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陕西民俗文化教学

时间:2024-07-28

魏莉娜 ,肖雪峰

(1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5)

(2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1 从民俗语汇入手,以点带面的讲解陕西民俗文化

语言是最主要的交际工作,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现象入手,兼顾历史变迁,选择合适的民俗语汇进行讲解,在真实、鲜活的现代语言中,让留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更流畅的进行交际;将教材中的民俗词汇与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民俗现象自然生动的联系在一起。如:讲解春节民俗节日文化时,可以给留学生讲解“吃五豆”“办年货”“写对联”“扫舍”“年夜饭”等民俗词汇;讲解元宵节时,可以就“元宵”“送花灯”“谜语”“耍社火”等词汇先做简单介绍;讲解端午节时,可以就“粽子”“香包”“油糕”“五彩缕”等民俗词汇进行讲解;讲解中秋节时,就“圆月”“团圆饼”“中秋月饼”等词汇进行讲解。在讲解《中国人文地理》中西安这座城市时,教师可以讲解“羊肉泡”“冰峰”(饮料)“杜康(酒)”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词汇,在讲解宝鸡这座城市时,可以讲解“太白山”“法门寺”“哨子面”“擀面皮”等民俗词汇,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2 从陕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遗址和民俗文化节入手,寓教于乐

课堂上的教学基本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带到真实的语言和民俗文化环境中去,让他们亲身体会陕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亲自运用民俗语言描述民俗文化。通过自己亲身所感、所知、所用,让汉语学习者在真实、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一门语言,并能使汉语学习者真实的融入到陕西人的现实生活中去。例如,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成了以汉族为主多民族交融的陕西地区独特民俗文化和民俗语汇,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如:“冰峰(饮料)”“西凤(酒)”“德懋恭(水晶饼)”等。所以在陕西民俗语汇中就会有“雾尘子(香烟)”,“转心子(手表)”“鸡娃儿(水壶、茶壶)”等这些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有关的民俗语汇;为了让留学生能地道的运用这些民俗语汇,应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走访、参观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西安回坊风情街、陕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咸阳原家村民俗文化街等。另外,还可带他们参加各种致力于弘扬民俗文化的民俗文化节活动,例如:陕西省西安市每年都举办的“中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活动,让学生当场领略汉字书法艺术魅力;参观西安古文化艺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精华,组织学生们去大雁塔民俗广场参观,通过雕塑了解陕西十大怪及陕西戏剧-秦腔中的脸谱文化活动。总之,让学生们走出去,走到民俗文化活动中去,通过自身的所感、所想、所知,以达到所学的教学目的。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使汉语惯用语教学充分发挥传播民族文化的功能。

3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素养

伴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新兴学科吸引了许多有志于传播汉文化的优秀人才,他们为对外汉语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教师队伍的扩大,其整体素质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对外汉语教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主,即使对外汉语教材中编排了民俗文化的内容,教师也会忽略,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讲解一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满足初级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显得不够丰富和饱满。中高级阶段,学生会遇到俗语、谚语、歇后语、谐音、隐喻等具有特点格式或特殊社会意义的民俗语言。它们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且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例如:“一碗面条一折戏”、“一九二九,关门厮守;三九四九,冻破砖头”等民俗俗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结合其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表明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信息。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汉语语言知识,还应具有过硬的民俗文化素养。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技能,学习一些民俗文化方面的书籍,参加有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学术会议,与同行们多多探讨。还可以做一些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与民俗文化相互结合的学术研究,申请一些相关的课题,发表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

总之,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坚实的民俗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向学生们讲解民俗语汇和民俗文化。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系统地接受汉语语言学知识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理论素养,系统地掌握汉语知识是必备的技能,特别是要弄清楚民俗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其次对民俗文化包括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非取向、节日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4 编排对外汉语陕西特色民俗文化教材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讲的是人们初到异地时对当地风俗理解的重要性。中国因南北地理位置气候差异较大,在饮食民俗文化方面,形成独特的饮食习惯,根据地理位置分为八大菜系。陕菜虽然不属于八大菜系,但其烹饪发展可以上朔之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菜系之一。对于来陕留学生而言,我们应该重点讲解陕西菜的民俗文化特点。陕西以面食为主,特色小吃充满大街小巷。烹调的方法以烧、蒸、煨、炒、氽、炝为主,口味是以酸辣、鲜香为主等;中国的南北在节日民俗文化方面也有不同,例如:元宵节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的是“汤圆”;对事物的称呼也有所不同,例如:北方人称呼的“胡同”,南方人称呼为“弄堂”;生活在西北地区人们大多睡“火炕”,形成了独特的火炕民俗文化,而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们大多睡“床”等等,这些有关于民俗语汇和民俗文化的内容,都需要教师向学生们讲解清楚。

目前对外汉语教材编排很少涉及到民俗文化,即使有也是以整个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为主编排的,这样不利于汉语学习者了解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因此,可以编排一些具有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对外汉语教材,与目前的汉语教材相互补充,更能完善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资料,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课堂上的学习只是词汇、语法的积累过程。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积累,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特别是民俗文化教学,更应该寓教于乐,开展相应的语言实践课程,比如,带领学生们参观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观看民俗文化表演;品尝民俗文化美食;参加民俗文化活动,与民俗文化继承人面对面交流等。例如:咸阳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教师就组织学生观看“陕北民歌”大赛、“安塞腰鼓”表演、“陕西皮影戏”、“耍社火”、“舞狮子”等民俗文化活动表演。

6 结语

任何语言教学都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进行。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可见一斑。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民俗文化和民俗语言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民俗语汇,了解民俗文化,较快适应当地生活,减少交际障碍;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教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线资料。在地域民俗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中国的民俗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顺利完成语言交际。同时,也使中国民俗文化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传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