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图丨周凌(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朱璟璐(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对于当地或是熟悉广州的人来说,“荔枝湾里西关人家”这些字眼总会附带“一湾绿水、两岸红”的景象。西关得名于城外西郊之意,往时曾是乡郊绿野之地,是广州城西重要的自然风景区。从唐代荔园的郊野林苑、南汉昌华苑的离宫别苑到宋代环翠园,再至明清私人园林兴起,民国公馆别业相继落地,风光各有不同,一边是肌理规整的西关大屋,一边是渔歌互答的水乡民宅。无论是富贵逼人的商贾大家,还是以渔农为生的疍家乡民,都自成一派西关人家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
时至今日,旧时大屋住区的肌理尚在,园林风光地已化为城市公园,乡民不再以渔农为生,但仍保留扒龙舟、拜北帝等传统风俗。若要寻觅广州的传统味道,或许当地人都会推荐来这里看看。当寻访的人日益增多,当地政府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微改造的手法,让这个承载众多历史记忆的地方焕发新生。
1. 夜景湖畔灯光秀
空间与场所的区别,往往在于空间乘物,而场所载事。而事由人聚而起,悠闲的生活节奏是西关之于广州这座国际中心城市特殊的一面,城市休憩环境中的“边角料”成了“聚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之一。
位处泮溪酒家对面的原非遗博物馆,因省级公共配套选址调整,目前还处在重新定位策划阶段,室内尚未对外开放。而长期的围蔽施工,早已让这转角位成了片区内被街坊遗忘的角落。近期通过增添空间的趣味观赏性,增加园林配置的丰富度,甚至夜晚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投影秀,都属锦上添花之举。反倒是花基边、榕树底添置的石板凳,成为闲暇时人们喜爱到此的关键之处。想想过往西关人家茶余饭后习惯席坐门前,闲话家常,如今住进小区高楼却不免少了些逸趣。这类供游人休息、市民交流的街头空间正是维系、传承社区文化的必备场所。
2. 改造后的陈廉伯公馆后广场
沿着荔枝湾涌往西走进公园,涌边几幢历史风貌保存尚好的建筑,为片区的厚重历史文化增添了几分佐证。其中的陈廉伯公馆由于尚未进行整体修缮改造,些许沧桑感让人们不免多看几眼。而其背后的花园广场,过往因以大面积的灌木和乔木打造,即便留有联系外街的通道,也人迹稀少。广州的气候潮湿,这类花园总让人留下丛林密布、蚊虫滋生的印象,加之夜里昏黄灯光照映下、凋空零落的陈廉伯公馆,更让过路人客惶惶不安。
芬姨是住在附近多年的老街坊了,她说也是最近才真正走进了这个秘密天地,过往担心这边的安全问题,宁愿绕行。今天这里只是简单地去掉灌木层并适当抽疏了几株乔木,就跟变魔术一样面积大了两倍,闲时也多了推着婴儿车驻足的人群,邻居碰面也能寒暄几句。这里保留了绿地空间,激活出一个交流的场所。根据规划方案,未来通过陈廉伯公馆的改造,结合底层功能和广场的户外空间,将会提供趣味性的外摆区域,增强城市公共活动的渗透。
荔枝湾景区前期早已梳理出一批可用的物业空间,为了更好地延续西关文化精神,景区管理方借助市场力量,通过“文化+”的方式活用现状闲置或低效利用的空间,形成能达到更广泛传播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荔枝湾涌边上的廊桥二楼空间,先前只是静态文化资源展区,由于缺乏有效宣传且需要上二楼,不到100 平米的室内空间吸引不到多少访客。加上园区维护成本等问题,久而久之常日封闭。近期重新招商,由本土著名的民间收藏团体进驻,引入幼儿艺术画室,同时保留了“广州故事”等特色文化展区。新入驻的文化商户对展览和教学空间都进行了重新布设。迎合观赏者的口味,展品陈设也按趣味性进行了重新安排,通过新媒体传播,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一睹风采的访客,常设的展品有清朝当年经商社交宝典——《吕英华应酬撮要》、用粤语中字注音的《自学英语不求人》,更有来自中外摄影师、绘画师对片区过往多个时期的地图和摄影作品等。而父母带孩子们来学画,也更看重这里呈现出的文化气息,以及寓教于乐的别样新意。
3. 改造后的荔枝湾涌入口广场夜景
荔湾湖虽为人工湖,但岸边蜿蜒,形成不少半岛区域。其中菱洲岛地处公园的西北角,广场空间宽敞,往时为了丰富市民文体活动也曾摆放过几张乒乓球桌,并设有旱冰场。但由于场所、设施等设置不到位,使用率也不尽如其意。本次整体片区的业态活化重新把这片空间纳入统筹,引入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广府醒狮,并设立了“荔枝湾文创中心”据点,从拘谨于严肃正经的传统文化定位中走出来,摆脱高冷路线及老套死板的产品,用俏皮卖萌的新一代文创产品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扩大公众普及度。另外,作为以往人流量较少的片区北部空间的新增兴趣点,菱洲岛的文化引入丰富了整个园区的游览线路。
