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寻路行为的地下商业街空间设计初探*

时间:2024-07-28

吴叶红 田 香 WU Yehong, TIAN Xiang

基于寻路行为的地下商业街空间设计初探*

吴叶红 田 香 WU Yehong, TIAN Xiang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心区用地日益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地下空间比较封闭,缺乏自然采光,人们往往很容易迷失方向。目前已建成地下商业街在利用空间环境因素进行寻路导向设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寻路行为。本文从寻路的角度出发,运用实地调研和问卷形式等方法对重庆五大商圈及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地下商业街空间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归纳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地下商业街空间寻路的影响因素,结合人的心理行为特点,从空间导向设计、标志系统设计和情感氛围营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期对未来地下商业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寻路行为;地下商业街;空间设计

0 引 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人口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城市用地的扩张造成了城市生态空间和生存空间矛盾恶化。大量高层建筑的涌现,虽然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拥挤的人流,堵塞的交通,城市绿地的减少,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有限的城市空间容量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扩大城市中心区的容量,向地下发展已经成为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趋势。此外,地铁建设的迅速发展,也为地下商业街的开发创造了契机。与欧美、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地下商业街在中国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1]。在对地下商业街的调研中发现,由于外观识别性差、方向感弱以及物理环境欠佳等缺陷,人们身居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此外地下商业街在利用空间环境因素进行寻路导向设计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如何进行改善,增强地下商业街的可识别性、差异性和导向性,进而提高空间认知度,解决寻路难的问题,以降低突发灾害对建筑本身和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危害,是建筑业界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1 地下商业街的空间特点

地下商业街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最具经济效益且使用人数最多,它不仅具有一般地下空间的特点,还有自身的空间特征和商业特性。地下商业街空间整体形象如形态、范围、规模、走向以及与邻近建筑环境的关系等,往往不能给人以全面和清楚的印象,人们很难将室内与室外、地下和地上等空间的相对关系形成清晰的认知地图,同时地下商业街大都缺乏自然采光,也没有外界景观作为参照[2],因此寻路难是地下商业街空间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表1)。概括起来地下商业街空间具有如下特点。

1.1 可识别性差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越来越趋向规模化,复合化发展,且由于消防安全疏散要求,地下商业街空间出入口繁多,空间本身缺乏可识别性,难以准确进行空间认知。

1.2 封闭性强

地下商业街空间封闭性较强,缺乏特征物,视野范围受限制。且地下商业街空间内部缺乏自然光源,人工采光通常亮度不够。

1.3 认知度弱

地下商业街平面较复杂, 空间形象单一且相似性程度高,目标决策点数目多,易造成各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混乱。

1.4 停留时间长

人们在地下商业街中购物,休闲,较其他地下空间停留的时间更长。

表1 地上地下商业街空间比较Tab.1 the comparison of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space

图1 寻路过程Fig.1 The wayfinding process

表2 寻路方式Tab.2 the wayfinding method

2 人在地下商业街中寻路的行为心理

寻路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辨向本领,是人们日常生活行动中的一种空间认知过程,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3]。寻路这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主要阐述人类如何运用构成城市的五个元素:边界、区域、节点、路径及标志在城市中寻找目标,是外在环境与感官的连续互动[4]。环境行为学家道斯则认为寻路是人们了解其所处的状态,进而做出有利决定的过程。而在1996年国外学者帕西尼指出寻路是寻求空间问题解答的一种活动,包括人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将环境信息转变成寻路的决策和行动计划,然后在适当的地点将计划付诸行动。更具体的来讲主要是指人们通过收集信息和建构心智地图进而评估目的地所在位置。当评估正确时,则抵达目的地;若不正确时,则继续通过行动来改变现有状态获取新信息,再进行心智地图的修正,最后获得正确的路径(图1)。

