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 征
(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济南 250099)
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势概述
王 征
(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济南 250099)
当前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引发了系列变革;新能源逐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材料技术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的交叉和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达国家纷纷抢滩新能源、环保技术、生物技术、网络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此,我国应当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抓好产业集成,促进产业融合,改善产业投融资机制,出台区域性产业促进措施,从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发展
自国际金融危机后,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制高点,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加大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振兴、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等相关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部署。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行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成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潮流。
国际经济发展史中的无数事实表明,每次重大经济危机之后,总能孕育和生长一批新兴产业,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摆脱经济危机的有生力量。世界各国对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也有力地加速了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国际新兴产业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种种迹象表明,未来15~20年内,将可能出现新一轮产业革命,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浪潮正汹涌而来。
1.1 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一代信息网络、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型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和平板显示等新兴信息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经济增长点。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其成员国宽带普及率已达25.9%,约为2000年的4倍;2009年全球移动用户普及率为67%,约为2000年的5倍:移动宽带普及率为9.5%。通信网、物联网的融合发展将重构全球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和对实体经济的便捷管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社会活动。经由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在工业生产中的集成化应用,能够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程管理、营销服务等生产经营环节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进程,实现研发资源、生产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协调优化配置,进而推动精益生产、精准管理、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因此,学术界和产业界一致认为,新兴信息技术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可限量。
1.2 生物技术将在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引发系列变革
生物技术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芯片、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等领域的应用已取得重大突破,进入规模生产阶段。2008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诊断试剂产业年增长率保持在15%~20%的水平: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约为3360亿美元(2008年仅为3000亿美元)。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生物技术革命将成为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要方向,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生物技术将渗透现有产业体系的各个层面。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有关报告指出,到2030年,将有35%的化学品和其它工业产品来自工业生物技术。
1.3 新能源将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稳步推进。2009年,全球风机装机容量、光伏总装机容量、太阳能电池总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31.7%、44%和49%。截止到2012年,共有约200万辆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上路。采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一体化电力驱动系统技术的纯电动汽车性价比大大提高,在全球风靡一时。尽管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消费当前所占比重仍然微不足道,但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和绿色能源消费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研究表明,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日益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1.4 新材料技术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材料技术本身既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又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观点认为,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是21世纪现代文明和日常生活的三大支柱,同时材料又是信息和能源的物质基础和承载体。近年来,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世界新材料产业规模接近8000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近1/3。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材料产品更新换代快、生产经济性强、产品性价比优、制造过程绿色化等特征得以进一步发挥,世界新材料产业呈现出了专业化、复合化、精细化的发展势头。以稀土材料为例,其应用范围已渗透到新能源、节能环保、国防军工等有关方面,品种和规格已逾万种。鉴于它的基础作用以及应用的广泛性,未来新材料技术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强大物质基础。
1.5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的交叉和融合将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者是某类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其中,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发挥基础和支撑性作用,生物、纳米、材料等尖端技术将更广泛地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由此产生若干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进而引发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兰德公司有关研究指出,生物、纳米、材料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可能会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例如,新材料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可能在微创手术、健康、生命检测、寿命预测等领域产生一批新技术;而信息技术将为遗传学、生物芯片、医疗设备、智能材料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在制定新兴产业振兴规划过程中,如何选择发展潜力巨大、带动效应明显、产业支撑力强的产业作为龙头至关重要。目前来看,各国对于未来引领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各有侧重。美国和欧盟的新兴产业以低碳环保、新能源类为主,英国关注低碳和数字产业,日本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加拿大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俄罗斯提出实施纳米创新计划和大力开发核能技术,印度侧重发展信息、核能以及生物技术产业。本文选择几个代表性国家加以剖析。
2.1 美国:重点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推出了“能源新政”,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储存、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能源法案,例如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清洁能源和能效技术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投资7870亿美元重点发展新能源等产业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美国政府还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为了给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正在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力争引领未来国际新兴产业的发展。
2.2 日本:加强低碳、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具体包括开发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譬如在2008年出台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主张大力发展高科技,重点发展太阳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并且为产业科研提供财政关税等政策扶持以及资金补助;2009年出台了《未来开拓战略》,敦促建成世界第一的节能环保国家,确保在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燃料电池、绿色家电等低碳技术领域产业市场份额领先。日本政府还通过促进产业界同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开发机制,包括支持产业界与大学共同研究、政府委托产业界与科研部门共同研究等各种形式,着力推动各种技术创新。
