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胡智慧,谌柄旭,任 雪,郭学武,肖冬光*
(天津科技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57)
浓香型白酒是目前我国产量最大、消费面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白酒,其质量的好坏与窖泥的质量关系密切[1]。窖泥是己酸菌生长、繁殖和代谢产己酸的场所,所产己酸在大曲酯化酶的作用下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形成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成分—己酸乙酯,其含量影响着浓香型白酒的风格与质量。
窖泥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就会出现退化现象,如表面析出浅白色或针状结晶物质,致使浓香型白酒中的己酸乙酯含量降低,严重影响白酒的风味及口感[2]。目前科研工作者已采取使用超浓缩复合己酸菌液[3-5]、固(液)窖泥功能菌[6-9]、人工窖泥[10-13]等多种方法修复老化窖泥,来弥补窖泥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
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多使用小窖池作为发酵容器,虽然酒的品质好,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糟醅出入窖池的方式,降低了劳动效率,增加了劳动强度及生产成本,给浓香型白酒的机械化生产带来了很多的困难。随着大窖池和机械抓斗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同时也影响了白酒的品质,主要是因为大窖池窖泥中的己酸菌所产的己酸很难渗透到窖池中部,致使窖池中部很难形成己酸乙酯。高浓度己酸菌发酵液的灌窖可以有效地解决大窖池中部己酸乙酯合成不足的问题,进而改善和提高白酒的品质。
己酸菌发酵液已广泛应用于浓香型白酒的生产中,如可以应用于浓香型白酒的灌窖[14-15],增加窖池中己酸的浓度,为己酸乙酯的合成提供充足的前体物;也可以用于窖池保养[15-16]、人工窖泥培养[17],修复改善窖泥微生态菌群,增加窖泥的活力;还可以应用于浓香型白酒的酯化液制作[18-19],直接添加到窖池中或者串蒸酒醅,达到提高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含量的目的。如何快速地提高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的含量,满足浓香型白酒生产的需求,节约生产成本,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影响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旨在探索出己酸菌发酵液的最佳生产工艺,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己酸菌:从浓香型白酒的窖泥中筛选得到;硫酸铵、磷酸氢二钾、乙醇: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乙酸钠、碳酸钙、硫酸镁: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酵母浸粉(生化试剂):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公司;生物素: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对氨基苯甲酸: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己酸标准品(色谱纯):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种子培养基[20]:乙酸钠0.5g/100mL,硫酸铵0.05g/100mL,磷酸氢二钾0.04 g/100 mL,硫酸镁0.02 g/100 mL,酵母浸粉0.2 g/100mL,自然值pH,121℃灭菌20 min。干热灭菌后接种前加入1g/100mL碳酸钙,过滤除菌后加入2.5mL/100mL体积分数95%乙醇溶液。
发酵培养基:乙酸钠0.5g/100mL,硫酸铵0.05g/100mL,磷酸氢二钾0.04 g/100mL,硫酸镁0.02 g/100 mL,酵母浸粉0.2g/100mL,自然pH值,121℃灭菌20 min。干热灭菌后接种前加入1g/100 mL碳酸钙,过滤除菌后加入0.05 g/100mL对氨基苯甲酸、0.05 g/100 mL生物素和2.5 mL/100 mL体积分数95%乙醇溶液。
LRh-250A型生化培养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Agilent 1260 Infinity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UV-1200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
1.3.1 己酸菌种子培养周期的确定
取100μL己酸菌接入含有5 mL种子培养基的试管中,35℃,200 r/min活化培养12 h。活化种子液按10%的接种量接入装有100 mL种子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35℃、200 r/min培养36 h,每2 h在波长600 nm处测定发酵液吸光度值OD600nm,记录己酸菌生长情况,绘制己酸菌的生长曲线。
1.3.2 己酸菌发酵条件优化
采用单因素优化法,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发酵温度(30℃、33℃、35℃、37℃、40℃)、发酵时间(3 d、7d、11 d、15 d、20 d)、接种量(3%、5%、10%、15%、20%)、装液量(25mL/100mL、50mL/100mL、75mL/100mL、100mL/100mL、125 mL/100 mL)进行优化,于恒温培养箱静置培养,培养基为发酵基础培养基。
1.3.3 己酸菌发酵培养基优化
在己酸菌发酵条件优化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对己酸菌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优化,确定己酸菌发酵液的最佳生产工艺。
(1)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采用Minitab17软件创建Plackett-Burman试验,选取发酵基础培养基的9个组分作为筛选对象,筛选出对己酸产量影响显著的因素,每个因素取2个水平,高水平是低水平的1.5倍。选用变量个数N=20的Plackett-Burman设计表,另加3个空白项(虚拟变量),用于考察试验误差。Plackett-Burman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Plaekett-Burman试验设计因素与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Plackett-Burman experiments design
(2)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根据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选取乙酸钠、硫酸铵、生物素3个对己酸产量影响显著的因素,以试验值的正负效应确定爬坡方向,根据各因素效应值与比例来确定变化步长,梯度增加或者减少试验值,对产酸影响不显著的其他因素均取平均水平。
(3)中心组合设计
