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图丨严雅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田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 人行道上的儿童娱乐设施 图|邱楚懿 摄
2. “D&I四平”装置 图|邱楚懿 摄
3. “圈圈王国” 图|尉闻 摄
如果说城市是一首歌,漫步城市是聆听、是享受的过程;如果说城市是一卷诗,漫步城市是悦读、是感悟的过程。漫步四平,既让我触碰到上海人间烟火的街巷生活,又让我领略到上海独具匠心的创意情怀。
四平路社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面积约2.75 平方公里。该社区集聚了大量工人新村,其中70%以上的住宅为老公房,建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四平路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较少,公共设施较为老旧,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如何升级改造公共空间,重新激发老旧社区的活力,是四平路社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自2015 年起,四平路社区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开展了名为“四平空间创生行动”(Open Your Space :Design Intervention in Siping Community)的社区微更新实践项目,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打造“创意、创新、创业”社区。该项目至今已举办了4季:第一季创生行动围绕社区营造,基于居民对公共空间改造的意向和需求,完成了72 处社区微更新;第二季更加重视公众参与的过程,邀请了本地居民和社会资源参与微更新实践,共同改造了10 余处楼道公共空间;第三季在多方参与的前提下,继续提升四平路社区公共环境的艺术性;第四季同样注重社区自治,在提升街道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塑造具有社区文化特征的“弹性空间”。“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街道空间的活化、社区楼道空间的重塑和老旧室内空间的功能置换与升级改造等。其中,街道空间是大众共享程度最高的空间,也是我漫步四平时直接接触到的空间。基于漫步四平的发现与感悟,我们记录了上海社区微更新中的街道空间活化之妙。
如何在存量空间里挖掘潜能,创造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促进居民交流互动,是社区微更新面临的一个核心难题。“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在其中展开了多元探索,深入挖掘街道空间的潜力,积极发挥艺术与创意的魅力,在大大小小可利用的空间里创造出不同类型的互动场所。
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外的自行车停放空间面积较大,但利用率较低,是重新改造、激发活力的潜在空间。创生行动对该自行车停车场的2/3空间进行了微更新,通过地形塑造、自行车架改造和水管再创造的方式,打造出供儿童嬉戏和娱乐的活动场所,并取名为“圈圈王国”。地面凸起的小坡为活动空间带来起伏变化,裹上亮丽新衣的自行车架可供儿童攀爬、钻洞,带有扩音功能的喇叭形水管是儿童玩乐的新奇设施,吸引了孩子们前来玩耍。此外,创生行动充分挖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之外的80 米长人行道空间,并将其打造为沿街的口袋花园。一方面嵌入了以“D&I”(设计创意学院简称)和“四平”为外壳、以儿童娱乐设施为内核的趣味装置,兼顾了展示和实用的两重功能;另一方面将绿化带中的6 个花坛交由“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营造队认领维护,营造队由学校、社区居民、社区企业以及其他志愿者等组成,通过共同维护花坛,促进互动交流并增强社区责任感。创生行动还将一个月亮形状灯光装置挂在沿街空间的树梢上,为原本朴实的街道空间增添了惊喜。
4. 月亮装置 图|邱楚懿 摄
5. 镜面座椅 图|尉闻 摄
6. 半围合式休息空间 图|尉闻 摄
漫步四平路社区会发现,不少老旧小区的门外有三三两两的居民将自家座椅甚至小桌子搬到人行道上闲坐、聊天、下棋、打牌。四平路社区的街道空间虽设有一定数量的长椅,但休憩设施和休憩空间仍然不足。街道家具的设置最显人文关怀。在社区微更新的过程中,创生行动也充分考虑了居民的休憩需求,在街道空间增设了不同样式的休闲座椅。
