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孙 宁,赵云皓,吴舜泽,逯元堂,朱建华,程 亮,辛 璐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2.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90)
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建设思路和主要启示
孙 宁1、2,赵云皓1,吴舜泽1,逯元堂1,朱建华1,程 亮1,辛 璐1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2.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9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是环境保护部批准的第一个环境服务业集聚区试点建设项目。本文介绍了南海区建设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的主要优势,阐述了该集聚区建设的三大定位,重点分析了“3434”建设思路,得出在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上的六点主要启示,以期为其他地区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开展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佛山市南海区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出台《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1]36号),提出多种措施大力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开展的立足南海、带动珠三角,依托广东、辐射华南的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成为环境保护部批准的第一个环境服务业集聚区试点建设项目。
广东省是华南四省的经济发展中心。珠三角是广东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包括三个经济都市圈,其中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的经济总量最大,产业互补性最突出,优势也最明显。佛山市与广州市以“广佛同城”为契机,已成为“广佛肇经济圈”的核心区。
近五年来,南海经济高速增长,佛山市凭借与广州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佛山市能充分接受广州市的辐射和带动,与广州市共享基础设施、交通网络、金融资本、人才教育、科技信息和市场服务等资源,实现联系紧密、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广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南海土地总面积为1073.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0.05万人。“十一五”期间,南海区在不断转型中快速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经济发展逆市飘红,在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速第一,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县(区)级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南海在佛山市、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2010年,南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2亿元,工业总产值44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5,14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3亿元,南海区的GDP占佛山市GDP的31.8%,占广东省GDP的4%。与“十五”期末相比,南海区GDP增长129%,工业总产值增长17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
“十一五”期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南海区先后投入治理资金200多亿元,关停污染企业(建陶、玻璃、印染、小熔铸等)1500多家,使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南海区二氧化硫(SO2)下降38%,化学需氧量(COD)下降29.9%,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5万吨/日,覆盖面从城镇扩展到乡村,全区污水处理率达77%。以“淘汰落后,强力治污,产业转型,环境再造”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双优模式得到环境保护部的充分肯定。
南海区开展环境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区位优势
南海区位于广佛都市圈核心区,与广州市已实现公交、通信和路网“小三通”,毗邻广州白云机场、广州新客站。广佛地铁的开通,标志着南海区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变。
(2)政策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位置,积极打造世界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广东省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33,000亿元,比重超过50%,南海区政府编制完成了《佛山市南海区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佛山市南海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规划和文件的制定,为该区环保产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市场优势
广佛同城、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市场范围扩大。全面落实《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创新同城化发展的机制体制,推动广佛同城化发展;广州市是全国会展中心,吸引了全国众多的投资商;进一步提高了同城合作效率,促进市场范围扩大,使广佛都市圈成为珠三角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极。广东省投入超千亿元进行“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工程建设,珠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产业转型和环境保护压力巨大的地区,发展环境服务业基础较好,需求迫切,环境保护市场巨大。
(4)金融信息支撑优势
南海区拥有涵盖金融前后台服务、金融外包服务、金融技术服务等全方位的金融高新服务区。2009年,佛山市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和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为试点,启动“U-佛山”信息服务建设,成立了南海区电子商务协会,加强了电子商务方面的互动交流,为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电子商务服务基础条件。
(5)人文精神优势
“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南海精神,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海人民抓紧改革开放契机,推行责任承包制,推行对外加工,发展市场经济,从农业转为工业经济为主,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逐步走向高端。“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精神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2010年南海区GDP已经超过1000亿元,创造出多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区)五强之列的业绩。
南海区发展环境服务业也面临着发展的劣势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缺乏规划引导