在Plackett-Burman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Minitab17软件创建中心组合设计,进一步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优化。以乙酸钠(X1)、硫酸铵(X2)、生物素(X3)3个因素作为考察因素,己酸产量(Y)为响应值,每个因素取5个水平,共有20个试验点,其中有15个析因点和5个中心点,中心组合设计因素与水平见表2。
表2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因素与水平Table 2 Factors and levels of center composite experiments design
1.3.4 己酸产量的检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己酸产量。色谱条件:色谱柱:Aminex HPX-87H有机酸色谱柱(300 mm×7.8 mm,9μm),流动相:5 mmol/L的H2SO4溶液,流速:0.6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0 nm,柱温:65℃,进样量:20μL。
1.3.5 数据处理
每组试验重复3次,数据均以平均值表示。采用OriginPro 8.5.1绘制图表,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复合试验、响应面试验的设计与分析均采用Minitab17软件。
按照1.3.1的方法绘制己酸菌种子的生长曲线,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己酸菌在6~20 h时为己酸菌的对数生长期,20h时进入减速生长期,30h后进入成熟期。本试验选取己酸菌种子培养周期为15 h,这个时期的己酸菌种子处于对数中期、活性大、适应性强、延滞期短,更利于己酸菌代谢产酸。
图1 己酸菌种子的生长曲线Fig.1 Growth curve of caproic acid bacteria seed
2.2.1 发酵温度对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影响
考察发酵温度对己酸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随着发酵温度的上升,己酸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当发酵温度为33℃时,最适合己酸菌生长代谢,己酸产量达到最大,继续升高发酵温度,影响了己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产酸,己酸产量开始下降。因此,选择最佳发酵温度为33℃。
图2 发酵温度对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影响Fig.2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acid production of caproic acid bacteria
2.2.2 发酵时间对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影响
考察发酵时间对己酸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发酵时间为3 d时,己酸菌发酵液中未检测到己酸,此时己酸菌正处于生长期;当发酵时间为7~11 d时,己酸产量迅速增加,此时己酸菌处于代谢产酸期,代谢产酸旺盛;当发酵时间为11 d时,己酸产量达到最大值;继续延长发酵时间,此时己酸菌代谢减缓甚至菌体衰亡,己酸产量没有继续增加。因此,选择发酵时间11 d为宜。
图3 发酵时间对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影响Fig.3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acid production of caproic acid bacteria
2.2.3 接种量对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影响
图4 接种量对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影响Fig.4 Effect of inoculum on acid production of caproic acid bacteria
考察接种量对己酸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己酸产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接种量<5%时,己酸产量较少,此时己酸菌生物量积累少,进而影响己酸菌代谢产酸;当接种量>5%时,己酸菌过多消耗碳源、氮源,反而不利于己酸菌代谢产酸。当接种量为5%时,己酸产量达到最高。因此,选择接种量5%为宜。
2.2.4 装液量对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影响
图5 装液量对己酸菌代谢产酸的影响Fig.5 Effect of loaded volume on acid production of caproic acid bacteria
考察装液量对己酸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随着装液量的增加,己酸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装液量<50 mL/100 mL时,己酸产量较少,由于预留的空间大、氧气含量高,反而不利于己酸菌代谢产酸;当装液量为50 mL/100 mL时,己酸产量达到最高;继续增加装液量,己酸产量开始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己酸菌生长环境预留空间小、氧气含量低,从而影响到己酸菌代谢产酸。因此,选择装液量50 mL/100 mL为宜。
2.3.1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
利用Minitab17软件对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及各因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由表4可知,从主效应可以看出,因素A(乙酸钠)、E(硫酸铵)、G(碳酸钙)、I(对氨基苯甲酸)、K(生物素)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极显著(P<0.01),各因素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的大小顺序为G>A>K>E>I,其中A、E、G、I为正因素,K为负因素,G的作用主要是中和己酸菌所产的己酸,不是己酸菌生长所需的碳源,加入一定量即可以满足中和己酸的需求,因此不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因素。A、E作为己酸菌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K、I作为己酸菌生长所需的生长因子,因此,本研究选取A、E、K作为最陡爬坡试验中进一步优化的因素。
表3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与结果Table 3 Design and results of Plackett-Burman experiments
表4 Plackett-Burman试验各因素效应分析Table 4 Effect analysis of each factor of Plackett-Burman experiments
2.3.2 最陡爬坡试验选取中心点