2.3 欧盟:以“绿色经济”和“环保型经济”促进经济复苏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欧洲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寻找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欧盟将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看作新的产业引擎,与美国异曲同工,欧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占领全球绿色产业制高点,同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例如;在2008年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主张大力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计划到2020年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截止到2013年,已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
2.4 巴西:主攻新能源和环保汽车产业
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也在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在新能源领域,着力发展生物能源、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并制定了发展生物燃料的规划和产品标准。巴西政府通过PROINFA立法(对可替代资源发电项目的鼓励计划),制定了管理风电场发展的政策,已拥有“安格拉1号”、“安格拉2号”两座核电站,并开始建设“安格拉3号”核电站。在新能源汽车开发领域,巴西生物燃料汽车技术在全球独占鳌头,巴西政府还着力推进电动汽车研发,已经启动了电动汽车研发项目,并专门成立了一个电动汽车电池研究小组。
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国政府在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走势的基础上,对新兴产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举措包括:1)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余个部委或单位的负责人。2)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3)国家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如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及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5月联合出台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能源局对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了战略性布局。4)国务院筹划每年投巨资用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和力度。
3.1 抓好产业资源集成化利用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成长,要求加速创新要素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研发、生产、管理等资源重新配置,以有效利用各种产业资源。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有:1)构建“央-地”双向合作机制。包括加强“央-地”合作,推动央企(央院)创新资源集成、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落地工作。通过建设科技园区,推动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生根,形成“央-地”资源协调的长效对接和服务机制。2)强化国际资源引进和服务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吸引以跨国公司、侨资为代表的外资资源在内地设立研发中心和总部机构,探索国际研发机构参与国家、各省市科技项目新模式。3)支持真正具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并购或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取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4)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本地产业创新资源。推动国有企业通过剥离、重组、并购、上市等多种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社会各有关方面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服务等发展环节,形成一支重要的支撑力量。
3.2 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链整合的重要途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行业规范发展及市场规模扩大均有重大促进作用,因此应当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1)加强园区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全面创新合作。学习台湾工研院、斯坦福技术许可办公室(OTL)等的先进经验,推动产业技术研究型部门进一步发展,探索政府、院校、发明人成果分享和激励机制,进一步释放高校、科研部门的研发资源效能,直接推动先进技术和成果转化,形成科技驱动力。2)强化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单独或联合多方主体建立各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中心等科研实验平台,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相结合,提升企业科研性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3)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新型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建立健全支持产业组织发展的政策机制,通过专项资金、项目委托、活动联合等形式,重点支持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技术应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建设,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等工作,通过有效的平台运作,实现技术资源共享。4)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科技咨询、技术转移、评级担保、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中介组织发展,为先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多元化服务。依托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化基地,构建“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产业基地”一体化创新服务链,为研发个体、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营造优越创新创业环境,推动新兴产业前沿领域产生一批国际领先成果、行业领军人物和国际一流企业。
3.3 推动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中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需求特征,以及科技创新生命周期特点,加快建立科技、产业、金融及相关主体对接机制,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创业投资与产业投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公开融资与非公开融资各种形式有机结合的产业投融资体系。1)建立多层次的资本融资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海外市场等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探索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为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及兼并重组提供资金支持。深化和扩大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组建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建立资本市场转板制度,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和退出开辟新的渠道。2)建立政府创业投资资金引导机制。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创业投资基金政策体系,健全基金业绩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实现投资良性滚动发展。3)实施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鼓励担保公司、社保基金、证券公司、融资租赁、信托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租赁、信用保险以及设立信托基金等面向科技型企业的金融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并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4 有针对性地采取产业扶持措施
鉴于其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在技术、市场、创新环境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先期发展往往面临着技术推广困难、市场需求不足、产业模式不明确、社会基础配套支撑不足等问题,对产业的成长、规模的壮大产生制约。这方面,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发挥着重要的扶持作用,在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政府补贴等方面采取的行业促进政策值得我们借鉴。1)搭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积极对接中央科研单位、重点高校和著名科研机构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支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带动力强和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落地转化。2)实施产业基础配套和高端制造支撑工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准入、产品技术、市场规范、政府补贴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筹建一批战略性基础设施,为技术引领提供实体支撑。3)实施关键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围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整合政府、产业和社会资源,在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组织开展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程,解决产业链整合、市场规范和项目运营中存在的瓶颈制约问题。4)进一步以政府采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在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建筑节能改造、生态环保等领域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培育和引导本地市场规模扩张。完善政府采购创新产品服务平台和项目联合审批制度,通过这些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
[1] 陈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研究,2012(1):12-15.
[2]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8-40.
[3] 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122-124.
[4] 王顺义.自主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J].科技与产业,2006,2:25-27.
[5] 狄乾斌,周乐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1,7:17-19.
[6] 王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问题研究[J].城市,2014(1):14-19.
Summarization on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 and Expanding Industry of World Strategy
WANG Zheng
F062.9
A
1006-5377(2014)10-0025-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