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突矿井巷内预置隔离墙成双巷支护技术分析

时间:2024-07-28

李 毅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双柳煤矿, 山西 柳林 033300)

1 工程概况

9106工作面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上顺槽设计673 m,该巷道服务年限约为1年零5月,工作面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9106综采工作面平面布置图

煤层层位稳定,结构简单,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厚度为1.4~1.8 m,平均约为1.6 m,煤层倾角2?~8?;煤层物理性质为黑色暗亮型,较脆易碎。断口呈参差状,沥清光泽。

直接顶是指在采空区以冒落,在采场内由支架暂时支撑的悬臂梁,在推进方向上不能始终保持水平力的传递;基本顶是指运动时对采场产生明显影响的传递岩梁组合。

9106工作面上顺槽掘进可知,煤层的平均厚度为1.6 m。直接顶厚度一般为采高的2倍,煤层上方3.58 m的灰色炭质黏土岩作为直接顶。

基本顶范围取采高的5~6倍,即8~10 m左右;煤层上方2.99 m的浅灰色黏土质粉砂岩、2.74 m浅灰色灰岩以及4.44 m的浅灰色细砂岩作为基本顶。

2 宽断面巷道支护方案

2.1 巷道掘进施工参数

考虑到巷道断面偏大,掘进过程中还需布置瓦斯抽放钻场,部分位置巷道宽度将进一步增大。为降低巷道支护难度,巷道掘进时按5 m宽进行掘进;隔离墙施工完毕后,左帮煤壁刷帮1.5 m,使瓦斯巷宽度达到2.5 m[1]。后期回采过程中,保留瓦斯巷作为下一工作面的运输巷,在瓦斯巷返修过程中,进行煤壁左帮的第二次刷帮,达到运输巷宽度要求。

2.2 刷帮前巷道支护参数

2.2.1 支护形式的确定

根据《MT 1104—2009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并结合矿井具体条件,9106工作面上顺槽顶板采用左旋无纵筋树脂锚固螺纹刚锚杆,两帮为管缝锚杆,配合锚索等进行支护。

2.2.2 支护参数确定

1)顶板。

采用左旋螺纹钢锚杆,树脂锚固。锚杆尺寸为18 mm×1 800 mm,间排距为900 mm;锚固剂为MSK2350,每根锚杆用1卷;采用150 mm×150 mm×8.0 mm方形托盘,螺母为高强阻尼螺母,配合减阻垫圈;锚固力不低于85 kN,预紧力不低于30 kN。

钢筋梁作为组合锚杆的构件。采用Φ14 mm螺纹钢加工而成。同时采用锚索加强支护,具体参数:SKP15-1/1 860,Φ15.24~Φ6 500 mm,每3排(排距2.7 m)布置2根锚索,间距为1.7 m;锚固剂为MSK2350,每根锚索采用3卷;托盘采用钢制蝶形托盘,尺寸为200 mm×200 mm;锚固力不低于200 kN,预紧力不低于80 kN。

2)右帮。

金属管缝锚杆长度为1 600 mm;铁托盘规格为150 mm×150 mm×8 mm,孔径为24 mm。间距1.3 m,排距为0.9 m。

破碎地段及过断层处,采取挂网、增加支护密度等措施;若顶板存在冒落危险,采用锚杆及锚索支护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求时,可采用架金属棚支护。

2.3 刷帮后巷道支护参数

巷道按5 m宽掘进后滞后一定距离施工隔离墙将宽面巷道隔成回风巷和运输巷2条巷道,其中瓦斯巷的支护强度要求较高;刷帮后进行补打锚杆和锚索,支护参数如下:

1)顶板。锚杆尺寸为18 mm×1 800 mm,间距800 mm,方便施工排距为900 mm;锚索距左帮1.3 m,每三排锚杆布置1根,排距为2.7 m。锚固剂、托盘等参数与刷帮前一致。

2)左帮。由于考虑到后期的第二次刷帮,不进行支护。实际施工中在“锚杆+梯子梁+锚索”支护的基础上,进行挂网加强支护,锚索支护采用锚索梁形式;其中回风巷锚索梁交替布置,瓦斯巷依次布置。

钢网规格为长×宽=1 m×1.6 m;锚索梁,使用12号槽钢加工梁3 000 mm,两孔间距2 200 mm,孔两端保留400 mm,每套锚索梁配套使用2块钢板,钢板厚10mm,长200mm,宽200mm,钢板孔径15.6 mm。

3 现场监测内容及测站布置

为验证巷内预置隔离墙成双巷的效果,需要对其进行现场监测;综合分析相关参数,对原技术方案优化和修正。

3.1 监测内容

由于正常工作期间,人员不能进入瓦斯巷,监测主要针对回风巷进行。监测的内容有:煤体应力分布、隔离墙受力、围岩变形、锚杆(索)受力以及顶板离层等。其中隔离墙应力监测采取远距离模式,即利用引线至回风巷进行具体参数测定。观测期间工作面回采约为82 m。

3.2 测站布置

根据所需监测内容,在回风巷中选取距开切眼约20 m、40 m和60 m处布置3个测站,分别为I、II和III。

测站I、II和监测巷道围岩变形;测站II和III监测巷道顶板离层、煤体应力、锚杆(索)受力。监测内容及位置如图2所示。

应力计编号分别为:II测站1号—5号煤体应力计,III测站6号—10号煤体应力计;隔离墙应力监测为1号隔离墙应力计[2]。顶板离层编号为:II测站1号顶板离层仪,III测站2号顶板离层仪。锚杆(锚索)测力计编号为:测站1号—3号II号锚杆测力计以及1号锚索测力计;III测站4号~6号锚杆测力计以及2号锚索测力计。