对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因素A(乙酸钠)、E(硫酸铵)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具有正促进作用,K(生物素)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具有负促进作用。在最陡爬坡试验中,以0.2和0.1为步长增加培养基中A、E的含量,以-0.01为步长减少K的含量。在进一步研究中,其他因素均取平均水平,对影响效果不进行分析。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与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7号试验组的己酸产量最大,即乙酸钠1.8 g/100 mL、硫酸铵1.2 g/100 mL、生物素0.01 g/100 mL,这说明最大响应区间在7号试验组附近。故以7号试验组的培养基组分为中心复合试验的中心点,进一步优化。
表5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与结果Table 5 Design and results of the steepest ascent experiments
2.3.3 中心组合设计确定最优组合
根据最陡爬坡试验结果筛选出的试验中心点,以乙酸钠(X1)、硫酸铵(X2)、生物素(X3)进行3因素5水平的中心复合试验,其他因素均取平均水平,共进行20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及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中心组合试验的设计及结果Table 6 Design and results of center composite experiments
2.3.4 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利用Minitab17软件对中心组合试验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分析,以乙酸钠(X1)、硫酸铵(X2)、生物素(X3)为影响因素,己酸产量(Y)为响应值,经回归拟合后,己酸产量与乙酸钠、硫酸铵、生物素含量的回归方程表示为:
Y=17.847+0.154X1+0.315X2-0.885X3+0.064X1X2-1.301X1X3+
0.185 X2X3-0.127X12-1.177X22-0.276X32
表7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equation
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回归模型极显著(P<0.01),决定系数R2为0.923,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很好,表明己酸产量的试验值和预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校正决定系数R2adj为0.854,说明己酸产量的回归模型能够在85.4%的程度上解释试验结果,仅有14.6%不能用这个回归模型表示。其中因素X3、X22、X1X3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极显著(P<0.01),其他一次项、二次项、交互项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均不显著(P>0.05),失拟项P值为0.563,影响不显著(P>0.05),进一步说明此模型的拟合度很好。变异系数(variable coefficient,CV)表示试验的精确度,数值越大,表明试验的可靠性越差,本试验中响应值(Y)的CV值为12.238%(<15%),说明回归模型方程能够较好地反应真实值。综上所述,该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好,试验误差小,能够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己酸的产量。
2.3.5 响应面结果分析及验证试验
利用Minnitab17软件,绘制3因素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的响应面及等值线,结果见图6。由图6可知,乙酸钠与生物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显著,当硫酸铵添加量为定值,乙酸钠含量在中心点附近时,随着生物素含量梯度减少,己酸产量逐步提高;生物素与硫酸铵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不显著,当乙酸钠添加量为定值,硫酸铵在中心点附近时,随着生物素含量梯度减少,己酸产量逐步增加;乙酸钠与硫酸铵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也不显著,当生物素添加量为定值,乙酸钠、硫酸铵含量都在中心点附近时,己酸产量最高。
图6 乙酸钠、硫酸铵和生物素的交互作用对己酸菌代谢产酸影响的响应曲面和等值线Fig.6 Response surface plots and contour line of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odium acetate,ammonium sulfate and biotin on acid production of caproic acid bacteria
对多元回归拟合方程进行分析,得出己酸菌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乙酸钠1.644 g/100 mL、硫酸铵1.213 g/100 mL、生物素0.013 g/100 mL,其余组分均取平均值,再结合单因素优化的发酵条件,最终确定己酸菌发酵液的最佳培养工艺。在此培养工艺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验证试验,所得己酸平均产量为18.93 g/L,试验值与回归拟合方程预测值(17.69 g/L)相差7%,再次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本试验以白酒生产用的己酸菌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PB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己酸菌发酵液的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3℃、接种量5%、装液量50 mL/100 mL、发酵时间11 d;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乙酸钠1.644 g/100 mL、硫酸铵1.213 g/100 mL、生物素0.013 g/100 mL、碳酸钙1.0 g/100 mL、磷酸氢二钾0.025 g/100 mL、硫酸镁0.025g/100mL、酵母浸粉0.625g/100mL、乙醇2.5mL/100 mL、对氨基苯甲酸0.062 5 g/100 mL。在此生产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产量达18.93 g/L,比初始发酵工艺提高了169%,为己酸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实现白酒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怡芳.白酒生产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0-15.
