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辽宁地区中华小长臂虾肌肉白浊病的初步诊断

时间:2024-07-28

2019年3月,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市海珍品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接诊了一例中华小长臂虾肌肉白浊病例,与已报道的虾类肌肉白浊病均有较大差异,现将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18年10月,辽宁省盘锦地区某养殖场发现部分养殖的中华小长臂虾出现肌肉混浊、不透明的现象,临床发病率50%左右。病虾主要表现为活力较弱,身体有水肿感,全身肌肉浑浊、发白,受刺激后易死亡。但由于病虾摄食基本正常,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故未引起重视。2019年春,该养殖场进行中华小长臂虾繁殖时发现越冬亲虾肌肉白浊比例较越冬前有所增加且大部分病虾在繁殖过程中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发现,病虾通体发白、活力较弱,头胸部及躯干部甲壳易脱落,壳下肌肉发白,变得浑浊不透明。取患病虾鳃丝镜检未见寄生虫,取病虾的肌肉组织于营养琼脂平板上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未分离到明显的优势菌种,取病虾肝胰腺、肌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发现病虾肝胰腺与肌肉组织坏死严重,各受检组织内均发现大量蓝紫色的细小颗粒样物质。为进一步确定病原,取病虾组织制作超薄切片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病虾肝胰腺、肌肉细胞内可见大量短杆状的细菌样物质(图1)。

图1 中华小长臂虾病变特征

三、分析与讨论

本病例中,患病中华小长臂虾全身水肿,全部肌肉出现均匀的发白、浑浊症状,而非常见的局灶性发白、浑浊。该病为慢性进行性病程,患病虾可存活较长时间,但症状会愈来愈明显、严重。检查发现,病虾体内有大量短杆状细菌样物质较为均匀地分布于各组织的细胞内,且该物质不能通过常规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得。即该病主要由一种无法进行常规培养的胞内寄生微生物引起的中华小长臂虾全身感染。截至目前,尚未在小长臂虾乃至其他甲壳动物中发现类似现象,本文是有关中华小长臂虾肌肉白浊症的首次报道,由于该病临床症状与其他虾类肌肉白浊病有显著不同,初步分析其为一类新型的虾类疾病。

肌肉白浊是一种虾类养殖过程中常见多发症状。研究表明,多种病原如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可引起虾类肌肉白浊,其中由诺达病毒感染引起的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一种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以仔虾身体出现白点、白斑,严重时全身肌肉发白而混浊为特征的严重疾病。寄生虫尤其是微孢子虫在肌肉组织内寄生是对虾肌肉白浊的另一类常见病因,可引起寄生部位肌肉发白、浑浊,俗称“牛奶虾”“棉花虾”。除病原侵袭外,环境不良如水质不良、低溶氧、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盐度以及水环境突然变化造成应激等因素均可引起养殖对虾的肌肉白浊症状,且其为南美白对虾肌肉白浊的主要原因。上述疾病大多数的病因已明确,已逐步形成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然而,由于本病与之前报道的相关疾病的病因不同,其发病对象、病程以及症状也有较大差异,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控措施,也难以直接套用其他疾病的经验进行防治。下一步应在做好病原鉴定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病的致病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防控措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