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翠英,龚元喜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浙江特色水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张翠英,龚元喜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五水共治的大环境下,开展水文化教育是传播和培养先进水文化、缓解水危机的路径,也是五水共治传播和宣传工作的落实.针对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浙江特色水教育》课程,针对水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开课背景,运用定位图明确了课程定位,分析了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并总结了教学成果,探讨并指出了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
浙江;水文化;课程;教学实践
水是万物之源,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换句话说,水资源是稀缺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摆脱水资源危机,保护水资源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我国是水资源稀缺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16个省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另外还有6个省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极度缺水线.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第14个世界水日的主题定为“水与文化”.水不仅是物质资源,也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可以说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因此,深入研究水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学习和探索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建设先进水文化,为解决我国的突出水问题寻求文化支撑,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1 社会环境
浙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是根据2013年的数据,浙江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 754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200 m3,只有世界人均的1/4.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浙江水资源的紧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区域性、季节性过量和不足并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对水资源的大量破坏并存,这些矛盾使得浙江的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然而浙江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资源现状并不被广泛了解,问题的原因在于对水知识和文化的宣传教育不够,这种教育的缺乏导致了人们认识的误区甚至严重错误,认识错误进一步导致了对水的浪费、污染和忽视,换句话说,人们对水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人们对水的使用方式.要解决目前的水资源缺乏和浪费问题,根本的途径在于对全社会展开水资源宣传和教育,这既是短期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办法,也是长期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传播和培养先进水文化的必经之路和根基所在.
1.2 学校和学生背景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前身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全国四大水校之一的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学校形成了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气、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作为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的理工科院校,学校多数专业偏理工科,文科专业相对较少.因此整个学校的文科学生也较少,图1为2009—2014年入学的新生文/理科对比情况,由图可见该校学生多以理科生为主,针对理科生的特点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很有必要.
图1 2009—2014年入学的新生文/理科对比情况
作为水利院校,“以水为师,以文化人”,以水文化为核心是最显著的院校特色之一,因此,在这样一个理科生为主的学校背景下,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开设了《浙江特色水教育》课程,2007年开始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2011年作为必修课覆盖全校学生(非水利类及非CDIO试点专业).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实践及探索,提炼和归纳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内容,尝试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1 教学设计:目标与定位
《浙江特色水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课程组引用了定位图的概念,选择两组指标来定位,首先明确课程性质,即这门课是通识课还是专业课;其次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就是该课程是培养知识还是能力,最终确定该课程定位为培养素质的通识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水利、水教育、水文化素质.图2为水文化教育教学课程定位.
图2 课程定位图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水知识、介绍中国及浙江的水情概况、水利形势,通过介绍工程水利、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等水利发展阶段,让学生了解当前水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另外,课程还论述当前水利发展形势,介绍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弘扬水精神;同时展示浙江的水利史和水文化,宣扬上善若水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同时课程还包括水法制问题、水与城市发展等问题,并不断扩充和完善课程内容.
2.2 教学内容:创新与发展
《浙江特色水教育》总教学时间为16学时计1学分,最初的课程内容(见表1).随着《浙江特色水教育》课程教学的不断开展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相应的调整和改革.2014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分为六个单元:水利发展制度与形势、浙江水资源、中华治水历史、五水共治、诗画浙江山水、杭州古城水利发展,其中前2个单元为必修,后4个单元只需修完2个单元即可.
如表1可见,《浙江特色水教育》的授课内容能够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更新,如2014年是浙江省开展五水共治工作的开局之年,在该课程教学中就增加了五水共治的相应内容,通过水教育来响应和支持五水共治工作.今后,课程组还将根据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在保持课程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即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做到与时俱进.
表1 《浙江特色水教育》授课内容变化
2.3 教学过程:形式与手段
目前《浙江特色水教育》学生人数多且课程集中安排在学生大一下学期,采用合班大课的组织形式,每个授课班级多为3~4个小班组成,课程一般集中安排,每次授课3~4学时.
课程总体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强化学生的教学体验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素质要求.体验式教学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步为课前准备,即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资源并建立检验情境,例如针对2014年浙江省开展的五水共治工作,首先导入问题:五水共治是什么?接着创设了“为什么要节水”这一问题情境,并创设了“你是什么类型的用水者”的检验情境.授课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做好课前的准备,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视角分析节水的哦意义,并整合相关理论依据、多媒体素材和传统文化等知识内容,做好授课准备.在课堂教学体验中,首先讲解五水共治的内容,接着通过《生命之源》《水问》等影视作品、歌曲《找回鉴湖》等内容,让学生学习、理解和体验水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而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分析节水的必要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用水者的特征,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分析各自的用水类型.最后,通过课程总结、回顾和启发,提出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倡导健康节水的观点,激发从节水入手支持五水共治工作.体验式教学示例(见图3).
图3 体验式教学示例
2.4 教学效果:总结与思考
《浙江特色水教育》开课以来,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在每次课后,针对本次课程的收获进行总结,并提交包括课程内容记录、个人体会、收获与建议等的一份总结,从学生提交的总结中可以看出,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了解了浙江水资源现状,知道了其实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也是很缺水的”,记住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学生树立了牢固的节水理念,接受了“消费而不浪费水”的观点.许多学生反映,“通过本课程学习,改变了过去许多错误的观念,今后应该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学生提交的课程总结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今后,《浙江特色水教育》课程将进一步从授课师资、教学形式、课堂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全方位的改革,课程将进一步突出“以水育人”和“以文化人”的理念,今后改革方向将在坚持“针对不同对象,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水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立体式”的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突出办学特色,彰显学院特色.
向全社会开展水文化教育与传播是纠正人们错误的水资源观念和用水意识的途径之一.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浙江特色水教育》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目标与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目前已经基本稳定,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今后课程将进一步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教学改革中,提升学生的水意识和水文化素质,培育水精神.
[1] 符宁平.以水文化造就未来水利人[N].光明日报:教育时空版,2013-01-14(16).
[2] 马燕燕,闫 彦.水利类高校加强精神水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J].浙江水利水专科学校学报,2012(2):1-4.
[3] 张翠英.基于两级传播的水文化传播载体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3-6.
[4] 徐高欢,陈雯兰,朱 程.论人水和谐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关联[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4):6-8.
[5] 郑书莉.杭州城市水文化建设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31-33.
[6] 张翠英,张 英.基于传播视角的水文化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26-28.
[7] 李 霄,闫 彦.浙江水文化传播机制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5-8.
[8] 雷春香.水利类高校加强精神水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3):1-5.
[9] 张翠英.水文化两级传播过程初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32-33,86.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Water Education
ZHANG Cui-ying, GONG Yuan-x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Five-water Management Plan is also an efficient way to carry out water culture educ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publicity, which helps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water crisis. Taking Characteristic Water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as an example,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course positioning is analyzed in the thesis and the key factors, such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deliver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are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are summed up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rther innovation.
Zhejiang; water culture;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2015-09-08
张翠英(1978-),女,陕西渭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水资源与水文化.
G642.0
A
1008-536X(2015)09-0086-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