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麦稻蟹田与传统麦稻田生态对比研究

时间:2024-07-28

张丽娜,刘德建,李红鸽,邓晨曦

(济宁市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中心,山东 济宁 272100)

稻麦两茬田是济宁农业生产一大特色,作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蟹对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试验在稻麦两茬田用生态养殖方式培育扣蟹,并对水质和浮游生物种类、数量、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麦两茬田采用投喂黑水虻幼虫+浮萍的生态模式,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能够提升河蟹品质、降低养殖成本,绿色环保。

一、试验开展情况

1.试验地点及苗种选择

试验地点选在济宁市任城区怀志家庭农场,稻麦两茬田15亩,投放山东黄河口水产有限公司繁育的长江水系河蟹豆蟹,规格为2 000只/千克,亩放豆蟹0.8万~1万只。所选豆蟹体质健壮、行动敏捷、规格整齐、无病无伤。

2.田块选择

选择的田块集中连片,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体理化指标符合渔业养殖用水标准。

3.环沟消毒

环沟采用生石灰干法消毒,然后经过7天的曝晒后注入新水。环沟水体定期泼洒抗应激剂,同时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

4.水草栽培

在环沟和坑池中栽培水草是为了给蟹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蟹苗的栖息、隐蔽和蜕壳。主要种植的水生植物有伊乐藻、轮叶黑藻等,一般水草占环沟和坑池总面积的10%~20%,尽量零星分布,以保持环沟内水流畅通。

5.水稻种植和豆蟹投放

选择适宜北方种植的水稻品种长粒香。插秧时间选择在6月中下旬,豆蟹放养要选择水稻发稞分蘖后,正常情况下是插秧后20~30天可进行蟹苗放养,如果放养过早可能会损伤稻苗,过晚会影响培育蟹种的规格。

6.日常管理

豆蟹放养后,前3天一般无须进行饵料投喂,前期1个月黑水虻的投喂量相对要少一些。待适应环境后,河蟹进入生长旺季阶段,可适当增加黑水虻幼虫等动物性饵料,同时保证浮萍等投喂。在栽种秧苗15天内保持浅水位10厘米左右。养殖过程中正常情况不用喷施农药,或者使用一些高效低毒、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生态农药,确保不会或尽量降低农药对蟹苗生长造成的影响,严禁使用含磷类、菊酯类、拟菊酯类等毒性较强的药物。

二、试验指标测定及结果

1.指标测定

试验开始前统一设计并发放养殖记录簿,翔实记录试验数据,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定期测定河蟹生长、水质变化等情况,记录苗种、饵料等投放成本,记录用药和发病情况,与传统麦稻轮作方式进行对比。设置该试验区域为B,对照数据为CK。

浮游植物用1升采水器在3个样点采水,将采集的水样在现场用鲁哥氏液固定,带回实验室沉淀浓缩至50毫升广口瓶中。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用0.1毫升计数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浮游动物用5升采水器在3个样点采水,用13号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至50毫升广口瓶中,现场用甲醛固定,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用1毫升浮游动物计数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水质理化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水温、pH、溶氧、总磷、氨氮等。用采水器分层采集,混匀后取0.5~1升水样用相应药品固定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相应指标按照《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测定。

2.试验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试验,试验结束后,对“麦稻轮作、稻蟹共生”数据进行收集,经过现场测产验收,试验扣蟹平均规格达15.7克/只,平均亩产扣蟹62.7千克、稻谷503千克。

三、结果与讨论

1.利用天然饵料降低培育成本

试验安排专人打捞浮萍投放环沟内供蟹苗摄食,通过与相邻稻田对照发现培育蟹苗的稻田浮萍几乎被摄食殆尽,天然浮萍为蟹苗提供了丰富营养,再辅以投喂动物性饵料,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成本。试验研究表明,浮萍能为河蟹提供植物性饵料,黑水虻幼虫能为河蟹提供动物性饵料,浮萍+黑水虻配合投喂,两者比例为2∶8比较合适,扣蟹成本20元/千克左右,进入市场销售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试验研究表明,把黑水虻作为河蟹的活体饵料有良好的效果。黑水虻蛋白质含量高、价格便宜,能够有效满足河蟹对动物性蛋白的需求,增强抗病性,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同时投喂黑水虻活体饵料,能够大幅减少因投喂鱼糜等造成的水体污染现象,投喂黑水虻幼虫40天左右换水1次,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养殖尾水的排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水质分析

试验区水温与对照组变化不大,试验区pH整体低于对照组(图1),呈现弱碱性,有利于为河蟹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两者对照,在初期水质与对照相差不大,随着试验的进行,稻渔共生水体改善效果显著,溶氧7月和10月高于对照(图2),水质分析数据说明,稻蟹共作能明显改善水体水质,减少养殖尾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图1 稻蟹塘pH季节变化

图2 稻蟹塘溶氧季节变化

3.浮游生物监测

试验区和对照区密度和生物量均在8月达到峰值,但试验区系统的生态稳定性更强。一是试验区水体河蟹和黑水虻活动,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效率。二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水体的危害,有利于水体净化。对2021年度稻蟹种养模式7-10月的水样进行分析,试验区共检测出6门65属87种,其中优势种35个,蓝藻、硅藻、绿藻优势种数分别是15、11、9(图3)。研究还发现,试验区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组(图4),在增加浮萍投喂的情况下,河蟹的摄食作用显著。

图3 稻蟹塘浮游生物观测

图4 稻蟹塘浮游生物量变化

四、小结

本试验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进行合理搭配,稻田水域生态环境被河蟹利用,通过河蟹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灭虫和疏土增肥的目的,最终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常规稻田比,稻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食物网更为复杂,有效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指数。这种新型的养殖方式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使稻田中的水稻、水草、底栖动物、微生物、养殖生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