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沈戈鹰,张孝文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主要是以地域和高校为核心建立的图书馆联盟,学界也有学者称之为“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其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进行考量,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而建立的一种图书馆联盟体[1]。“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下的图书馆联盟具有资源共享性、合作性以及公益性等特征。第一,资源共享性。图书馆联盟自成立之初,就是为了提升图书的流转率,利用最少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满足社会公众对文献的需求。同时,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关联也能使公众更好地在互联网上查询到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第二,合作性。图书馆联盟有赖于协议的约束,只有通过协议对图书馆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才能构建双方信任,双方也才能达到共同的愿景,实现互利共赢。第三,公益性。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只有少部分图书馆将师生之外的社会个体纳入到服务对象中,而图书馆联盟则更注重公益性,其联盟的宗旨就是为了联合众馆的馆藏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以社会大众为服务中心。
首先,构建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综合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需要[2]。近十年来,互联网、电子出版物以及数据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图书馆馆藏资源更为综合化和数字化。然而电子出版物需要图书馆花费资金购买,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图书馆难以大量购置电子出版物。“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可以时电子资源实时在互联网上共享,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联盟后,对于对方已有的电子出版物,图书馆无须重新购买,极大地节省了经费开支。
其次,构建图书馆联盟是满足读者多元化读书需求的必要保障。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群体阅读内容需求不一,知识的渊博性、广泛性和多元性决定了一个图书馆很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读书需求,只能尽可能的满足大多数读书的需求。构建图书馆联盟,实现图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能够使联盟成员优化各自的馆藏结构,满足本馆读者的读书需求。
最后,构建图书馆联盟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地域广阔,许多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其地方财政并不能给予公共图书馆足够的财政支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是技术设施落后、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人才,在满足读者读书需求方面不足。“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可以将多个区域的图书馆连接起来,实现跨区域合作,进而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也能有更好地发展平台,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
首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提供了硬件基础。图书馆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能够打造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海量的馆藏资源存储的数据库中实现共享,提升图书服务的层次的质量。同时,读者也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或者计算机随时随地地登录相应的系统借阅图书,极大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其次,高校图书资源为“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提供了资源保障。我国部分高校发展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许多馆藏资源,有些馆藏资源极具历史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很多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所不具备的。高校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有义务承担起提升社会公众知识涵养的社会责任。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依托本馆的馆藏资源优势,与公共图书馆进行合作,共同为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作出自己的共享。
最后,随着我国未来读书群体的扩大,社会公众的读书需求扩大化已经成为学界和实践领域广泛关注的重大命题。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图书馆之间通过合作来形成发展合力,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则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通过共同投资、共同使用来实现馆藏资源共享,能够解决社会公众读书需求扩大化的这一命题。
“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实践中的运作方式主要还是以资源整合以及资金整合为主,在服务方式上仍然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良好的合力[3]。例如,实践中高校的购置馆藏资源时没有考虑到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依然是倾向于本高校师生的读书需求,社会公众在图书馆联盟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书籍。同时,双方联盟后在管理机构上出现问题,实践中往往是哪一主体投资力度最多就哪一主体派遣相关管理人员对双方进行统一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与统筹管理,管理也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导致图书馆联盟工作开展不顺畅。现阶段“校地共建图书馆”模式仍然处于实践阶段,在运行方式和管理机构的选择上尚不成熟,不能形成一套系统性的协调管理机制是制约图书馆联盟发展的首要绊脚石。
一方面,部分地区图书馆联盟只是将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网站进行友情链接,公众仍然需要登录到相应的网站查询图书信息和借阅图书。现阶段图书馆联盟并没有对图书馆的电子馆藏资源进行整合,不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其整合为一个中央数据库,这就导致难以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书面检索、书目借阅等服务,阻碍了社会公众对电子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联合目录建设落后。例如,甲方图书馆购置新的馆藏资源后没有及时将其纳入到电子目录当中,社会公众不能在乙方图书馆及时的查询到最新图书馆藏资源,自然也就不知晓甲方图书馆最新购置的书籍资源。
一方面,图书馆联盟应当在合作协议上明确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管理人员的安排。笔者认为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图书馆各占同等比例,第三方监督成员占一定的比例来进行设置。通过这种人员设置,既能够保障图书馆联盟的各方都参与到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当中,确保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能够发挥第三方的监督协调作用。第三方可以由社会公益组织、文化局以及其他单位派遣相关人员。另一方面,图书馆联盟应当注重服务模式的联合,拓宽读书服务对象,图书馆联盟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应当考虑到残疾人、儿童、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做好问卷调查工作,根据本地区读书年龄分布以及读者需求来购置相应的图书,以此使图书馆联盟产生规模效应。
一方面,图书馆联盟要打造“一站式”服务的中心数据库。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联盟成员的电子资源上传到中心数据库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馆藏资源众多,因此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这要需要购置高性能以及高储存量的硬盘来保证中心数据库的运行。中心数据库应当包括检索平台、阅读平台等基本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联盟要加强联合目录建设,统一编目标准、编目时间,确保最新的馆藏资源能够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笔者建议图书馆联盟成员从图书入库环节入手,购置自动扫描机器对最新入库的馆藏资源进行扫描,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生成目录后上传至数据库当中。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言而言,谁拥有较多的知识,拥有较多的信息,谁就能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各个国家愈发重视在图书馆领域的建设,图书馆联盟成为新时代下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图书馆整体建设水平不均衡,图书馆联盟建设效果并不显著,图书馆联盟的服务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笔者以读者读书需求为着力点,重点对图书馆联盟的迫切性、可行性和困境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能够为图书馆联盟理论研究和信息服务实践提供参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