运用认知心理学分析可知,人们对地下商业街的认知首先是对出入口有所了解并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 而后是进入内部空间活动,感受,最后做出评价。心理学认为,在环境中判断自身的位置是人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一。人寻路时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是因为人们可以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美国学者卡普曼(Janet Carpman)和格兰特(Myron Grant)关于影响寻路行为的研究成果表明,虽然寻找路径的方法有很多种,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形进行改变,但归结起来分为以下四种方式[5](表2)。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的外部空间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如果在地下不能建构这种“场所”,人们则感受不到已经适应的“外部空间”的刺激。人类经验表明只有在这种“外部空间”环境下,人们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佳刺激效益,感到舒适,从而情绪达到最舒适状态,相反如果在封闭地下商业街中,由于内部缺少新鲜空气、噪音过多、交通拥挤,人们在迷路时更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不适,产生压抑、恐惧、紧张等心理[6]。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果持续时间较长,重复次数较多,会使人们形成条件反射和难以改变的心理障碍(图2)。

图2 寻路情绪Fig.2 wayfinding mood

图3 平面提示度Fig.3 hint degree in plane

3 地下商业街空间寻路的调研与问题分析

3.1 地下商业街空间寻路的影响因素

行为学研究表明影响寻路行为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个人因素、环境人群因素、标志系统因素及空间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和环境人群因素包括使用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个人经历等。标志系统因素是影响寻路最直接的因素,包含说明性、指示性、引导性、方位性、装饰性、警示性等类型;空间环境因素主要指地下环境的相关信息,诸如空间的方位、尺度、形态、色彩及空间功能等[7]。地下商业街平面的组织形式有线状、放射状、脊状和网络状四种形式[8],不同的平面形式对使用者寻路的提示度各不相同。其中线状平面的提示度最好,放射状和脊状平面次之,网络状的平面布局形式提示度最弱(图3)。

人们通过对地下商业街的认知进行方位与方向的判别,同时将所处的位置与其他相关环境的相对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具有结构化的整体空间认知,是个体经验在空间认知学习下的产物。根据1830年的哈密顿和1871年耶文斯的黑豆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一次能涉及的范围不超过七个物体,且如果区域之间的关系不连续则难以形成系统的印象[9]。因此,在规模较大的地下商业街,虽然有清晰的指示图,但对于陌生的顾客来说,也只能通过一系列的空间片段进行空间记忆、把握环境、确定区域位置,很难形成整体的空间认知。

表3 问卷设计Tab.3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

3.2 调研与分析

3.2.1 问卷设计

为深入了解影响地下商业街空间寻路的因素,笔者调研了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地下商业街,并对重庆具有代表性的的地下商业街如轻轨名店城、重庆沙坪坝钻酷地下街、世纪金街、金源不夜城、美侬购物天堂等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研,共发放2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8份(表3)。

3.2.2 地下商业街空间建构因素对寻路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关于是否迷路的困扰,问题2的调研结果显示27%的受访者在地下商业街中经常迷路,只有14%的被访问者几乎不迷路,其余部分为偶尔迷路;其迷路的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平面复杂、内部空间可识别性差、缺乏特征物、空间元素间联系薄弱、空间尺度感差等。问题5“迷路后是如何找到目的地的”多数人会选择“询问服务人员”或者“参考平面导视图”以确定自己的方位。男性较女性更为理性,因此迷路时会更倾向于“参考平面图”,而女性 58.8%选择“询问店内服务人员”;问题9中关于地下商业街的区域划分,其中74%的人都觉得地下商业街功能区域模糊,9%的受访者认为区域划分清楚;关于地下商业街中空间建构因素对寻路的影响程度,问题10“您如果不看标志,只根据空间环境能否判断方向?”总计188份有效问卷中,选择“一般”占36%,“可能性不大”占58%,“完全可以”占6%。由此发现,由于地下商业街中建成的空间环境因素特征不明显,对寻路的帮助不大,仅有一小部分人能根据空间因素对环境予以判断。因此,清晰的功能区域划分和空间秩序感,将有利于空间的寻路。

