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实践与经验

时间:2024-07-28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新时代十年(2012—20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这十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验,对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规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引领新时代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根本原因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铸魂育人。魂是德之灵,只有铸“魂”,才能成“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其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行动的指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时代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2.“培养什么人”的前提是“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在培养什么人上,西方教育家强调培养抽象的人,发展人的自然性、精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基本问题上,“为谁培养人”决定着培养人的社会方向,是“培养什么人”的前提。***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647我们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反对者和破坏者。教育在“为谁培养人”的大是大非面前,不可含糊,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初心,任何时候不能忘,也不能改。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3.教育的核心在育人,关键在铸魂

***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教育培养人,必须把立德放在首位,立德才能成人。所以,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着教育的本质,也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书记提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这形象地说明了立德树人根本在心,关键在铸魂。***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铸魂育人的武器,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构筑政治灵魂和精神家园的‘培根铸魂’工程。在这个核心体系中,每一项内容都和‘培根铸魂’有着本质的联系,都彰显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培什么‘根’、铸什么‘魂’。”[5]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核心内容,筑牢人民的精神之基,起到对全国人民凝神聚气的作用,达到强基固本的目的。

1.以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精神之基

2012年11月17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他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15***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因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2013年5月4日,***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希望“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定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一系列文件中都强调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体系,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进青少年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

国家是一个整体,凝聚这个国家的一定是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8]42。一个国家缺少核心价值观,或者核心价值观不能成为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这个国家就会缺少凝聚力,甚至是一盘散沙。因此,“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9]54。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基,凝结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个国家不能不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所以,***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9]54。2014年5月,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用“扣扣子”比喻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他说:“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其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0]9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在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发挥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8]42,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中体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历史的生成,是一代代人精神的历史沉淀。文化生产了传统,构成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之魂。“四个自信”,根本在于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4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茎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棵根繁叶茂的“大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2022年5月,***总书记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持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传承中华美德,打好做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底色。革命文化,即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精神支柱。***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民族复兴大业后继有人,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变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是中国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支柱。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就是要激发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打造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实践与成效

新时代十年,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教材的国家事权,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在铸魂育人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落实教材的国家事权,确保党的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进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主要的载体,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教材教什么。因此,作为国家的事权,教材必须反映国家意志,体现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总书记对教材提出了“五个体现”的要求,即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3]654。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落实教材的国家事权,完善教材建设、编写和选用机制,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严把教材的使用关,明确规定“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其他教材也实行凡编必审、凡用必审的制度,建立了各级教材审查制度,确保了教材意识形态的正确。

在课程内容上,新时代十年,教育部研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重要主题教育指南,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提供了重要保证。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大先生”

新时代十年,***总书记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在多次讲话、谈话中,对教师寄予深切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2014年教师节,在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提出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教师工作提出了“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即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2016年9月,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总书记鼓励教师做“四个引路人”,即“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总书记鼓励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2022年4月25日,在人民大学考察时,***总书记提出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022年9月7日,***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中,鼓励师范生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总书记关于教师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旨在引导教师牢记教育初心,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育德。

教师从事立德树人的事业,师德师风是第一位的要素。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之中。新时代十年,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显著增强,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不断提升,铸魂育人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能力不断增强。

3.狠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落实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有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思想课程属于直接德育,课程思政属于间接德育。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对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4]。为了落实***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思政课创优行动”等,思政课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教育部组织的有关调查表明,2020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超过90%[12];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状况监测结果也表明,四年级学生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比例为91.8%,初中八年级学生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比例为83.3%[13]。大中小学学生喜欢思政课的比例显著提高,思政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除了专门的思政课程,还有渗透在各学科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同于专门的思政课程,而是借助于非思政课的其他课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渗透的方式。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其他课程要明确育人指向,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铸魂育人的作用。新时代,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统一。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4]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如今,课程思政在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开展,已成为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育人行动。

新时代十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显著:教育部组织的有关调查表明,同意“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的学生占99.4%[15]。国家义务教育德育监测报告表明,同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观点的,四年级学生占92.6%,八年级学生占95.0%;同意“为梦想奋斗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情”这一观点的,四年级学生占96.5%,八年级学生占97.1%[13],广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在形成。

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成功经验

新时代十年,我们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基本规律,是新时代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行动遵循。

1.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8]20。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最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牢牢掌握党对教育的领导权,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使学校成为党的坚强政治堡垒。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党的教育方针是党领导教育的根本指针,包含着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回答,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落实。

2.以德育为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我国的教育传统。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是对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十年,***总书记在考察学校、座谈和对师生回信中对立德树人作出多次重要论述、指示和批示。2016年9月9日,***总书记在同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5月2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8年9月10日,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654。这十年,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机制,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6]449。改革开放后,发展市场经济,一度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对此,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17]306。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面临着争夺青少年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18]。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学校领导的要求,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落实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浸润、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之中。

4.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大格局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18]。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教育作用,形成家、校、社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9]。家长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把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确保家庭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在生活中成长,必须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以优秀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搭建社会育人平台,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思想成长的良好局面。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要打破德育的单一化、孤立化,要动员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4]。全程育人是把育人贯彻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全方位育人指向育人的各要素、各环节。学校要增强“全员育人”的意识,不仅要打造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德育队伍,还要提升每个教师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促进学科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学校要构建“三全育人”的体系,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优化育人环境,达到协同育人、整体育人的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