设计师在铁岭路的花坛边缘,尤其是邻近公交站的地段,增设了多个简易舒适的绿色小座椅,供途经的路人和附近的居民稍作休息使用。此外,在苏家屯路的公共活动空间放置了具有设计感的不规则木质构件、镜面艺术装置及趣味变形的长生椅,并在钟楼小品旁布置了半围合式的休息、交流空间。这一系列的街道家具不仅起到公共座椅的作用,还兼具点缀公共空间的功能,彰显了设计师的用心,让老旧社区的人情味儿更加浓厚,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强烈。
过去,四平路社区的街巷围墙多以白色或米黄色涂料进行简单粉刷,略显单调无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借助多彩的墙绘重塑了街道活力。艺术家在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的墙面绘制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图案,利用斑斓的色彩和变幻的图案给街道增添趣味,也给路人带去独特的视觉体验。
7. 铁岭路墙绘 图|邱楚懿 摄
8. 四平路地铁站入口墙绘 图|尉闻 摄
9. 《双重行为》舞蹈 图|邱丽娜 摄
10. 电话亭美术馆的展品 图|杨奕 摄
在铁岭路上,艺术家大胆使用明艳、多元的色彩进行涂鸦,其中艺术字体OYS为“四平空间创生行动”(Open Your Space)的象征,同时辅以抽象的几何图案,非常吸引眼球。彰武路是通往同济大学研究生宿舍区的必经之路,沿路的转弯角有非正式的自行车维修摊点、裁缝摊点和水果店,艺术家以此为创作灵感,根据摊点的特点在墙面绘制了相应的背景。有趣的墙绘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修车师傅和裁缝阿姨从此将摊点固定设在相应位置。此外,两人的活动与背景完美融合,共同构成这个转角的生动一景。然而经过一轮街道整治,修车摊点和裁缝摊点均已另觅他处,同时新一轮墙绘活动以“航空航天”为主题、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连续绘制的十多幅涂鸦替代了原有的摊点图案。新的墙绘体现了新时代的航天理想与青年壮志,但于我而言更爱摊点背景与修车师傅、裁缝阿姨的奇妙互动,细节之处更显人文温度。除此之外,四平路地铁站、鞍山支路路口等重要节点位置还有大幅垂直墙绘,构成四平路社区的独特景观。
随着手机等便携式通讯设备的广泛使用,电话亭的使用频率不断降低并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闲置电话亭的去与留是城市更新需要回答的问题之一。上海的电话亭为红色立方形架构,其中三面透明,值得充分挖掘潜能并实现电话亭的再利用。创生行动开创性地为这些街边闲置电话亭赋予新的功能,将其摇身一变改造成电话亭美术馆,借此拉进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这样的电话亭美术馆共有10 个,分布在赤峰路、彰武路、铁岭路、鞍山路等地。电话亭美术馆不定期更换展览主题,来自同济大学博物馆、四平路社区等地的展品,包括泥塑、布艺画、剪纸、木制工艺品等在电话亭美术馆里轮番展出。小小的街头美术馆为居民近距离了解艺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交流的美国艺术家Petra Johnson 还创作了名为《双重行为》的舞蹈,并安排两位身着黑衣的舞者在彰武路、阜新路路口以红色电话亭为背景进行即兴演出,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赏。
漫步四平,可以充分感受到创意元素在激发社区活力中的干预与催化作用。四季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将艺术、设计和创意引入社区,不仅塑造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互动场所、娱乐空间,而且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人情温度、强化了社区的文化特征、提高了社区的文化品位。“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远不止本文介绍的内容。街道空间的活化是社区微更新中的一部分,另外公共楼道的改造、社区室内交流空间的引入等均是创生行动中的耀眼环节,值得读者继续探索发现。除了漫步四平所能直接感受到的物质空间变化外,创生行动背后的社区自治、社区共建模式更是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制度内核。通过充分调动高校师生资源、党建资源、居委会、社区居民和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将多方力量凝结在一起,使其共同为四平路社区的美好明天出谋划策并亲手营造。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可持续模式,必定会给社区微更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