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聚碳酸酯的热稳定性能研究

时间:2024-07-28

邱琪浩,徐小武,周志峰,王晨晔(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204)



聚碳酸酯的热稳定性能研究

邱琪浩,徐小武,周志峰,王晨晔
(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204)

摘要结合双螺杆挤出、热失量实验等手段筛选抗氧剂体系,研究了不同抗氧剂体系与材料黄色指数、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等方面的影响关系,以开发热稳定性改良聚碳酸酯(PC)。结果表明,PC基料PC01-10的热分解温度与对比的进口牌号相当,但由于未添加抗氧剂体系,故容易发生加工黄变。受阻酚与亚磷酸酯复配体系可有效改善PC基料的热加工稳定性,大幅提升热分解温度,有效抑制加工黄变,连续多次加工后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增幅下降。经热稳定性改良,PC01-10的1%热分解温度由454℃提高至470℃,黄色指数增幅由13.2下降至4.8,MFR增幅由0.9 g/10min下降至0.3 g/10min,达到对比的进口牌号技术水平。

关键词聚碳酸酯;抗氧剂;热稳定性

聚碳酸酯(P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透明度高、耐冲击性优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压缩强度高,蠕变性小,尺寸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低温性,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能、电性能和阻燃性能,可在-20~120℃下长期使用,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通讯、照明、航空航天、建筑和医疗等领域[1-3]。

PC工业化生产技术多被跨国巨头垄断,核心技术门槛高,近年来国内年产万吨级工业化装置技术鲜有突破。宁波某自主开发的100 kt/a级非光气法技术PC联合装置,已于2015年投产,并有中黏度牌号PC01-10投放市场,已在改性料、板材等应用领域逐步替代进口牌号。由于PC01-10尚未添加抗氧剂等加工助剂,注塑过程中容易发生加工黄变,因此导致注塑领域应用受限。

因此研究开发热稳定性改良PC,结合双螺杆挤出、热失量实验等手段筛选抗氧剂体系,研究不同抗氧剂体系与材料黄色指数、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等方面的影响关系。

1 实验部分

1.1原料

PC:3种品牌规格,代号分别为PC01-10、2805(进口)、SC1100R(进口),均为熔融酯交换聚合工艺生产;抗氧剂:受阻酚A1、A2,亚磷酸酯P1、P2、P3、P4,硫代酯P5,市售工业级。

1.2设备仪器

Berstoff ZE25UTX双螺杆挤出机,AX-10型高速混合机,INSTRON MF20型熔融指数测试仪,CM-5型柯尼卡美能达分光测色仪,Mettler Toledo TGA/ DSC1型热失重分析仪。

1.3材料制备

按配方称量PC粒子、抗氧剂,高速混合机混合5 min后使用。PC粒子使用前于120℃预干燥4 h。

1.4性能测试

1)双螺杆挤出机抽粒实验。固定挤出温度280℃,螺杆转速400 r/min,喂料质量流量25 kg/h,利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抽粒,并测试抽粒前后粒子的颜色以及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样品抽粒前于120℃预干燥4 h。

2)热失量实验(TGA)。PC粒子:样品量5 mg,温度50~600℃,升温速度20℃/min,N2气氛(体积流量40 mL/min)。抗氧剂:样品量5 mg,温度50~400℃,升温速度20℃/min;N2气氛(体积流量40 mL/min)。

3)测试标准。色度分析:ASTM D2244-11、ASTM E313[4-5];MFR:ISO1133(300℃/1.2 kg,120℃干燥4 h)[6]。

2 结果与讨论

2.1 PC基料的双螺杆挤出机抽粒

PC基料的双螺杆挤出机抽粒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PC基料双螺杆挤出机抽粒实验结果Tab 1 Pumping tablets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win-screw extruder using PC as binder

由表1可知,经一次高温剪切处理,2805和SC1100R均发生明显变色,b及YI的增幅明显高于PC01-10。由于PC01-10未进行调色处理,因此初始b和初始YI均明显高于2805和SC1100R,造成热老化处理后的测试数据的绝对值明显高于2805和SC1100R,这与下游客户反馈的加工后目视发黄现象吻合。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需酌情添加抗氧剂,并进行调色处理。

2.2 PC基料热失量实验

采用TGA测试评价国产PC01-10基料的热稳定性能,并与市售进口熔融法PC样品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详见图1及表2。

图1 PC样品热失量曲线Fig 1 Heat loss curve of PC samples

表2 PC样品热失量实验结果Tab 2 Heat loss results of PC samples

由图1和表2可知,PC01-10的起始热分解温度与进口牌号差异较小,5%热分解温度基本恒定在480~485℃,未见明显差异。

PC01-10的生产,利用有限元分析优化聚合反应器内部结构及搅拌器构造,消除结构死区,优化物料停留时间。通过优化聚合工艺参数,抑制Fries重排反应活性,降低支化或交联结构含量,提高分子链规整性。联合采用多级真空系统,高效脱除苯酚等残留单体,保证PC粒子中的残留单体质量分数达到10-6级。分子链规整度的提高,改善了材料的热稳定性能[7-9]。而极低的残留单体含量降低了碳酸酯键水解概率,保证PC基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10]。

2.3抗氧剂热稳定性能

添加抗氧剂可进一步改善PC的热加工性能,以满足注塑等领域的使用需求。为降低生产成本,通常采用受阻酚与亚磷酸酯复配体系。PC的注塑温度通常为260~300℃,对于薄壁制件,加工温度可达310~330℃,对抗氧剂的热稳定性能有一定要求。为此,采用TGA技术分析市售抗氧剂产品的热稳定性能,结果见图2及表3。

