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赵明旺,杨 雁,罗勇胜,周康奇,潘贤辉,黄 姻,杜雪松,林 勇,陈 忠,覃俊奇
(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21;2.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柳州 545300;3.崇左市龙州县彬桥乡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崇左 532400;4.柳州市柳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柳州 545007)
环棱螺也叫石螺、螺蛳,属于田螺科的一种软体动物,主要栖息在水田、河沟、湖泊或水库等区域,以有机碎屑、藻类等为食。环棱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作为美食而广受欢迎,而且作为柳州螺蛳粉的主要原料之一,市场需求量很大(闻海波等,2021)。
随着环棱螺越来越受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目前,环棱螺的研究主要在群体遗传学(金武等,2022;顾钱洪,2013)、生物学特性(Huang S 等,2020)以及对水质环境的修复(马本贺等,2022;王雪飞等,2021)等方面。此外,也有相关文献报道了环棱螺的池塘养殖技术(孙军华等,2022;覃惠明等,2019)。虽然环棱螺养殖产业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福寿螺和野杂鱼等天敌的干扰、饵料不足、死亡率高等一系列养殖问题严重制约了环棱螺的产量(兰作友,2021)。因此,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创性地提出了在池塘中吊养环棱螺的模式并研究了最佳吊养密度。本试验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吊养深度环棱螺的生长和存活情况,为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增殖环棱螺提供依据。
试验池塘位于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水体化学需氧量(COD)为(138.4±10.84)毫克/升,氨氮为(0.51±0.05)毫克/升,总磷为(0.02±0.00)毫克/升,pH 7.3~8.5,平均水温为26.9~34.8℃。试验时间为2022 年5 月17 日-7月16日,共60天。
随机选择规格均匀、活力充足、健康无伤的环棱螺,规格为:个体重(0.70±0.24)克、壳高(1.32±0.18)厘米、壳宽(0.94±0.12)厘米、壳口高(0.62±0.16)厘米、壳口宽(0.48±0.09)厘米。
饲养笼直径为52 厘米、高10 厘米,带盖子,各面有方形网孔,网孔边长2~3毫米。
设4 个试验组,深度(H)分别为13 厘米(H1组)、23 厘米(H2组)、33 厘米(H3组)、43 厘米(H4组),将4 个组饲养笼上下垒在一起,相互固定,再用浮球使其浮于水面,各试验组设3 个平行。每个饲养笼放置300只环棱螺。
试验池塘养殖禾花鲤,每天向池塘投喂5千克鱼饲料,环棱螺仅以浮游生物为食。
用游标卡尺和电子秤定期测量环棱螺的体重、壳高、壳宽、壳口高和壳口宽。池水pH 由希玛8008 酸碱度水质检测笔测量,水温由HOBO(MX2202)无线温度记录仪监测。
试验数据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和GraphPad Prism 9.0 进行处理分析,利用方差分析(ANOVA)来检验不同深度对环棱螺生长影响的显著性,P<0.05为显著性水平。
存活率的计算公式为:存活率(%)=存活数/总数×100。
经过60 天的养殖,各深度的环棱螺都有所生长(表1、表2)。从表1、表2 生长结果看,H1组的增重最大,H4组的增重最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在池塘13~43厘米的深度范围内,深度对环棱螺生长影响不明显。
表1 不同吊养深度下环棱螺生长指标
试验过程中,定期清除死亡的环棱螺。养殖60 天后,各深度组环棱螺存活率分别为87.67%、86.33%、86.67%和86.67%,差异不显著(P>0.05)(表3)。
表3 各深度组环棱螺存活率
贝类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底播和吊笼养殖。相较于底播养殖,吊笼养殖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上层水体透明度较高,温度和光照均优于底部,而底部水体溶氧较低,不利于贝类生长;二是吊笼养殖可以做到精准投喂,从而节省饵料;三是吊笼便于清理和收获,比底播模式刮网捕捞更方便;四是吊笼有网孔,通透性较好,可满足贝类滤食的需要,又能保护其不受鱼等天敌的威胁(范斌朋等,2016)。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展吊笼养殖技术的研究,品种涉及香螺(张克烽,2017)、角蝾螺(严志洪等,2017)、管角螺(王兵兵等,2012)和企鹅珍珠贝(Shao F U,2001)等,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有研究指出,养殖的深度对贝类的生长和存活有着重要影响(Schreck C B等,1985)。包秀凤(2012)等采用不同水层筏式吊养九孔鲍,结果发现九孔鲍在2 米深的水层生长效果最佳。不同水位、光照、温度等水质因子以及饵料生物的丰度均不同,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贝类生长和存活(何毛贤等,2009;张福绥等,1991)。
本试验是在养鱼池塘中进行,水体中的水质因子具有明显的趋势性。比如温度、光照强度和溶氧随着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而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因子则刚好相反,随深度增加逐渐增高,即越接近池塘底部,越不适宜环棱螺生长。根据试验数据最上层(H1)的成活率为87.67%,最下层(H4)的成活率为86.67%,各层的成活率均较高,可见,池塘中小于43 厘米深的水体环境较好,适宜环棱螺生长。
本试验没有对环棱螺投喂饵料,环棱螺的生长完全依靠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获取营养。根据试验数据,最上层(H1)的增重最大,为(1.65±0.05)克,最下层(H4)的增重最小,为(1.26±0.29)克,说明随着水层越深,饵料丰度越小。王兵兵等(2012)开展的吊笼养殖贝类的研究过程中均投喂饵料,本试验没有投喂螺蛳饵料,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考虑,螺蛳的市场价格较低,投喂饵料会增加养殖成本;养鱼池塘中饲养螺蛳,可通过螺蛳的滤食功能净化水质,减少换水。
本试验从壳高、壳宽、壳口高和体重等生长性状的增长效果以及存活率等方面比较了池塘吊笼养殖不同深度对环棱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池塘吊养13~43 厘米的深度范围情况下,环棱螺生长和存活指标差异不大,推测是因为在该深度范围内水体环境和浮游生物丰度相对稳定,而更深的水层环棱螺养殖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