缺乏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引,缺乏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及对相关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行为的规范,区域环保产业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环保产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发展的能力不足,服务业产业链条没有打通,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2)缺乏针对性政策
对于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南海区乃至广东省尚未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支撑,协调发展的机制还不健全。
(3)缺乏龙头企业
区域环保企业基本上以服务本地污染防治需求为主,大多数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大多属于基于本地市场的中小型企业,龙头企业较少,不能发挥知名企业的有效带动作用。
结合南海区发展环境服务业的优势,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确定三大功能定位,并采用“3434”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结合南海区建设环境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分析以及当前国家推进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需求,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定位在三个方面:
(1)环境服务模式创新国家试点区
根据《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境服务模式的试点和创新成为国家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华南集聚区建设将根据国家发展环境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率先在政府服务外包、污染防治相关领域开展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以及基于环境质量改善的综合环境服务模式、基于污染减排的合同减排管理服务模式、基于效益最大化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模式的试点,探索目标管理、目标考核、责任权限、奖惩机制,总结试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建设标准、推广方法、建设策略与工作机制。
(2)环境服务业发展政策改革区
当前环境服务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政策和制度上的障碍,同时存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的管理盲区。环境服务业的转型首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环境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模式试点过程中需要在环境市场的开放、特许经营制度、排污许可交易、政府绿色采购、政府服务外包、财政、金融信贷等方面开展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需要在产业引进、产业发展、产业成熟的各阶段执行实施一系列优惠、扶持、发展政策。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也最需要与环境管理实践密切结合,以充分发挥引导、扶持和激励作用,需要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融入到环境管理机制创新和政府环境管理改革中,推动环境服务模式创新与环境管理政策改革的有机结合。
(3)华南环境服务业集聚核心区
南海区将借助于现有环保产业落户的企业基础、与国内外广泛交流的机会,同时抓住环境服务业集聚的大好发展机遇,从服务模式创新起步,充分发挥广东、华南巨大的环保市场需求,利用政策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信息优势、服务环境优势,重点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形成良好的产业要素集聚性,大力推动南海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南海区服务业“走出去”,实现华南片区的联动发展。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南海区环境服务业的区域地位,将南海区打造成华南环境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区。
结合南海发展环境服务业的基础和优势,确定华南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三大主导产业,分别是:
(1)环境金融与环境贸易服务
环境金融与环境贸易是环境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环境金融、环境贸易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潮流和方向,是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南海区金融业和贸易业发展迅速,基金投资、风险投资、贷款担保投资等金融产品丰富,融资渠道较多,科技、金融、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对促进环境金融和环境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境金融和环境贸易服务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充分利用南海金融高新区的优势和金融业活跃、发达的优势,以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动环境交易中心建设,搭建中外交流服务平台,吸引一批优秀的跨国公司和企业来南海区设立办事处和区域总部。发展初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扶持作用,引导性设立有利于环保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吸引环境服务企业的进驻,推动企业集聚。随着产业壮大和市场需求的释放,逐步转变为以市场手段为主,进一步扩大各种环境金融产品的规模,实现环保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充分结合,用金融和资本的力量大力推动环境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并支持集聚区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持续稳步自主发展。
(2)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服务
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是环境服务业发展中最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服务内容,是“十二五”期间环境服务业发展重点。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包含技术、金融、人才、信息、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是最具有改革创新的领域。
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服务主导产业将以环境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综合环境服务、合同减排管理、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的试点,重点解决和突破服务模式实施中的主要政策瓶颈、制度障碍,带动政府环境管理政策制度的创新,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与环境管理政策创新有机结合,将南海区环境管理成为环境服务业创新的试验田。通过试点项目培育一批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通过政策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开放佛山市、广东省甚至华南环境服务业市场,将试点经验和成功做法予以复制和推广,重点发展环境服务龙头企业,实现环境服务企业的集聚,实现环境运营服务业的发展。
(3)环境技术服务
