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徐 晗,葛予宁,黄朝波,王旭锋,李泽华,石 磊,李贞景,郭庆彬,王昌禄*
(1.省部共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57;2.天津科技大学 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 300457;3.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
黄豆酱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独特的咸鲜感官特性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调味品之一[1]。酱渣是酱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一般每生产1 kg酱油会产生0.67 kg酱渣[2]。据调味品协会统计,我国每年酿造酱油产生的黄豆酱油渣将近22万t左右[3]。酱渣中含有约25%粗蛋白,9.7%粗脂肪和13.5%粗纤维,还含有大豆异黄酮、蛋白黑素、大豆皂甙等功能成分[4]。但酱渣含盐量高(约14%),且脱盐工艺复杂,成本高,难以大范围应用。目前,除少量酱渣用作饲料[5]、肥料[6]及有效成分提取[7-8]外,大部分作为废弃物丢掉,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环境,造成土壤盐化[9]。因此,充分利用酱渣中的有用物质,探索其在食品加工中的新用途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酱渣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酱油及香精香料生产上。沈晗[10]通过超声辅助双酶分步酶解、多肽分离纯化和美拉德反应,将酱渣蛋白酶解物转化为酱香风味物质增强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吴昊[11]利用蛋白酶酶解酱渣与原料混合制曲进行酱油酿造,其原料利用率和酱油产出率有所提高,风味物质组成接近全原料发酵的酱油,降低了成本。庄桂等[12]利用醋渣和酱渣代替50%~60%的麸皮,制备双菌种成曲,与酵母培养物酿造鲜味剂,产品质量符合国标GB18186—2000《酿造酱油》标准。CHA Y J[13]以酱渣水解液为原料,加入0.5%果糖、0.33%谷氨酸、0.99%脯氨酸、0.42%蛋氨酸和0.41%甘氨酸,制备反应型风味酱油。刘敏莉等[14]利用鱼、虾加工副产物与酱渣进行液态法发酵制造速酿鱼酱油,色泽通透、风味鲜美。
本研究通过在黄豆酱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酱渣,研究了成品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色度、质构、风味物质及总体感官评分等指标变化,旨在阐明酱渣的不同添加比例对黄豆酱关键营养成分、风味物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为实现酱渣在黄豆酱生产中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在提高酱渣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1.1 原料
酱渣(以黄豆和炒小麦为主要原料,接种米曲霉等微生物,经高盐稀态发酵得到的酱醪压榨后得到酱油及酱渣)、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沪酿3.042: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面粉、黄豆、食盐、商品酱1、商品酱2、商品酱3:市售。
1.1.2 化学试剂
硝酸银:西格玛奥德里奇贸易有限公司;铬酸钾: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石油醚、2-(N-吗啉代)乙烷磺酸、热稳定α-淀粉酶(20 000 U/mL)、蛋白酶(50万U/g)、淀粉葡萄糖苷酶(10万U/g):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甲醛:天津市江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或生化试剂。
CM-5型色差仪:柯尼卡美能达有限公司;TA.XT.Plus型质构仪:英国Stable MicroSystem公司;GCMS-QP2010 Ultra气质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
1.3.1 黄豆酱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操作要点:
浸泡:将洗净的黄豆浸泡8~12 h,至豆粒吸足水分。
蒸煮:121℃处理8~10min,以豆粒内部熟透又能保持完整形态为宜。
冷却接种:黄豆冷却至40℃,按豆面质量比4∶1加入面粉,种曲接种量0.04%,混合均匀。
制曲:曲料装盘置于培养箱,制曲温度30℃,中间翻曲两次,直至大曲呈现均匀的黄绿色。
酱醪发酵:加入适量无菌酱渣和盐水混合,40℃恒温发酵30 d,即得黄豆酱。