3.2.3 使用者对不同空间的关注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缺乏自然光的地下商业街购物、休闲、游玩时,通常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定位[10],当人从周围的信息感知到一切都处于控制之下,就会感到放心;相反,如果导向识别系统不完善或设置不合理,对所处空间没有良好的界定、引导和暗示,人的方位感知能力就会减弱,很难找到目标和出口区域,人的紧张感随之增强。

对于在地下商业街中购物的人来说,设计能够引起关注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对购物者了解地下商业街的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引起购物者兴趣的空间主要有入口空间、中庭空间、垂直交通、休息空间、绿化、雕塑小品、品牌店铺等。问题11“迷路后您的寻路参照是什么?”结果(图4)显示34%的受访者选择店铺作为寻路参照,40%受访者选择标志,8%选择根据空间的大小形式,另外18%选择竖向出入口作为寻路参照。从调研结果分析可知,人们寻路的参照首先是标志,因为其指示性强,比较直观;其次是根据与自己行为相关的因素,如店铺,属于使用者直接进行参与的空间环境,可以成为记忆参照点;空间的大小和出入口位置也是顾客的关注点之一。

3.2.4 重庆地下商业街空间比较分析

图4 顾客对不同空间的关注度Fig.4 customers’ attention on different spaces

表4 重庆地下商业街空间比较Tab.4 the comparison of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space in Chongqing

根据表4分析可知,金源不夜城由于设置了中庭,形成空间环境中心;空间形象采用拉斯维加斯风格,易于识别;并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空间开敞性比较好,人们不易产生心理障碍,空间的可达性,可视性,导视性较好,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空间方位感,因而不易迷路。美侬购物天堂功能布局主题化,区域划分清楚,扶梯的位置集中,可识别性好。而沙坪坝钻酷地下街的空间平面复杂,标识系统不够清晰,空间系列不够清晰,很难建立清晰的方位感。

其次,放射状的平面布局(如轻轨名店城和金源不夜城)的导向性和可识别性比网格状的平面布局(世纪金街和沙坪坝钻酷地下街)要强,节点空间也更加突出,空间秩序更加明确,界面更为丰富,转错弯次数较少,寻路的难度较低。

3.3 调研结论

实际调研发现,已建成的地下商业街中空间特征不明显,大多依靠标志来进行引导,人们在地下商业街中的空间方位感较弱,概况起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寻路的帮助有所欠缺:

3.3.1 地下商业街缺少整体性,空间形态可识别性弱

地面建筑上的固定参考点较之于地下商业街的参考点更具多样性,同时拥有丰富的天际轮廓线。而地下商业街则与之相反,一方面,空间布局模式单一,缺少区域边界的限定,视野也受到限制,地上地下的连续性不强,没有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平面布局多是简单线型空间,空间缺少变化,区域划分不明显,缺乏可识别性强的空间形态及具有场所感的空间,很难形成整体的空间认知。

3.3.2 空间环境缺乏完善的指示系统

大部分人通过色彩鲜明的灯光、节点标志、功能区域划分和界面形式进行空间识别。然而,多数地下商业街空间布置缺少变化,且广告有一定时效性,经常更换,虽然有指示系统,却不是很完善,人们很难形成清晰的方位感。

3.3.3 缺乏休闲空间与辅助设施

所调研的地下商业街中,很少建构相应的休息场所和辅助设施,与自然环境联系较少,缺乏良好的休闲氛围。

综上所述,地下商业街空间的导向性不强,指示系统不够完善,休闲可参与性的场所的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空间体验氛围等都对寻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图5 大阪虹之町地下商业街平面Fig.5 the plane graph of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in Town of Rainbow, Osaka