[2]李付丽,吴鑫颖,王晓丹,等.微生物技术在浓香型白酒增香方面的应用[J].中国酿造,2014,33(1):9-13.
[3]王振环.新建窖池生产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稳定和提高[J].酿酒,2011,38(5):30-33.
[4]彭 兵,祝 熙,李忠奎,等.窖泥高产己酸菌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6,35(5):43-46.
[5]马 箭.泸型酒窖池丁酸菌群落结构初步解析[D].无锡:江南大学,2016.
[6]栗连会.泸型酒酒醅中乳酸菌和乳酸降解菌的多样性和代谢特性[D].无锡:江南大学,2016.
[7]杜礼泉,饶家权,唐 聪,等.窖泥功能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J].酿酒,2010,37(6):43-44.
[8]任剑波,姚万春,唐玉明,等.窖泥复合功能菌液培养配方研究[J].酿酒,2014,41(5):47-50.
[9]黄莹娜.枝江大曲酒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10]胡晓龙.浓香型白酒窖泥中梭菌群落多样性与窖泥质量关联性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11]孙露露,程 伟,汪延胜,等.金种子人工窖泥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分析与探讨[J].酿酒,2016,43(5):66-71.
[12]姚万春,唐玉明,任道群,等.优质人工窖泥的研制与应用[J].酿酒,2013,40(6):43-46.
[13]刘茂柯,唐玉明,赵 珂,等.浓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选育应用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7,44(5):1222-1229.
[14]马荣山,曹 贞.Vc在浓香型大曲发酵酒中的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40(5):98-100.
[15]祁如剑,房家宝.白酒生产过程中黄水应用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40-41.
[16]张家庆.浓香型白酒窖泥养护与制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17]王 媚.浓香型白酒糟醅窖内外发酵动态因子的初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5.
[18]许正宏,沈才洪,陆震鸣,等.利用高产丁酸和己酸的功能微生物菌群快速制备人工窖泥的方法:CN105400652A[P].2016-03-16.
[19]李 河,张宿义,敖宗华,等.浓香型白酒酯化液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6,35(8):5-8.
[20]伍显兵,卓忠惠,张庆国,等.黄水、滴窖水、己酸菌液酯化效果对比实验[J].酿酒,2004,31(1):33-35.
《中国酿造》杂志征稿启事
《中国酿造》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国调味品协会及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并历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网》重点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英国《食品科学文摘》(FSTA)收录期刊、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数据库收录期刊,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中文重要期刊。
本刊主要面向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党政机关、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员等。
《中国酿造》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专论综述、创新与借鉴、经验交流、分析与检测、产品开发、酿造文化、海外文摘等。
欢迎踊跃投稿!
网站:www.chinabrewing.net.cn邮箱:zgnzzz@163.com电话:010-83152738/83152308
征稿范围:
(1)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酿造行业的应用;(2)调味品的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3)调味品产业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安全评价;(4)食品添加剂在酿造行业的应用;(5)现代高新检测技术在酿造行业的应用;(6)酿酒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7)发酵法制备酒精、氨基酸、高级醇及有机酸等工艺研究;(8)微生物发酵工艺及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9)发酵工程菌种的筛育与人工诱变、杂交选育及基因工程改造研究;(10)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规模化制备;(11)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工艺改进、微生物菌种改良、发酵机理及规模化生产研究;(12)食品及发酵工业废水、废渣处理及综合利用;(13)益生菌及功能型发酵乳制品研究与开发;(14)行业实用技术、政策、法规、标准及行业动态和最新举措等。
注意事项: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在文稿首页用脚注说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本刊将优先报道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的科研成果;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或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邮箱、联系电话)。(2)稿件要求8000字以内,须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中英文标题、单位、作者,并有200~300字的中英文摘要和5~8个关键词,标题、摘要、表题、图题请用中英文对照。摘要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综述文章可写指示性摘要。(3)来稿内容涉及配方时,应写明配料的名称和配比,勿用代号;工艺过程要完整,不要省略;插图、表格需放在正文相应地方,不要集中;引用的图表要有出处,计量要用法定单位。(4)文稿参考文献一般研究论文约25篇参考文献,不可少于20篇,综述论文不少于35篇。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中近5年文献不少于参考文献总数的一半,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期格式请参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5)来稿必须是最新的、作者自身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且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发表的论文。本刊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种重复投稿。(6)我刊以实现对所有来稿的文字复制比对工作,若文字复制比超过30%的稿件我刊不予采用。(7)稿件一经录用,即被认为同意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等,同意入编数据库及上网发布,与此有关的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给付。作者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