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高 建
(本溪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 本溪117022)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比较单一,对河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河流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达到河道治理效果达到最佳,实现生态环境的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工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态水利方案措施,对改善水环境极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河道治理工程的新举措、新思路[1]。
之所以将生态水利的理念思想同河道治理工程相融合,主要是生态水利具有以下优势:
1)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地形、地貌、水及水生物等通过科学配置将河道、河堤周边植物及水中生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系统[2]。
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中的水生物及河道周边的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生殖的环境。
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河道两侧的植被进行恢复。河道两侧的植被作为河道和河岸的生态过渡带,河岸生态缓冲带的边缘效应极其明显。
2)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可起到净化河道有机污染物,提高河道水流自我净化能力的作用。
有机物是河道水域中的真菌和细菌的主要食物,有机物在氧化作用下造成污染破坏进而分解为无机物,被河道水域中的藻类吸收,藻类在光合作用下在水中和空气中释放氧气,满足水体内好养生物的生长需求[3]。
在这样的循环模式下,河道水体自身就能净化,降低水域的污染程度,使污染的水域变得清澈,为河道水域中的鱼虾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给河道周边鸟类提供了食物丰富的觅食场所。
3)基于河道两层的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得河道两侧的植被能够在河道土壤内细小孔洞渗出的水的供给下正常生长,同时植物在充足的水源下,其根系则变得更加的发达,很好地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即使在雨水的冲刷下,不至于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4-6]。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是以人工的方式刻意地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而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即生物链关系,生物同生物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工改造后的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达到环境、人、河道生物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来实现,将生态水利理念应用到河道治理工程中[7]。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
此外,还应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确保河道周边植被在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性划分,通常将河道划分为3个区域,即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进而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应生长的植物在护坡区域进行栽植[8]。
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的植物,在变化区域种植适应干旱和水淹的植物,在常淹区种植水生植物。
河道不仅具有排涝泄洪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美化作用及降低大气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等作用,更能对河道周边的居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河道的功能性作用,可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在河道的亲水平台及台阶外种植各种野生的水体植物。起到美化环境的同时,更能是河道水域的生态系统更加多样性和异质性。丰富水域生物群落的种类[9]。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等技术来修复遭受污染破坏的水体。
通过水体中各种生物的转化和转移及分解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并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在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多种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多感官的愉悦享受。
此外作为城市河道,不仅仅需要防洪等作用,还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在生态水利构建河道建设时,需要考虑到河道周围的景观建设。可通过栽种花草,美化水面来实现[10-11]。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应用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原则。提高流域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从而保证河流内部生态平衡和稳定,具体的措施就是构建有效的水生动物种群,提高水生生物的数量维持平衡和发展,比如可以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这些生物在以消费浮游生物和流域水内垃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河流内循环有效地保证河道建设的生态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指的是为了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采取的河道治理措施;生态水利以突出自然特征为主调,让人们更加地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生态水利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为主线,发挥生态效益,利用河道流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消除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董哲仁.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 中国水利,2004(10):3,4 -7.
[2]孙宗凤,聂建平. 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J].水利发展研究,2003(12):15 -18.
[3]张志荣. 处理好河道整治护岸工程与景观关系的几个关键环节[J]. 浙江水利科技,2003(05):37 -39.
[4]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水利理论分析课题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03(10):5 -10.
[5]王薇,李传奇.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 水利水电技术,2003(09):57 -59.
[6]董哲仁.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 水利水电技术,2003(07):7 -11.
[7]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于贵瑞.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初探[J]. 应用生态学报,2003(05):162 -166.
[8]浦德明,何刚强.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 江苏水利,2003(05):37 -38,40.
[9]孙宗凤. 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J]. 水利水电技术,2003(04):54 -56.
[10]夏继红,严忠民. 浅论城市河道的生态护坡[J]. 中国水土保持,2003(03):13 -14,48.
[11]谷晓存,刘景春,吴庆伟. 城区河道治理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尝试[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2):37 -3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