1.3.2 实验设计
添加1%、3%、5%、7%、9%酱渣替代大曲,将混合曲料与盐水(15~16 °Bé)以1.0∶0.9的比例混合制成酱醪,发酵制备黄豆酱。考察添加酱渣对黄豆酱氨基酸态氮、风味物质、色差、质构和感官等指标的影响。
1.3.3 分析检测
采用银量法测定酱渣盐分含量[15];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酱渣蛋白质含量;采用甲醛滴定法测定酱渣及黄豆酱氨基酸态氮含量[16];采用酸度计法测定酱渣总酸含量;采用索式抽提法测定酱渣脂肪含量[17];参照GB 5009.88—2014测定酱渣膳食纤维含量[18];参照GB 5009.4—2016《食品中灰分的测定》测定酱渣灰分含量[19];采用色差仪测定黄豆酱色度明亮度(L*值)和红绿值(a*值);利用质构仪测定黄豆酱硬度、稠度及黏性,其测定条件为:A/BE-d35探头,测前速度5 mm/s,测试速度1 mm/s,测后速度10 mm/s,测试距离25 mm,触发点负载5 g。
1.3.4 黄豆酱风味物质分析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黄豆酱中的风味物质进行测定[20]。
SPME萃取条件:在样品瓶内加入5g酱样品,0.5gNaCl及5 mL去离子水,55℃水浴下磁力搅拌20 min,经SPME萃取头吸附30 min,解吸15 min。
GC条件:采用程序升温,起始温度40℃,持续3 min后,以4℃/min的速度上升到150℃,再以8℃/min的速度上升到250℃。进样口的温度是250℃,载气为氮气(N2)。
MS条件:接口温度220℃,离子源温度200℃,电子电离(electronic ionization,EI)源,电子能量70 eV,质量扫描范围为33~450 m/z。
定性定量分析:将质谱仪记录的质谱图和计算机检索谱库标准质谱图进行对照,鉴定、分析化合物,确定豆酱的风味物质,并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
1.3.5 黄豆酱感官评定
根据国标GB/T 24399—2009《黄豆酱》[21]感官要求制定感官评定标准(见表1),满分100分,由12名经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感官评价。
表1 豆酱感官评定标准Table1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soybean paste
1.3.6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酱渣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酱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20.99%)、膳食纤维(23.42%)、粗脂肪(31.16%)、较高的氨基酸态氮(0.65 g/100 g)、总酸(1.64 g/100 g)及盐分(14%)含量,与张旭等[22]测定结果相比,本实验所用酱渣中的蛋白质含量略低,而粗脂肪含量是其2.9倍,这可能是酱油酿造原料及加工工艺不同所致。酱渣中氨基酸态氮和总酸作为酱类调味品中主要呈味物质,能够作为反应底物进一步参与风味的形成。在豆酱中添加酱渣,不仅能够改善其风味,还能够替代部分食盐,可降低生产成本。
表2 酱渣(干基)成分分析结果Table2 Results of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soy sauce residue(dry basis)
图1 添加酱渣对黄豆酱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Fig.1 Effect of soy sauce residue addition on amino nitrogen contents in soybean paste
氨基酸是黄豆酱中重要的呈味物质,同时还参与合成高级醇和酯类等风味物质,因此,氨基酸态氮是发酵型豆制品的主要品质指标[23]。添加酱渣对黄豆酱氨基酸态氮的影响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与无酱渣添加对照组相比,酱渣添加量在1%~9%范围内,添加酱渣会降低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酱渣添加量为5%时,氨基酸态氮下降5.08%,添加9%时下降12.71%,这可能是由于酱渣部分替代成曲后,一方面,导致酱醅蛋白质含量降低,另一方面,由于酱渣未参与制曲,替代成曲后降低了酱醅中的酶活,导致蛋白质酶解产物氨基酸态氮含量的下降。当酱渣添加量在3%时,氨基酸态氮含量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添加酱渣对黄豆酱色度的影响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当酱渣添加量为1%~3%时,与无酱渣添加对照组比,黄豆酱更有光泽且红色增强;当酱渣添加量为1%时,其红绿值(a*值)和明亮度(L*值)都达到最高,分别为15.80和24.80;当酱渣添加量>1%之后,黄豆酱色泽逐渐变差。这可能是由于酱渣部分代替成曲,降低了原料营养成分及酶活,导致氨基酸及还原糖等美拉德反应底物减少,生成的棕红色色素也随之较少。酱渣本身呈深褐色,少量添加时,与偏黄色的酱共混,能使酱偏红褐色,但添加过多的酱渣可使酱中深色物质变多,并形成黑褐色,感官变差[24]。添加1%酱渣时黄豆酱具有最佳色度值,而添加3%时与对照组保持同等水平。
