巷顶距9煤法距34m。施工过程中,巷道主要揭露岩性为:泥岩厚约8m,灰色、块状、含植物化石碎片,局部较破碎。细砂岩厚约5m,浅灰色、薄层状、坚硬,含石英及暗色矿物,水平状层理。预计拐1点前59m巷底距离10煤法距10m。巷道与南部回风下山贯通位置处,巷底距10煤法距10m,巷顶距9煤法距49m。
巷道支护对策为组合式支护措施,主要支护环节为:围岩注浆以提高围岩整体性和强度;利用锚索调动深部围岩强度;加固两帮控制内移;采用底角注浆锚杆控制巷道底板稳定性。
第十一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军用供给粮票”(面粉、大米、粗粮、马料各“伍拾斤”“壹佰斤”“伍佰斤”“壹仟斤”版)。
巷道支护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锚网索+锚注支护设计图
普通锚杆:φ20左旋无纵筋等强螺纹钢锚杆,长度2400mm,间排距700mm×700mm。
注浆锚杆:直径φ22,长度2400mm,壁厚δ=3mm无缝钢管冷拔或4mm钢管焊接而成。
锚索:φ17.8mm钢绞线制成,顶部3根长度9.5m,帮部2根5.5m。
托盘:锚杆150mm×150mm×10mm碟形托盘,锚索600mmU29槽钢上面焊接150mm×600mm×6mm的平钢板加工而成。
注浆材料:水泥+水玻璃单液浆,配置方法是在纯水泥(425或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中掺加4.5%的45Be′水玻璃,其配比见表1。
表1 水泥水玻璃单液浆(4.5%水玻璃)配制表
4.3.1 变形量
巷道位移及收敛速率是反映巷道围岩变形和稳定性状态的重要指标。课题组2009年7月21日~2009年8月29日和2009年9月5日~2009年10月15日两个时段,在现场进行了巷道围岩变形观测。
图2和图3分别是巷道掘出后,第I测站和第Ⅱ测站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量、位移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看出,南二盘区18201轨道巷掘进期间,两帮和顶底收敛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掘进期间巷道变形观测结果见表2、表3。
4.3.2 变形速度
掘进影响期巷道表面位移量较大,14d掘进进
图2 掘进期间第I测站围岩收敛曲线
图3 掘进期间第Ⅱ测站围岩收敛曲线
尺29.4m,巷道两帮位移为99mm,两帮位移速度最大为6.0~6.1mm /d,顶板位移量47mm,底鼓量为113mm,顶底位移速度最大为5.3~9.2mm/d。
进入稳定期后,巷道表面位移量增速大大降低,两帮位移速度在0.3~0.7mm /d左右。
表2 掘进期间巷道表面变形情况一览表
表3 南二盘区18201轨道巷表面位移观测统计整理表
本文研究软岩巷道为大断面准备巷道,服务年限20年,要求支护结构稳定、断面满足生产要求、经济合理。结合围岩特性,采用图1所示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取得了预期效果。结论如下:
(1)对于软岩巷道,单纯提高支护强度和刚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的联合支护方式也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2)本文应用三维协控耦合理论,在支护方案中贯彻“长短结合、刚柔互补”的支护理念,协调施工时间、空间及研究对象,充分发挥锚索、锚杆、喷层、锚注结构的各自优势,最终实现巷道的稳定。
(3)本文支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工艺整体设计合理、可行。
[1] 王连国.锚注支护技术在砌碹巷道修复加固中的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0,20(3):45-48.
[2] 何满潮.软岩工程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3] 董方庭.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J].煤炭学报,1994(4).
[4] 张农.软岩巷道滞后注浆围岩控制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1999.
[5] 杨新安.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机理与技术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1995.
[6] 林育梁.软岩工程力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6):690-6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