环境技术服务包括环境技术与产品研发、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理、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评估、环境信息化技术(物联网)等,直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环境技术服务是环境服务业中较为传统的服务内容,随着环境技术的发展、技术展示交易的深入、环境监测的逐步开放、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环境技术服务的领域将不断拓展,对服务水平将提出更高要求,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程度将进一步加强。
环境技术服务主导产业的发展将以大力发展关键性集聚要素为目的,以环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试点为重点,大力发展技术检测认证、技术展示与交易,通过认证,提高技术服务水平,通过展示,聚中心、促交易,为环境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服务平台。加强技术展示、大力推广先进环保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环保物联网技术,提升环保信息化、现代化技术水平。
按照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特点,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手段、重点与措施,“四步走”的计划是:
(1)起步阶段(2011—2012年)
模式创新,吸引眼球;开放市场,激活产业。政府主导,开放条件较为成熟的环境服务市场,敞开南海大门,向全国推出一批环境服务项目;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启动建立服务于环保产业发展的环境基金;实施环境服务创新模式,大力宣传,吸引眼球,用项目的示范效益吸引一批企业进驻南海区。在政府服务外包、特许经营、排污许可交易、政府绿色采购等方面启动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试点,带动环境管理创新。
(2)成长阶段(2013—2015年)
平台创新,集聚要素;政策扶持,激励产业。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市场化运作建设环境贸易服务平台、技术认证、服务与展示平台,多层次、全方位聚集服务业发展的要素,营造活跃的产业氛围;借助市场和资本力量,通过股权整合等方式,加快现有企业的整合和发展;全面实施产业、资金、利税、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激励产业加快成长。
(3)发展阶段(2015—2017年)
打造品牌,核心竞争;聚集产业,快速发展。实施产业发展中的品牌建设,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品牌企业和产品,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环境技术的展示与推广应用,助推产业发展;实现技术、服务、管理、人才的进一步集聚,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和作用,建立起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发展机制,实现产业快速发展。
(4)成熟阶段(2017年后)
区域辐射,提升产业;自主持续,全面推广。进一步开放广东市场,建立省市区联动机制,消除服务壁垒,全面开放市场,使得环境服务模式进一步向广东和华南复制和推广,集聚效益基本显现。通过南海区、广东省的区域辐射能力,带动华南环境服务业整体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促进华南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实施环境管理创新、自主发展机制,给服务集聚区建设持续提供有力支持,促使服务企业做大、做活,实现环境服务业持续、自主、良性的发展。
集聚区必须有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建设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否则既难以吸引企业进驻,又难以持续推动集聚区发展。南海集聚区从区域发展优势出发,并结合环境服务业发展特征需求,着力打造三大核心竞争力,即:1)实现环保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2)实现环境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与环境管理政策的有机结合;3)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要素高度集聚的有机结合。三大核心竞争力与集聚区建设优势、建设目的密切相关,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体现在建设思路中,体现在不同阶段发展重点和发展策略上,以此形成特征鲜明的发展模式,强化集聚效应。
结合华南环境服务业集聚区的三大定位,规划确定该集聚区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逐步形成机制活跃、政策充分、结构优化、自主发展的环境服务业体系,大力构筑模式高地(环境服务模式创新高地)、政策高地(环保产业政策高地)、产业高地(环境服务产业高地)“三大高地”,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环境服务业集聚区。
具体指标方面,环境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50%,2015年达到年产值120亿元以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服务达到100%,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服务达到40%; 2015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到环保产业产值的比例达到40%;引进5家左右环境服务业跨国公司,引进20家左右国内环境服务业龙头企业。
以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扶持作用,引导性设立有利于环保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南海区人民政府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合作,共同发起成立广东联合环境能源交易所, 抢占区域环境交易制高点;大力推动环境交易中心建设,搭建中外交流服务平台,吸引一批优秀的跨国公司和企业前来南海区设立办事处和区域总部。
采用综合环境服务方式,以谢边涌工程为重点,推进河道环境综合整治;采用合同减排管理方式,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纳入总量核查范围,在南海区选择污染治理项目应用DBO模式。重点解决和突破服务模式实施中的主要政策瓶颈、制度障碍,带动政府环境管理政策制度的创新,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与环境管制政策创新有机结合,将南海区环境管理成为环境服务业创新的试验田。
大力引进环境技术检测与认证机构,展示一批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效果。在家具制造业环境污染整治验收监测工作中试行环境监测社会化,摸索可行的环境监测社会化路径;建设智慧环保物联网,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宣教等领域,提高环境技术服务的有效性;本着“绿色、低碳、智慧”理念,建设三山生态新城,使之成为一座低碳生态样板城、一座节能环保低碳技术整体方案展示城,大力推动环境技术示范推广能力。
建立和完善新建与入驻企业的奖励与补贴政策;健全企业减负与持续发展支持政策;实施企业做大做强的鼓励政策;建立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扶持政策。
在环境监测社会化、政府采购、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全面开放南海环境服务业市场;制定《促进环保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入市场机制,在管理体制、经营模式、投融资方式、政府监管、价格、推进政府绿色采购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大环境管理改革,从过去直接由政府管控和主导的管理方式改变为对第三方服务单位的资质管理、规范管理、奖惩管理、绩效管理;打造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树立“智慧环保有为论坛”品牌;以建立“创业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为中心,实施人才引进计划,营造幸福乐业的创业生活氛围;充分发挥省市区级环保产业协会在市场开拓、行业自律、服务品牌整合、标准制定、信息服务、技术创新交流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以协会为纽带建立行业技术标准联盟,组织申报南海环境服务业的集体商标。
