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振

时间:2024-07-28

杨明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基于历史经验的思考,科学总结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承传5 000余年而经久不衰,新时代通过哪些措施来提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西方文化思潮泛滥、文化传播不平衡以及传统民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是造成文化强国战略阻滞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如下提振策略:挖掘中国当前成就背后的文化渊源,开发传统文化数据的规模优势和潜在价值,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和生产生活,提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

关键词: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4-0031-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4.00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使党的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紧紧关联在一起,激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使其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标志着中国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及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他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作为中华文化内核和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是新时代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

一、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让中国融入世界并让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作为世界上绵延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这充分证明其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活力四射的勃勃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中华文明这片土壤上孕育出的瑰宝,是中华儿女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中国精神”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1]。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话形象说明了中国文化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正因为中华文明依赖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并蓄的融合能力,使其延续至今,生生不息。

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近年来,无论是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抑或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都在海外圈粉无数;满族刺绣、福建漆艺、唐卡绘画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在进博会上大放异彩;老凤祥金银、周虎臣毛笔、鲁庵印泥、嘉定竹刻等传统文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凝聚成“新丝路精神”;遍及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的550所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海外推广的重要平台,中国影视、音乐、舞蹈、美术、动漫作品纷纷走出国门,将中国文化传输到世界各地,有力促进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和许多外国人的欢迎。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暴发后,正如中国向日本捐赠口罩时,引用日本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樱花树之下,没有陌路人”,展示了流淌在中华民族基因里“和而不同”的传统美德,展现了中国的真诚和善意,是当前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合作抗疫的生动写照。

2.有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文化虽然有时候不能给我们带来现实的眼前利益,但文化里面有为人处事,有风度和情怀,有坚持和信仰。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上,它是文化软实力的一般表征,而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则是文化底蕴根植于深入骨髓的集体无意识行动。比如,横亘在面前的大山,愚公会选择移山而乐此不疲,西方人則疑惑为什么是“搬山”,而不是“搬家”?同样是面对末日洪水,西方人选择在诺亚方舟里躲避,在我们的神话里,大禹带领人民战胜了洪水,仍然是面对天灾,积极斗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这种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不仅使我国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彰显了文化自信。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重塑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还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并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强国战略推进过程中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和制约

1.西方文化思潮泛滥及其多重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思潮的碰撞交流以及网络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文化领域的活动与渗透开始具有政治意图。不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企图颠覆中国的《十二条诫令》,还是以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美国精英们策划搞垮中国的奶嘴战略,抑或是所谓的三片文明(汉堡薯片、美国大片和电脑芯片),已经影响了许多人。尤其对是非辨别能力尚待提高的青年而言,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很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盲目的“崇洋媚外”意识和行为,出现国家认同感式微或丧失的风险。网上出现的各种“精日”“美分”团体,时刻冲击着道德的“下限”。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不足,已经成为束缚中国发展的重要障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2.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尚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受益匪浅,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文化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与之匹配的文化艺术繁荣,如果一国的文化与当前实际不符合,则会影响国家的发展,甚至会造成民族分裂。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来看,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远远跟不上中国崛起的步伐。比如,“一带一路”的很多沿线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翻译出版有空白点,而且对反映我国当代生活的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以及科技创新成就的图书在海外鲜有儿童青少年版、大众普及版,新媒体传播未被很好地利用。另外,中华文明的丰厚文化资源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有很多相似点,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在历史上是同年去世的戏剧家,但很多年轻人对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了如指掌,相反对汤显祖却知之甚少,更不要谈对其作品《牡丹亭》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了。因此,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弘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传统民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