4 基于寻路行为的地下商业街空间设计策略

《城市意象》指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有运用以下两种寻路策略。其一,建立心智地图,对整体环境进行统一思考,进行具体目的地查找;其二,根据一些固定的参考点进行相应的寻路策略。因此在空间设计上,应力图帮助人们建立清晰的方向感。经比较分析,基于寻路行为的地下商业街空间建构策略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加强空间整体导向性

4.1.1 秩序化的空间组织

平面布置与动线安排应避免过于对称相似,增加空间的差异性。美侬购物天堂和南坪潮流前线整个地下商业街空间导向设置除了安全疏散的标志性指示牌之外,没有设置其他标识系统,前者主要是借由楼梯间的位置进行空间竖向引导,后者主要是借由楼梯间与地面的联系,将整个地下商业街联系起来,通过空间本身进行自我定位,具有较强的秩序性。例如大阪虹之町地下商业街(图5)在长达800m的主通道的节点上组织了光之广场、水之广场、镜之广场等5个各有主题的休息广场[11]。其中水之广场利用喷泉水和灯光的各种变化,形成两道人工彩虹,颇为壮观,成为该地下街的重要标志,增添了空间的秩序感和整体性。

4.1.2 易识别的空间形象

通过光环境的透明化,导向化,装饰的主题化,文化的趣味化,视觉的关联化设计提供足够的空间资讯,保证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路径的选择应避免一目了然,也要保证环境差异不宜过大,让空间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如“上海1930”风情街营造了上海老街的风味、重庆金源不夜城运用拉斯维加斯风格在文化的趣味性方面都建构了易识别的空间形象。大阪的站前地下街结合顶界面的差异化与柱子的装饰化设计达到视觉的关联,形成空间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图6)。

4.1.3 节点的认知与强化

增加室内空间的核心元素设计,加强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相对关系,形成空间轴向感。例如公共艺术品和景观雕塑小品的设置有助于使用者对地点的记忆,成为使用者潜在的参照点[12]。阪急三番街特来维广场的潺潺流水作为大型的中庭广场作为停留休息空间,将休息,交流,观景融于一体,形成一个具有自然氛围外部场所,加强了空间节点的认知和记忆(图7)。

4.1.4 入口的选择与组织

入口是城市与地下商业街区域的终结点,也是进入地下商业街的起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由于入口区域设置过于单一,没有特色,是人们困惑的节点之一。加强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的联系,让使用者快速、准确的到达目的地。在形式方面,创造形象和清楚的入口,加强其与城市化的联系,方便使用者顺利抵达[13]。如日本东京某地下街入口处运用扩大开口与周围环境互相融合的手法,增加其开敞性、趣味性和指引性,有效的引导人流,尽量消除使用者在进入地下商业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消极不良心理反应(图8)。

4.2 创建完善的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是帮助人们寻路最快捷、效率最高的辅助手段。优秀的标识系统必须能够让使用者清楚的知道在哪里、目标点是什么、知道并且能沿着最佳路线到达目标点、确认目标点已经到达、最后能找到返回路径。因此,完善的标识系统设计应该保证信息的连续性,地上地下信息的对位关系。也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地下商业街的节点处,设置大屏幕系统,增加可识别性。如上海小马路地下街在标识系统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指示到位,功能明确,指示牌运用色彩对比,醒目性强,能帮助使用者辨别方向与保持方向感,顺利抵达目的地(图9)。

图6 日本大阪站前地下街Fig.6 the underground street in Osaka Station, Japan

图7 日本阪急三番街Fig.7 San Francisco street in Hankyu, Japan

图8 日本东京某地下街入口Fig.8 an underground street entrance in Tokyo

图9 上海小马路地下街Fig.9 the underground street of Xiaoma Road, Shanghai

图10 上海K11地下商业街Fig.10 the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of Shanghai K11