通过南海集聚区的规划,在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方面得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经验,这也是南海集聚区规划的主要特点:
(1)开展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大力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运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等特征。环境服务业集聚区是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华南地区环境保护市场巨大,环保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等新兴产业社会发展基础较好,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佛山南海区具有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开展集聚区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市场优势、市场支撑优势以及地理位置优势,以南海为中心,发展到广东这个服务半径,逐步辐射到华南地区,大力推动该区域内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为全国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及环境服务业发展探索经验。
(2)市场、政策、支撑三大要素是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集聚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产业集聚需要一定的社会、区位、经济等条件。依照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产业发展规律,结合环境服务业政策导向型产业的特点,依托市场、政策、支撑(人才、技术、资本等)的互动与集成,以集聚模式发展环境服务业,能够有效提高环境服务的集约化程度,提升环境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速技术溢出推动技术创新,形成分工细化的组织协作网络,极大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外部规模经济。环境服务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需求旺盛的市场、政府的高度重视、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市场、政策、支撑三大要素的建设既是发展环境服务业集聚的前提条件,也是集聚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3)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必须和区域环境管理政策的改革创新密切结合,突出环境管理机制上的创新
环境服务业属于政策导向型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主要建设内容、推进策略等都必须始终贯穿环境管理政策的创新,通过管理政策建立和拓宽环境服务市场,将潜在的市场转变为现实市场,激励产业的发展。集聚区建设为地方增加GDP和财政收入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仅是目标之一,作为国家批准试点的第一个环境服务业集聚区,该集聚区的建设必须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创新和改革,这是由国家示范区建设目的决定的,是集聚区建设推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实现、提高区域环境管理能力的目的决定的,是集聚区生命力所在。
(4)环保部门应密切结合自身职能,将政府服务外包作为推进合同环境服务的突破口,结合各种模式的内涵要求,大胆突破和尝试
推进服务模式创新,环保部门应从自身担负的环境责任入手,密切结合当地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和有地方特点的污染治理需求,将这些环境事务推向市场,设计出一些合法的环境服务采购项目,按照市场规律、环境服务模式的内涵要求精心设计,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采购,选择有实力的综合服务商,开展合同环境服务模式的实践。从目前来看,可推出的公共环境服务领域可包括:1)流域(水体)环境整合整治领域;2)危险废物处置领域;3)污染土地(场地)环境修复(如受到重金属污染、受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等,或者具有良好商业开发价值的土壤污染等);4)环境监测方面,可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的环境监测;5)属于政府应急处置职能内的环境应急处置服务外包;6)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开服务采购和外包(如环境规划编制等)。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政府服务外包重要性和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好公共环境服务采购的合法性问题。
(5)抓住南海金融服务活跃优势,走南海服务业发展特色之路
南海金融服务日趋活跃,一方面,位于南海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是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唯一省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高新区发展迅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也在加速集聚,形成了涵盖金融前后台服务、金融外包服务、金融技术服务等全方位的金融高新服务区,金融创新资源聚合能力不断增强,加强了粤港澳金融合作。另一方面,全国首个“工银大厦”冠名在南海成功签约,工商银行将设置财富中心,为客户提供多种理财服务。同时,华亚国际金融大厦也顺利奠基,计划建成15层的集金融、期货和证券等一体的企业总部甲级写字楼,目前已经有证券、期货、担保等多家金融机构进驻,后期计划引进各类型的高端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外包业务。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撬动环境服务业的支点,政府给力点在于抓住南海金融服务活跃优势,做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智”,争取一批国际大型金融企业和国内大型金融企业的后援服务机构落户,通过专业化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大幅增强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抢占金融外包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制高点。站在制高点上,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为环境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走南海环境服务业特色之路。
(6)突出自主持续发展机制的规划和形成
环境集聚区的建设虽然依赖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模才是集聚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集聚区内发展动力的培养是根本。本规划中主要从政府环境管理重点的转变、提供行政一条龙服务、完善产业链条(搭链、补链、强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吸引人才进驻、打造南海品牌、大力发挥行业中介协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设计。
Construction Philosophy and Main Lessons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 Aggregation Zone of South China
SUN Ning, ZHAO Yun-hao, WU Shun-ze, LU Yuan-tang, ZHU Jian-hua, CHENG Liang, XIN Lu
X324
A
1006-5377(2011)11-0012-06
《环保产业推进政策制度链强化设计与调查指标规范制定》(2010467069)。
孙宁(1973-),女, 重庆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财政投资绩效评估、固体废物研究、工程咨询评估、环境规划等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