近年来,国家对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视度得到了极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是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但仍有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局面,突出表现在农村传统文化分散、传承人和传承活动难以为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一系列难题。无论是被誉为“天南贡品”的海南椰雕,还是“华亭曲子戏”,如今均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反观我们的邻国,在文化传承方面始终不遗余力,甚至公然抢占我们的传统文化高地。造成民间手工艺遭遇传承“断档”危机的原因至少有几点:许多人对制作时间长、环境单调的民间手工艺兴趣不浓;传承人老龄化导致传统技艺传承困难;许多人觉得传统手艺短期内收入低,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坐在案前琢磨工艺。传统技艺面临的断层危机,让很多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即将成为历史长河的“绝唱”。

三、提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挖掘中国当前成就背后的文化渊源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资源与精神动力。因此,要充分挖掘中国文化元素背后整体的、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找出可以引起人类共鸣的价值。当今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稳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奇迹,包括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奇迹,以5G通讯为代表的高科技奇迹,以百度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奇迹,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奇迹,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取得一系列耀眼成就背后的“密码”,正是它们蕴含了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传统基因。如中国高铁“八纵八横”的奇迹与中国历史上伟大工程之间的深层关系:我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某种意义上都属于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的一种跨地域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和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革故鼎新、开天辟地的奋斗精神,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还有脚踏实地、惠民利民的劳动实践,这样的文化传承可以为今天的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2]。又如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不仅仅被知识精英所掌握,还是千百年来无数普通工匠的日常实践,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技道合一”的伟大传承,就像魏学洢笔下的核舟记拥有精湛技术的王叔远,中国工匠们在制作家具、建造房屋、修建水利工程等具体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展示一门技艺的同时,背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在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发掘技艺背后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开发传统文化数据的规模优势和潜在价值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以上目标?为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阐发,还要结合新时代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使其成为更具生命力的文化样态。可以说,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一些领域的指标更是位居世界前列。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创意混搭可以活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最新数码科技手法,向世人隆重展示了一幅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向世人展现了北宋时期我国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如此一种呈现方式,就是将当代科技成果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无独有偶,在很多短视频网络平台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衣尚中国》等包含传统文化的综艺类节目,已经成为观众屏幕上的“流量担当”,还有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等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也是通过借助大数据的东风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3.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的媒介,这就要求中华传统文化要创新性传播,让非遗、文博、文创产品、多元新文化体验以及相关的教育体验活动主动走出去,构建一条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完整生态链,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国,不断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互融合、碰撞、整合,最终成为丰富多彩、兼收并蓄的一道文化亮丽风景线。就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开始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英国发明的乒乓球传入中国后被发扬光大变成了现在的“国球”。在新时代,应将中国广博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推动中国文化产品传播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著名导演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这部室内情景体验剧,解构并颠覆了传统的二维空间的观影形式,让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剧中人”,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展开霓裳羽衣,飞向全世界。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际大舞台上,“手工拓印”“汾酒蒸馏”“宋锦”等处处流淌着浓浓的“中国风”的展品,在开启“经贸合作之门”的同时也为世界打开了“中国文化之窗”。

4.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和生产生活

当前,探索一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道路,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要切实解决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无感,甚至冷漠的态度,最好的方式便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把其内涵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践行并主动传播,文化的精髓才能内化于心。如湖南卫视制作的电视节目《百心百匠》,通过电视真人秀传播传统的匠人“匠心”,以现代视角融合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观众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了解了当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还有诸如孔子博物馆举办的系列孔府年俗等非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为体验者印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只有每个人身体力行落实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優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既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学范式兼收并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放出强大的当代活力,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文化建设与传播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 杨东奇.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J].党建研究,2016(10):3-3.

[2] 李昌平.以***新时代文化发展思想为指导 不断推动民族文化工作实现创新性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1):5-10.

[3] 林映梅.论***传统文化观的科学内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5):40-44.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it has scientifically summarized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s to build a socialist culture-powerful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it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more than 5,000 years.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the new era to boos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major strategic task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power country. The proliferation of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s, the imbalance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the faults i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lk skill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hinder this strateg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exploring the cultural origins behind Chinas current achievements, developing the scal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data,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ducatio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boos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e-powerful country.

Key words:culture-powerful country;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責任编辑:杨 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