图2 巷道测站布置图

4 监测结果分析

4.1 巷道围岩变形

用十字布点法测量巷道围岩变形,即在顶板和两帮设置四个基点,通过监测其距离变化,观测巷道变形。

1)3个断面中顶板的最大下沉量29 mm,底板最大鼓起量40 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69 mm,两帮(主要为煤壁侧)的最大移近量53 mm。从整体来看,两帮移近量较顶底板移近量小,主要是由于隔离墙的存在限制了两帮的移近,与此同时煤壁侧的管缝锚杆支护有效地控制了其变形。距离工作面较近时,煤壁侧出现片帮等,但由于巷道积水等原因,无法进行监测。

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对围岩变形明显影响的范围约在24~28 m,该范围内应当加强支护,9106工作面回风巷实际超前支护距离为25 m,可以基本满足要求。

3)距离工作面20 m范围后,围岩变形一般明显增加,尤其是10 m范围之后,变形速度明显加快,说明该区域属于超前支撑应力集中区。

4)顶底板移近量与两帮移近量均较小,不会对巷道的通风造成明显影响,能够满足基本要求。

4.2 顶板高层

顶板离层监测选用KGE30C离层报警检测仪。在9106回风巷顶板中部垂直打入一个Φ28~Φ32 mm、深6.5 m左右的钻孔,在钻孔2.0 m、6.2 m处分别布置浅、深基点以固定锚爪。锚爪随岩层的变化而发生相对移动,其量通过仪器内传感器记录下,通过顶板不同层位的位移差,从而判断出巷道顶板的稳定性和锚杆支护效果。

4.2.1 断面Ⅱ处巷道离层监测数据分析

1)在工作面超前20 m范围以外基本没有离层发生;超前工作面15 m左右时,开始出现较明显离层,并且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离层量逐渐增加。

2)离层量增加时,深基点读数增加明显,最大达到12 mm;浅基点读数基本维持在4 mm左右,说明离层发生在浅基点与深基点之间。

3)离层量总体较小,说明巷道锚网支护效果较好,有效地控制了顶板离层的发生。

4.2.2 断面Ⅲ处巷道离层量监测数据分析

1)总的来看,2号测点的顶板离层量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增大;大约在超前工作面25 m处开始有明显离层,最大值约为10 mm。

2)工作面推进10 m以内后,离层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3)离层量增加时,深基点、浅基点读数以及二者之差均有所增加,说明在浅基点之下以及浅基点与深基点之间均有离层发生。

4)离层量总体较小,说明巷道锚网支护效果较好,有效地控制了顶板离层的发生。

综合分析断面II和III处的离层数据,可知两处的顶板离层量均较小,最大约为12 mm,说明巷道整体支护效果较好[3]。

4.3 锚杆锚素受力

锚杆(索)测力计采用ZMC-IIA液压式锚杆工况测力计。选择回风巷断面临近位置处巷道中部及靠近工作面煤壁侧的3根锚杆、断面临近位置的1根锚索进行锚固力测量。

4.3.1 锚杆受力

断面II和断面III处巷道顶板锚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受力趋势监测数据分析。

1)随着工作面回采,断面II处和断面III处的锚杆受力逐渐上升。

2)开始时,锚杆受力为50 kN左右,受力较小。

3)断面II在距工作面26 m左右时,锚杆受力明显增加;断面III在距离工作面20 m时锚杆受力开始增加;综合分析,20m左右为超前支撑应力集中区。

4)断面II处1号锚杆最大受力100 kN,断面III处5号锚杆最大受力9 kN;锚杆最大受力均小于其破断力;锚杆支护参数较为合理。

4.3.2 锚素受力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断面II和断面III处巷道顶板锚索的受力监测数据分析:

1)随工作面的推进,断面II和断面III的锚索受力整体呈上升趋势。断面II中锚索测力计最大受力为172 kN,断面III中最大受力156 kN。

2)根据曲线变化,锚索受超前采动明显影响的范围在工作面前方15~20 m。

3)由观测结果看,锚索受力小于锚索的破断力,选型较合适。

结合巷道顶板离层和锚杆锚索受力分析可知,回风巷道总体支护效果较好,在锚杆、锚索等支护下有效地控制了围岩离层的发生。

4.4 隔离墙受力

隔离墙内应力计布置高度为1.0 m,距边缘0.5 m;回采过程中,隔离墙应力监测数据分析。

1)从1号测点来看,隔离墙体中最大压应力约为6 MPa,顶板压力不足以破坏隔离墙体,它仍然呈弹性状态,有支撑上覆岩体的能力。在回采60 m之后,隔离墙体内部的应力维持在4 MPa左右,和理论计算比较吻合。

2)在工作面后方20~60 m,隔离墙体内压应力为2~6 MPa,波动范围较大,这和该位置处顶板运动较剧烈相吻合。由于该处距工作面较近,在顶板来压作用下,引起隔离墙体内应力变化。在工作面后方60 m外,受顶板来压影响减弱,顶板运动趋于稳定,墙体受力逐渐平稳。

总体而言,隔离墙体受力较小,是稳定可靠的。

5 结语

提出一种高突矿井巷内预置隔离墙成双巷无煤柱护巷技术,该技术在9106工作面进行了工业试验,对该试验巷道初次回采期间围岩变形、锚杆(索)受力等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巷道的稳定性较好,可以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在类似的条件下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