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钱晨路
上海文化产业新地标——西岸传媒港坐落于上海市徐汇滨江核心地带,地上建筑以“九宫格”样式排列。这里将成为以影视制作、数字科技、文化娱乐、休闲消费为特色的上海国际文化、传媒、科技新中心,不久的将来,央视华东总部、腾讯华东总部、游族网络等文化传媒“巨头”将在这“安家”。
你知道吗,在这“九宫格”地平线之下,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王国”。传媒港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就达到44万平方米。这里不仅拥有全联通的B1层地下商业综合体、5200个车位,还有实现“人车分流、车位共享、车车分流”的地下环通道,集商业、交通、休闲于一体。在这里,公共资源实现规模化设置与共享,土地资源也得以高效利用,地平线之下的空间迎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将轨道交通与街区商业结合,能有效提升轨道沿线的品质,吸引大量人流聚集,这也是现在很多商场地下一层与地铁出入口相接时的常规做法,传媒港也是这么做的。
“从地铁站出站后,不用上到地面便可以逛街购物,这里的地下商业街体量非常庞大。”徐汇区民防办工作人员李钢向我们介绍道,“大片的地下商业区分布在传媒港地下的北、中、南‘三轴’及贯穿南北的龙腾大道‘一带’,将传媒港‘九宫格’串联了起来,人们不用出去便可以将传媒港兜一圈。”
如果仅仅是庞大的全联通地下商业街区,似乎还不足以体现传媒港地下王国的魅力。
如何连接地面建筑与地下综合体,并充分利用不远处的黄浦江江景为步行增添乐趣,是设计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将地下步行网络进一步延伸至地面,把轨道交通、商业街区、地上建筑串联起来,打造立体化的步行网络。”这一设计方案获得一致通过。在地下商业街区与地面大厦相连接的部分,设计者把直通地面一层并可摄入自然光的下沉广场作为过渡,不仅提高了空间上的使用率,而且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克服了传统地下商业空间压抑、辨识度低的缺陷,为轨道交通与商业设施综合体注入活力。
地面上的步行网络也同样精彩,行人将在此收获“空中漫步”的美妙体验。设计者通过建造二层平台打造城市“第二地面”,将传媒港“九宫格”内的建筑连接起来,并在平台上种植大量乔木,为行人提供绿树环绕的宜人林下空间。此外,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不同主题的节点广场以及铺设合理的消防排烟孔,都让步行充满了乐趣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多层次、立体化的慢行交通系统纵向连接地下一层至地上二层,不仅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让江景、城市、人在这一刻得到了融合,为繁忙的都市生活提供了片刻悠闲。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规划设计不再仅限于地面层次的开发,而转向了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更加强调空间的集约化整合。
传媒港拥有5200个地下停车位,作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最大的地下整体停车库,有助于分离过境交通、避免地面道路拥堵,形成便捷到发、交通均衡的道路交通体系。设计者在传媒港的地下二层修建了一个车行公共环形通道。
“环道与市政道路直接连接,进入传媒港区域内的车辆可以统一从街区外围经环道快速驶入各个地块下的停车场,有效缓解附近区域部分节点路段的交通压力。”西岸集团项目工作人员介绍,“环道是按照市政道路标准修建的。换句话说,如果在通道内违反了交通规则,司机将会受到交通处罚。”
为使车辆更为高效地驶入传媒港地下二层、地下三层停车场,环道被设计成逆时针单向双车道,各停车场采用右转右出的通行方式与环路相连通,避免因方向感丧失而带来的通行混乱。此外,环道限速20千米/小时,投入使用后,将通过运营管理及与交警部门合作的形式,促成环道的规范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
传媒港地下有四通八达的车行公共环形通道,而在地面上仅设置三个直接连通环道的匝道出入口。“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各个地下停车库在地面的出入口数量。”李钢说,“出于‘公共快速出入口匝道+地下快速环路’的设计理念,对停车库出入口统筹布置,能最大化减少路段开口对道路交通的干扰。”
繁忙的地下交通体系以及集约整合的地面匝道口,不仅优化了地面交通环境,也营造了安全、舒适的怡人街区环境。
立体空间步行网络与车行公共环形通道宛若两条丝带,分别在空中与地下串联起传媒港。纵深共计五层的庞大建筑群体,是上海首个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独立立项出让的案例,但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由于传媒港地上两层与地下三层的土地分别受让给了不同的开发建设主体,同时各项目需要通过公共开放空间及共建共享设施相互关联,因此,如何协调各项目进度、如何统一连接部分的施工技术标准成为传媒港建设过程中需要攻克的最大难关。
“比如地下停车场这里,按照设计方案需配建22102平方米的民防工程,具体的设计标准由民防部门提供,但停车场的开发建设主体却是另一个,当地下停车场与商场部分连接在一起时,就又牵扯到另一个开发主体了。”西岸项目工作人员说,“所以,在设计阶段与建设前期阶段,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不同的开发主体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各子项目能‘合体’成功。”
鉴于开发过程中的难点,西岸项目设计者创造性地加入了设计总控环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建设理念,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为手段,对各个子项目整体把控,帮助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设计总控就像一根指挥棒,制定建设统一标准的同时,也在不断协调、平衡多方利益,最终呈现了区域组团式开发和地下空间统一建设的“协奏曲”。
此外,西岸传媒港区域各楼宇共同集成在一个从地下三层到地面二层平台的巨大容器中,如何有效实现各类动线联系、创造地上、地下一体化,也是项目负责人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的问题。
汇集采光、通风排烟、信息发布、立体交通功能的“城市核心筒”就这样诞生了。地面二层至地下三层通过“城市核心筒”,实现了地下地铁、地面交通等公共交通与商业、办公之间的垂直交通联系,让几个相对独立的地块连接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同时,“城市核心筒”作为立体街区的核心枢纽,不仅减轻了空间及流线上的通行压力,可以将访客从地铁站、停车场便捷地送至目的地,也因为丰富的空间流线变化给使用者带来富有魅力的空间体验。
在设计总控这一“指挥棒”的引领下,地上、地下的步行与车行网络被串联起来,垂直打通了传媒港五层纵向空间;各楼层又通过“城市核心筒”紧密相连。西岸传媒港这座“立体城”为我们展示了城市地下空间极致开发的典范,同时也为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做了有益尝试,地下空间开发的“协奏曲”还将继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