4.3 增加体验性休息场所

在地下商业街空间设计时,由于平面复杂,通过界面、材质的运用、展示品的摆设,强化空间之间的连续性,增添一些可参与性的,短暂性的休息空间,加强体验性,强化记忆参照点。根据调查,人即使在富有吸引力的地下商业空间中也最多步行300m,即大约10min就需要休息。因此,设置休息区,缓解购物疲劳也是相当必要的[14]。上海玫瑰坊的通道设计结合休息场所设置,并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增强了空间的体验性,也尽量消除了地下商业街的消极心理;“上海K11”地下商业街(图10)模仿自然营造了秋天落叶的场景,营造了看与被看的氛围,吸引人们在此停留、休息、拍照,增添人们的参与性和感官体验。

5 结 语

人们在地下商业街行走的过程中,相较于地面环境而言,没有日照轨迹、建筑坐标作为参照,只能通过环境因素、空间节点、标志和指示地图进行自我定位。文章从寻路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空间导向设计、标示系统设计及情感氛围营造三个方面着手解决此问题。在空间导向设计方面,地下商业街空间形态设计要秩序井然、主次分明,让人们能够很容易建立空间认知,产生清晰的方向感;在标识设计方面,应该建构完善的标志系统,便于人们的寻找和使用;在氛围营造方面,提供可参与性的场所,加强体验性,以减轻身处地下的消极心理反应。此外,也需要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配合,如地下空间丰富多样的业态也可以促进人们在地下商业街方位感的形成[15]。综上所述,人们在地下商业街中难以定位定向是一个不利的环境影响因素,如果对此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较好的解决,势必可以增加地下商业街的运行效率,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

[1] 林玉莲, 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 凯文·林奇. 城市意向[M]. 方益禅, 何晓军,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3.

[3] 常怀生. 建筑环境心理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4] 王人弘. 地下街寻路行为与空间概念建构之研究[D]. 桃园: 私立中原大学, 2002.

[5] Carpman JR, Grant M A. Wayfnding: A Broad View. Handbook of Environment Psychology[M]. New York: Wiley, 2001.

[6] 童林旭. 地下建筑学[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7] 陈立道, 朱雪岩.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8] 孙珠颖, 魏宏杨. 浅析提高城市中心区地下商业街活力的设计策略[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10): 51-26.

[9] 童林旭. 地下建筑图说100例[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0] 刘皆谊. 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商业街设计及其理论[D].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11] 王保勇, 束昱. 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在地下空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 地下空间, 2000, 20(01): 14-22.

[12] 姚金凌. 大阪彩虹地下商店街, 日本[J].世界建筑, 1980(02): 56-57.

[13] 徐派, 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4] 吴亮. 陆伟城市地下空间的场所性初探[J].城市建筑, 2011(05): 127-128.

[15] 吉迪恩·S·格兰尼, 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许方, 于海漪, 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图表来源:

表1-4:作者绘制

图1-5:作者绘制

图6:http://www.mfb.sh.cn/mfbinfoplat/ platformData/infoplat/pub/shmf_104/ docs/200612/d_44478.html

图7:http://ja.wikipedia.org/wiki/ %E9%98%AA%E 6%80%A5%E4%B8%89 %E7%95%AA%E8%A1%97

图8-10:作者拍摄

(编辑:刘志勇)

Research on the Space Design of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Based on Wayfnding Behavior

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tension of land used for urban center, more attention is pai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However, since the underground space is closed and lack of natural lighting, it is easy to get lost. There are obvious deficiencies in utilizing space environment factors in wayfinding guide design,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s people’s wayfinding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yfinding, having conducte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space environment from five business circles in Chongqing and that of Shanghai, Shenzhen, Hong Kong and other place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form,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space wayfinding.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the article conducts analysi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pace oriented design, system design and the emotional atmospher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sign of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Wayfinding Behavior;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Space Design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213

吴叶红, 田香. 基于寻路行为的地下商业街空间设计初探[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2): 65-70.

TU92

B

2095-6304(2015)02-0065-06

* 中国清洁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12025)

吴叶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276768297@qq.com

田 香: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4-09-2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