作为最大的半岛区,泮塘五约是片区内最能看到变化的。政府在2016 年把泮塘五约纳入首批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为这个地方带来了更生的出路。五约一带是城区中少有保留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聚落。即使周边城市化发展在快速推进,这个与荔湾湖公园紧邻的村落仍坚守着祖辈传承下来的故事与民风。公园在未完全免费开放的时期,村落与园区间有长长的、蜿蜒延伸的足一层高的围墙。围墙挡住了外间的视野,也阻挡了发展的机遇与再生的活力。随着微改造拆除了两者之间的挡路墙,这里成了独揽自然风光的半岛地带。顺着公园的林荫路,便可走进灰瓦青墙的屋宇中。
4. 大戏台私伙局
5. 荔湾湖公园私伙局
6. 夜景投射装饰
7.蒋光鼐广场休憩空间
虾叔是居住在五约数十年的老村民,眼见着以往加建密集的城中村,抽疏出了不少公共活动空间,按他的话来说,出门打牌、打边炉的惬意日子逐渐成了常态。村落的三官古庙,在上世纪曾改为人民公社。拆墙后,公社广场与公园直接相连,成了附近居民常来之地。更新工程后,林荫仍在,可活动的地方多了,也增添了公用的桌椅。广州的冬天暖如春夏,午后的阳光正好,除了毗邻数十年的老街坊两三围坐,也多了些从外面走进来的面孔。有的人逛完公园,走进来好奇张望;有的看似学生调研,拿着相机、笔纸来拍照、写画;也有住附近的居民,隔三差五就来坐一坐,久而久之也成为了村民的老熟人。
抽疏破旧危房是村落微改造中的一项工作,除了换来居民喜爱的户外空间,政府也投资复建了两千多方的新建筑。设计师选用了传统建筑的符号要素、色彩以及适应新功能使用的空间语汇,与旧民居风貌相协调的同时,也能让人读取新旧之别的信息。这些新建筑如同绣花一样,穿插在街巷空间里,在下一个转角,或许就能遇见新旧迸发的火花。政府寄望这些设计精巧的建筑能融入新的功能业态,作为五约吸引外来活力的激发点。虽然目前招商的工作还未完成,但可以预见,独有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十足的空间环境,必会提升这里房屋租售的价格以及带来旺热的人气。
在众多微改造动作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为荔枝湾地区而设的灯光工程。黑夜中的光亮,不仅带来安全感,也让不少人在日落之后,仍愿意留在园林庭院里穿梭行走。过往城市里的灯光工程,常常显得粗暴,缺乏细腻设计。强光的照射,不仅破坏了地区的风貌氛围,也给周边住户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而这次的灯光打造,除了点缀功能性照明外,也适应环境的文化特色增加了不少新玩意。
从逢源路进入荔枝湾地区,抬头可见两侧大榕树下挂着大小不一的白色月亮灯。灯的光亮度恰好点缀在树影当中,枝叶缠绕下的点点光斑,让场所通亮又别有一番意境。顺着荔枝湾涌前行,可见传统风味十足的新建筑立面,别有心思地投影着粤剧片段。西关地区作为旧时商贾、贵人们喜爱的聚居地,吸引了不少粤剧名伶居住于此;其后八和会馆的入驻,更带旺了本地粤剧文化的发扬和传播。今时今日,荔湾湖公园仍保留了不少粤剧的私伙局,每天下午必定时定候上演。这里用新技术放映的粤剧,引来了老居民的注目观看,连跟前的小孩们也顺着映画中名伶的动作上下比划。
以往入夜后的荔湾湖边,除了零散的旅人,大多是携家散步的邻里街坊。这次微改造的灯光工程按着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景色氛围而设置,按着节庆特色而有所变更,解决了夜间安全照明的同时,也成了反映西关文化的又一窗口。进入公园范围内,少了城市灯光的照射,湖岸边与树影下的点点星光相辉相映,自然生趣。在湖面最为宽广的五秀湖中央,利用灯光投射技术,设置了大型水幕电影,配合适度的光束衬托,用绚烂迷幻的画面向观者讲述了西关故事和广州文化。这晚的首场灯光秀八时开幕,岸边聚满了前来观看的人们。前奏音乐后,响起了小女孩唱的广府童谣:“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歌谣的旋律,仿佛从童年回忆中传来。歌谣里描述的,正是此处所在的荔枝湾。
虽说两岸荔枝红的景象已不复在,旧时乡民与大户人家也早已换成了平等而居的邻里街坊,外人来这里难寻书画里的旧时故事。而当地政府通过微改造的方式,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手法重塑了承载故事的场景。用绣花功夫推进微小场所的更新活用,在说好西关故事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营造了传承社区文化的场所和为当地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