图2 添加酱渣对黄豆酱色度的影响Fig.2 Effect of soy sauce residue addition on color of soybean paste
添加酱渣对黄豆酱质构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3 添加酱渣对黄豆酱质构的影响Table3 Effect of soy sauce residue addition on texture of soybean paste
由表3可知,黄豆酱的硬度、稠度及黏性指数均随着酱渣添加量在0~9%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大。当酱渣添加为1%时,各质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豆酱质构的变化与其固形物含量有关[25],随着酱渣添加量在0~9%范围内的增加,固形物含量也随之增加,摩擦力变大,硬度、稠度以及黏性指数增大。国标GB/T 24399—2009《黄豆酱》中对黄豆酱体态的要求为稀稠适度,允许有豆瓣颗粒,无异物,但对硬度、稠度和黏度等指标未作出具体范围要求。一般多采用质构指标与感官评价结合起来对产品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表3及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酱渣添加量的增加,黄豆酱体态评分逐步降低,但添加量<1%时与对照组相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添加酱渣对黄豆酱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黄豆酱风味物质GC-MS分析结果Table4 Analysis results of flavor substances in different soybean paste by GC-MS
由表4可知,黄豆酱中风味成分主要有醇类、醛类、酯类、酮类及一些呋喃类和烷烃类物质。酱渣本身醛类物质种类非常丰富(13种),相对含量也较高,是构成其风味的主体,这可能与酱渣中高脂肪含量有关[26-27]。添加酱渣组黄豆酱与对照组、商品酱组相比,醛类物质种类相对丰富,达到5~10种,这表明,添加酱渣能明显增加黄豆酱醛类物质,醛类物质的增多(如壬醛具有蜜蜡花的香味,辛醛带有水果香味等)有助于改善黄豆酱的风味。添加酱渣组酯类物质为7~11种,虽不如商品酱丰富,但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如十六烷酸乙酯,能给其带来奶油香味。醇类、酮类及烷烃等其他风味物质对豆酱风味贡献较小,主要起到调节香味及作为风味前体物质的功能。
总体来看,添加酱渣组均比未添加组风味丰富,添加酱渣>5%时能达到商品酱相同水平,添加酱渣7%时风味物质最丰富,达到33种。
添加酱渣对黄豆酱感官的影响结果见表5。
表5 酱渣添加量对黄豆酱感官评分的影响Table5 Effect of soy sauce residue addition on sensory evaluation of soybean paste
由表5可知,色泽上,添加<3%酱渣能改善黄豆酱色泽,但与商品酱还有差异,红褐色较浅,可能是由于样品酱发酵时间短,颜色形成不够完全。香味上,添加1%~9%酱渣使风味更佳,与商品酱比相对柔和。滋味上,添加1%~7%酱渣影响较小,酱渣添加量为9%时略显苦味,与商品酱有一定差异,主要是商品酱经过后期调配滋味更加丰富。感官上,样品与商品酱有较大差异,比商品酱略稠,对成品酱采取均质、调配等手段进行改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添加酱渣与未添加酱渣的样品相比较,感官品质有所改善,酱渣添加3%~5%为宜。
本研究在黄豆酱发酵中添加酱渣后比较氨基酸态氮、色差、质构、感官和风味物质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1%~3%酱渣时,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酱渣添加量为1%时,黄豆酱色泽最佳,质构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添加酱渣1%~9%范围内,利于丰富风味物质及提高感官评分,其中酱渣添加量7%时,风味物质种类最丰富,达到33种;酱渣添加量为3%时,感官评分最高,为75.42分。综合分析,添加3%酱渣时不会影响黄豆酱品质,且风味物质及感官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一定优势。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可考虑在发酵过程中接种耐盐的乳酸菌及酵母菌[28,29]或与红曲米复配[30]进一步提高黄豆酱感官品质。本研究可为酱渣在黄豆酱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对酱渣在食品加工中的高值化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