图2 抗氧剂样品热失量曲线Fig 2 Heat loss curve of antioxidant samples

从表3可知,不同类型抗氧剂的热稳定性能差异较大,即使同类型抗氧剂,热分解温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受阻酚A1起始分解温度超过320℃,热稳定性较好,可满足高温注塑要求。亚磷酸酯P4的起始分解温度超过340℃,热稳定性优异,可满足高温注塑苛刻要求。亚磷酸酯P1~P3的10%分解温度位于296~325℃,覆盖PC制品的常规注塑温度区间。

2.4抗氧剂复配体系研究

为研究抗氧剂复配体系的实际效果,结合TGA分析结果,选用受阻酚A1作为基础助剂,使用质量固定为PC的0.05%,进行双螺杆挤出造粒实验,测试结果见表4。

表3 抗氧剂热失量实验结果Tab 3 Heat loss results of antioxidant

表4 复配抗氧剂对挤出抽粒的影响Tab 4 Effect of compound antioxidanton extrusion pumping tablets

由表4可知,抗氧剂可以提高PC的热稳定性,有效阻止PC的高温热氧化,减小高温副反应的发生[11]。随着亚磷酸酯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经一次挤出后的PC01-10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黄色指数的增幅总体下降。但亚磷酸酯添加量过大时,对于部分样品,存在黄色指数不减反增的现象,可能原因是亚磷酸酯分解产物与PC分子链发生副反应,生成共轭发色基团,促使PC的吸光波长向可见光波长中的紫光区域偏移,引起目视发黄。

P2、P4是双磷结构的亚磷酸酯,有效磷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分解氢过氧化物能力,有利于改善PC的热稳定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色泽保护能力[12-13]。磷原子含有2个孤对电子,是一种良好的螯合剂,能与PC本身残留的,加工设备及模具表面含有的Fe2+等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避免有色金属离子与PC分子链的端羟基反应形成有色物质,从而保证其颜色稳定性[14]。P5是硫代酯,热分解温度较高,与耐高温型亚磷酸酯相当,可用于高温注塑领域产品。对于PC而言,含硫抗氧剂可能会与PC残留的催化剂体系发生反应产生共轭结构,引起初期色污,导致色度的恶化,不推荐用于透明PC。

将添加优化复配抗氧剂体系的PC01-10改良料进行双螺杆挤出机抽粒,并与PC01-10和进口牌号对比,结果见表5。

表5 PC01-10改良料双螺杆挤出机抽粒实验结果Tab 5 Pumping tablets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win-screw extruder using PC01-10 as improved material

由表5可知,相对PC01-10,添加优化复配抗氧剂体系的PC01-10改良料的热分解温度有较大提升,1%热分解温度从454℃提升至470℃,且优于2种进口牌号。

鉴于国内注塑市场鱼龙混杂,注塑机台品牌及型号、模具设计、加工工艺差异较大,综合分析,为了适应国情,可考虑适当提高抗氧剂添加量,弥补热加工阶段因抗氧剂分解造成的总量下降的问题,保证长效热稳定性。但抗氧剂属于小分子,需考虑与PC的相容性差异,如添加量过大,容易在注塑件表面出现析出问题,影响制件外观。

3 结论

PC01-10基料的热稳定性良好,热分解温度与进口牌号相当;受阻酚与亚磷酸酯复配可有效改善PC基料的热稳定性,大幅提升热分解温度,抑制加工黄变;抗氧剂种类及添加量对PC的色度有较大影响,需筛选使用。

热稳定性改良PC01-10可广泛用于注射、塑料改性等领域,目前已在国网电表箱壳体、车灯灯罩、眼镜镜架、电器开关等产品开展注塑试模,试样反馈总体良好,综合性能与进口牌号相当,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常雪松,田恒水,赵文焕.固相缩聚合成高分子量双酚A型聚碳酸酯[J].工程塑料应用,2015,41(8):65-69.

[2]高炜斌,徐亮成,淡宜.热氧老化对聚碳酸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塑料,2010,39(2):61-65.

[3]钱晶,吴超.聚碳酸酯加工的抗黄变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5,43(9):115-118.

[4]ASTM D2244-2011. Standard practice for calculation of color tolerances and color differences from instrumentally measured color coordinates[S].

[5]ASTM E313-2010. Standard practice for calculating yellowness and whiteness indices from instrumentally measured color coordinates[S].

[6]ISO1133-2011.Plastics-Determinationofthemeltmass-flowrate (MFR)andmeltvolume-Flow rate(MVR)ofthermoplastics[S].

[7]杜振霞,饶国瑛,南爱玲.聚碳酸酯分子量及其分布热稳定性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17(2):53-57.

[8]张新兰,张琴,傅强,等.聚碳酸酯热降解与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塑料工业,2008,36(9):1-4.

[9]AC Hagenaars,W-J Goddrie,ChBailly. Thermally induced redistribution and degradation of bisphenol-A polycarbonate fractions in open and closed systems[J]. Polymer,2002,43:5043-5049.

[10]Bok Nam Jang,Charles A Wilkie. A TGA/FTIR and mass spectral study on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of bisphenol A polycarbonate[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4,86:419-430.

[11]孙永锋,王益龙,王瑞姝.聚碳酸酯熔融挤出后的物性变化[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2,29(2):59-62.

[12]雷祖碧,谭卓华,王庆,等.亚磷酸酯抗氧剂PEPQ及168 对LDPE加工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J].塑料助剂,2013 (3):50-53.

[13]李瑞端,戴传波,马瑞路.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626的合成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20):9-10.

[14]孙腾,杨先贵,李建国,等.抗氧化剂对熔融酯交换合成聚碳酸酯外观质量的影响[J].合成化学,2014,22(4):558-561.

中图分类号TQ325.2

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6-6829.2016.01.007

收稿日期:2015-12-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