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武建军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镇城底矿, 山西 太原 030200)
由于煤矿的开采工作,使得原有的地层完整性遭到了破坏,这就诱发了诸多的地质灾害,其中频率最高的当属水灾。由此可见,水灾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威胁非常大,不仅会淹没矿井以及工作面,甚至会威胁到井下的工作人员。同时,一旦水灾发生,救援行动就变得十分紧急而且很棘手。所以,一定要避免煤矿水灾的发生,将损失降到最低。要预防煤矿水灾,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搞清矿区附近的水源分布情况,然后采取手段进行治理。
针对煤矿水灾的防治工作,要搞清煤矿水灾具体的分类。由于矿区水的来源不一样,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采空区透水、断层透水以及含水层涌水等等[1]。
在煤层采出后会留下面积不等的采空区,如果不处理,长久以往会留下很多的积水。因此,在这种废弃时间较长的采空区附近布置工作面,很容易引发采空区的透水性事故。同时,采空区的水量越大,水压就越大,越容易引发透水性事故。此外,随着采空区的压力增大,积水进入工作面的速度就越快。
当工作面附近存在断层结构时,工作面的回采工作会扰动断层。断层一旦被干扰,极有可能出现隔水能力失效的现象,这也是诱发断层突水事故的主要原因。在未受工程扰动的情况下,断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人类的开掘活动会使这种稳定变得不再平衡,就致使大量的地下水流向工作面。这种现象出现时,会大大增加煤矿工作面排水的难度,使得整个巷道变得非常泥泞难走,但是这种突水事故并不会淹没工作面。事故的出现反映出煤矿井下的安全措施存在漏洞。
含水层突水,是指煤层由于防水层的破裂而使地下水进入工作面。一旦煤层的顶板或底板出现水压增大的现象,就会出现这种事故。由于人类的开采活动,煤层防水层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这些应力集中的区域会出现不规则裂隙,水会顺着裂隙涌出。与此同时,随着工作面的采高增大时,位于采空区上部的冒落带,即导水裂隙带(如图1 所示)的高度也随之增大。一旦导水裂隙带的高度越过含水层,就会致使水从含水层流向工作面。
图1 导水裂隙带分布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开采环境的地质情况出现变化,会诱发煤矿的水灾。所以,完善煤矿地质勘探工作对于煤矿的防水治水极其重要。
了解矿井水从何而来,是煤矿防治水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水的源头不同,对井下工作面造成的危害也不同,从而也就诞生了多种类别的矿井水灾。在勘探前,一定要通过打钻孔的方式来探明工作面附近的水源。钻孔不仅可以搞清地下水的分布范围,还能对水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水压是评价水灾严重与否的重要指标。同时,在勘探过程中应记录采空区的富水情况。在我们知道水源的基础上,再去研究治水排水方式措施,例如,可以用水泵排出采空区积水;灌浆用于封堵含水层中的水[2]。
工作面设计地是否合理,也是诱发煤矿水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作面布置不合理,在开采过程中会对水源造成很大的干扰,致使水灾频频发生,就比如某些工作面设置在了断层的周围。在地质勘探资料不明确的情况下,过大的开采强度会破坏煤层上方的防水层。如果事先获得了准确的地质调查数据,然后根据地质情况进行工作面位置以及长度的设计,会极大地减少煤矿灾害出现的频率。与此同时,地质勘探工作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开采活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由于缺失高效的防水治水理论,而且针对防水治水的关键技术也不完善。即便在一些矿井,关于煤矿的防水治水工作可以很好的进行,但是这种理论技术会因为矿井的地质差异、气候差异而难以在国内大范围推广。所以,格外的需要完善先进的防水治水技术理论。笔者认为,合理利用大数据,对水灾的诱发过程进行全方面分析,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可以对煤矿的防水治水理论进行一个完善,这也是为煤矿的治水工作提供借鉴。
瞬变电磁法的主要基本原理是,利用回线圈(接地或不接地)沿着地下的方向发射处产生一次脉冲磁场,并且在每次脉冲磁场发出的持续时间内利用回线圈和连接的电极,来分析二次涡流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二次涡流场的磁场空间进行解析结果,也能够推断出被测区的地理结构和水文地质状况[3]。大致原理图如图2 所示。
图2 瞬变电磁法原理图
本次研究的是山西某煤矿公司的矿井,其中15号煤层北侧井田的6 号工作面坐落于5 号井口向东1 215 m 左右。该位置地面海拔在1 325~1 375 m,井下掘进工作面标高740~780 m。15 号煤层的厚度不等,最厚处达到了25.80 m,最薄处仅有2.52 m,煤层的平均倾角为5°左右,煤层附近的岩层岩性主要有泥岩、砂质泥岩以及粉砂质泥岩等。根据巷道周围的钻孔资料显示,煤层遭到了火成岩的入侵,但是这种现象随着推进方向渐渐不明显。15 号煤层北侧井田6 号工作面上面存在着5 号煤层工作面,以及诸多废弃的采空区,这些采空区与15 号煤层的间隔距离为40 m,根据现有的地质资料,不能确定各个采空区的连贯性。
依据煤矿防治水的原则,综合分析15 号煤层的具体水文地质情况,决定应用360°全方位瞬变电磁探测仪来针对工作面的地质情况进行探测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井下的安全生产。全方位探测的具体工作是以被测点位为中心、以100 m 的测量长度为半径画出一个圆形区域,然而实际测量的距离只有80 m;勘测的循环进度是每过80 m 为一个循环来进行井下勘探,同时,一旦出现低阻异常的区域,就要对该区域进行钻探取物验证,为了勘测更准确,在勘测时应该多设置几个钻孔。应用瞬变电磁法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事先布置好测点,然后开展测点探测工作。对于超前探测的测点,一般分为两类,即水平方向的测点以及垂直方向的测点。两种测点的具体布置施工图如图3、图4 所示。
图3 水平方向探测情况
图4 垂直方向探测情况
含水层周围的岩石岩性, 主要为细颗粒状砂岩、中粒砂岩和砾岩。其中砂岩的裂隙承压水,是该地区煤层开采的最直接充水含水层。作业面周围并没有明显的导水构造,也没有影响作业面的开挖。作业面的最大涌水量约为0.020 m3/min,而正常涌水量则为0.005 m3/min。但经过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已经能够知道,在整个6 号作业面的煤层开掘过程均不受正常含水层最大涌水量的影响,同时作业面在开挖过程中,最主要的水灾隐患源自于上覆地层的诸多采空区积水。
煤矿水灾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此类灾害的发生。煤矿水灾可分为采空区渗漏、断层突水和含水层突水三种类型。矿井水治理的关键在于完善地质勘查工作,而地质勘查是防治水害的重要工作,主要归结了三个方面:有助于探索矿井水的来源,设计合理的工作面,完善矿井水防治理论。同时,本文还列举了瞬变电磁法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其中的勘测结果可以很好的反应出巷道工作面周围的地质情况,可以为煤矿防治水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